二十四、揚州鈔關
明清時期的京杭運河南北貫通,商賈絡繹。
1429年,在運河線上開始設置鈔關,到萬歷年間,還保留了最重要的7所鈔關,從北向南依次是:崇文門(北京)、河西務(天津)、臨清(山東)、淮安、揚州、滸墅關(蘇州)、北新關(杭州)。
鈔關是京杭運河上的稅收關署,負責向過往船只、商品的征收關稅。名為鈔關,是因為它與當時流通的大明寶鈔密切相關。
揚州鈔關是大關口之一,位于挹江門附近,古運河與小秦淮河交叉口處(今南通西路南側的古運河北岸)。在運河上曾架設有浮橋,以便商旅納稅,附近逐漸形成繁華的鈔關碼頭。每到漕運盛時,“帆檣如林,百貨山積”,過往船只往往在等待過關驗收同時進行商品貿易,進一步促進了商品貿易的流通。同時等待過關的商人往往在鈔關附近的官店、私店內居住,帶動了鈔關附近商業和服務設施的發展。
揚州鈔關建起一百多年后,揚州城向東發展,修筑了新城,城池一直延伸到東面的古運河邊,原來的護城河小秦淮就成了市河。城池擴大了,自然就要新建城門,于是就在小秦淮東岸的今埂子街南、鈔關附近造了座城門,叫做挹江門。鈔關也就到了城門口,不過人們已經習慣把這里還是叫做鈔關。
清朝初期,在揚州,清政府設立了兩淮巡鹽御史、兩淮鹽運史,揚州成為兩淮鹽業的管理和最大的集運中心。
為了加強對鹽業的控制,清政府在各個水路口設置大堤,加大巡查力度,在江都縣東邊的三江營、瓜州、儀征十二圩、青山鎮等地都駐守部隊,監控著過往的運鹽船只。揚州鈔關成為過往船只的必經之路。
隨著人口的增加,物流的暢達和商業的繁榮,康乾時揚州鈔關一帶成了揚州最熱鬧的地方。埂子街上店肆林立,秦樓楚館,茶寮酒肆遍布,從明代開始就很出名的戴春林香粉店以及伍少西氈帽鋪就坐落在埂子街上。臨街之西數十步就是小秦淮河,畫舫蕩漾,笙歌沸天,倚紅偎翠,紙醉金迷,直至夜深未見停息。難怪康熙年間,揚州被稱為紅豆詞人的吳綺有詞曰:“揚州夜,花月擁邗關。錦瑟兩行傾玉碗,紅樓千影照珠鬟,春漏不曾寒。”詞中的“邗關”就是指的鈔關。鈔關成為當時揚州繁華綺麗之處。
挹江門旁邊的鈔關,臨河建的長廊好像一條臥著的長龍。揚州百姓又將鈔關稱為龍頭關,其實只是兩個“關”在一個地方而已。鈔關是稅收部門,龍頭關是水利設施。既可以調節水位,又起到防御的功能。
揚州鈔關從道光以后因漕船停運,黃河北徙,運河降為區域性河道之后便開始衰敗,鈔關稅收受到很大影響,再經過太平天國起義的打擊更一落千丈。到1901年,運河漕運完全停止,運河鈔關署治逐漸廢止。
但因為鈔關是人們進出挹江城門的必經之路,所以直到民國初年,由此進出揚州的人們依然不少。
但到了1922年,商辦鎮揚汽車公司開業,原擬從挹江門處筑路至瓜洲,后經英國工程師來因重新勘察路線,為節省筑路費用,揚州公路起點設在鈔關門之東、徐凝門之西,今渡江橋南側。由(鎮揚)公司墊款新開辟了一座城門,叫福運門,就是在現在的渡江橋北堍,以方便人們出行。從此,人們不再從挹江門進出古城,鈔關至此更加冷落。
1951年揚州城墻全被拆除,1984年修水渠時,將舊屋拆除凈盡,揚州鈔關成為殘存于人們記憶中的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