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健眼科醫案》
全國百佳圖書出版單位
中國中醫藥藥出版社
(五)視神經萎縮醫案四例
視神經萎縮,中醫稱“青盲”,是因視神經退行性病變而致的視盤顏色變淡或蒼白。臨床上習慣將所有視盤顏色變淡均稱為視神經萎縮,而實際上有時視盤顏色變淡可由其表面血管減少所致,視力、視野等均無異常。視神經萎縮是多種眼病及全身病變對視神經損傷的最終結果,亦可由遺傳、外傷等導致,發病率高,對患者生活質量影響大,治療困難,為常見的致盲或低視力的主要病種之一。主要表現為視力減退和視盤呈灰白色或蒼白。視盤周圍神經纖維層病損時可出現裂隙狀或楔形缺損,前者變成焦黑色,為視網膜色素層暴露;后者呈焦紅色,為脈絡膜暴露。如果損害發生于視盤上下緣區,則更易識別,因該區神經纖維層明顯增厚,如果病損遠離視盤區,因這些區域神經纖維變薄,則不易發現。視盤周圍伴有局灶性萎縮常提示神經纖維層有病變,乃神經纖維層在該區變薄所致。《證治準繩·雜病·七竅門》中謂:本病可因“玄府幽邃之源郁遏,不得發此靈明耳。其因有二:一曰神失,二曰膽澀。須詢其為病之始。若傷于七情則傷于神,若傷于精血則損于膽。”臨床上多見于情志抑郁,肝氣不舒,經絡郁滯,目竅郁閉,神光不得發越;或稟賦不足,肝腎兩虧,精虛血少,不得榮目,目竅萎閉,神光遂沒;或久病過度勞或失血過多,氣血不足,失于榮潤,目竅萎縮,神光熄滅;或頭眼外傷,目系受損,或腦部腫瘤壓迫目系,致脈絡瘀阻,目竅閉塞而神光泯滅。
補益肝腎法治視神經萎縮/肝腎虧虛證案
劉某某,男,66歲,湖南省常德市中科技術有限公司,退休職工。于2014年11月8日初診。
主訴:雙眼視力漸降6個月。
病史:患者于6月前雙眼視力下降明顯,自以為是白內障加重,未到醫院就診,前日到當地人民醫院就診,診斷為視神經萎縮,今來我院就診。現癥見:雙眼視物模糊,伴有腰膝酸軟,頭暈耳鳴。
檢查:視力:右眼0.3,左眼0.1。雙眼外觀正常。雙眼底視盤蒼白,C/D=0.3,邊界清楚,血管正常,視杯可見篩孔。雙眼視野向心性縮小。視覺誘發電位:雙眼視神經傳導阻滯,P100波潛時延長、波峰下降。顱腦部CT:未發現異常。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沉細無力。
診斷:視神經萎縮(雙眼)。
辨證:肝腎虧虛證。
治法:補益肝腎。
方劑:益陰補腎湯(《張懷安眼科臨床經驗集》)。
處方:生地黃20g,熟地黃25g,山茱萸5g,牡丹皮10g,山藥10g,茯苓15g,澤瀉10g,柴胡10g,當歸10g,枸杞子10g,菊花10g,丹參10g,五味子5g。15劑。
服法:水煎,每日1劑,分2次服。
針刺:①體針:以局部穴為主,配合軀干肢體穴;根據辨證虛實以補瀉手法。主穴選攢竹、太陽、睛明、上睛明、四白、球后、絲竹空等。配穴選風池、完骨、天柱、百會、合谷、肝俞、血海、足三里、三陰交、光明等。每次選取主穴2~3個,配穴3~5個,補法為主,每日1次。②頭針取視區,兩側均由上向下平刺3~4cm,快速捻轉,使有較強脹、痛、麻等感覺。每日1次。
醫囑:飲食宜清淡,禁辛辣炙煿之品。
二診(2014年11月23日):自覺視力提高不明顯,但是頭暈耳鳴好轉。原方。15劑。繼續針刺治療。
三診~七診(2014年12月8日~2015年2月6日):原方先后加天麻10g,川芎5g,山楂10g,毛冬青10g,酸棗仁10g,首烏藤10g,石菖蒲10g。共服藥60劑,針刺52次。查視力:右眼0.5,左眼0.5。雙眼視野擴大,但視盤顏色仍蒼白。
按:《證治準繩·雜病·七竅門》認為本病是因“玄府幽邃之源郁遏,不得發此靈明耳。其因有二:一曰神失,二曰膽澀。須詢其為病之始。若傷于七情則傷于神,若傷于精血則損于膽。”患者病情遷延日久,肝腎陰虛,精血虧損,而目系失養,而成青盲;腰膝酸軟,頭暈耳鳴,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沉細無力,均為肝腎虧虛之候。益陰補腎湯方中用六味地黃湯滋補肝腎,加生地黃、枸杞子補腎水,滋真陰;加五味子斂肺補腎;加當歸、丹參以活血化瘀;加菊花清肝明目;柴胡以引藥入肝。配合針刺治療而獲效。(轉載者請注明出處)
疏肝解郁法治視神經萎縮/肝郁氣滯證案
王某某,女,46歲,湖南省長沙市企業技術中心,會計。于2015年4月7日初診。
主訴:右眼視力下降5月。
病史:患者2014年12月初開始雙眼視物模糊,以右眼明顯,當時公司加班較多,以為勞累所致,今日來我院就診。顱腦CT:脫髓鞘病變,未發現占位性病變。患者情志抑郁,月經不調,胸脅脹痛,食少太息,口苦。
檢查:視力:右眼0.3,左眼0.2。雙眼外觀正常。雙眼眼底視盤色蒼白,邊界清楚,篩板可見,視網膜血管大小比例正常,黃斑部暗,中心凹光反射弱。雙眼視野均向心性縮小,有中心暗點。舌質紅,苔薄黃,脈弦細。
診斷:視神經萎縮(雙眼)
辨證:肝郁氣滯證。
治法:疏肝解郁。
方劑:舒肝明目湯(《張懷安眼科臨床經驗集》)加減。
處方:柴胡10g,當歸10g,白芍10g,茯苓20g,白術10g,牡丹皮10g,桑椹20g,女貞子10g,決明子10g,桑寄生10g,首烏藤15g,黃柏10g,梔子10g,甘草5g。7劑。
服法:水煎,每日1劑,分2次服。
針刺:①體針:以局部穴為主,配合軀干肢體穴;根據辨證虛實以補瀉手法。主穴選攢竹、太陽、睛明、上睛明、四白、球后、絲竹空等。配穴選風池、完骨、天柱、百會、合谷、肝俞、血海、足三里、三陰交、光明等。每次選取主穴2~3個,配穴3~5個,補法為主,每日1次,30日1個療程。②頭針取視區,兩側均由上向下平刺3~4cm,快速捻轉,使有較強脹、痛、麻等感覺。每日1次。
醫囑:①平時應注意保持心情愉快。②飲食宜清淡,忌肥甘油膩之品及煙酒刺激之物。
二診~十一診(2015年4月14日~2015年6月14日):原方先后去黃柏、梔子,加菊花10g,熟地黃10g以養肝補腎明目;加丹參10g,以活血化瘀;加石菖蒲10g,以開竅。共服中藥63劑,配合針刺54次。雙眼視物較明,情志抑郁,月經不調,胸脅脹痛,食少太息,口苦等癥狀漸愈。查視力右眼0.6,左眼0.8,但雙眼視盤顏色仍蒼白。改服舒肝明目丸,一次9g,一日2次。并囑其定期復查。
按:本案四診合參,辨為肝郁氣滯證。采用疏肝解郁,健脾明目法,方用舒肝明目湯加減,并配合針灸治療。舒肝明目湯是張懷安多年治療瞳神疾病的常用經驗方之一。方由逍遙散衍化而來,方中柴胡疏肝解郁,清熱鎮痛,配合當歸、白芍養血柔肝,調和氣血;柴胡升陽散熱,配白芍以平肝,而使肝氣條達;白術、甘草和中健脾;茯苓清熱利濕,助甘草、白術以健脾,配首烏藤令心氣安寧;牡丹皮、梔子清肝經郁熱,決明子清肝明目;桑椹、女貞子、桑寄生補益肝腎,滋養腎精。諸藥合用,補而不滯中,滋膩而不生濕。本方合疏肝、健脾、益腎為一爐,以舒肝解郁,舒暢氣機為先,健脾滲濕,補益脾土為本,滋養肝脾,益精明目為根,共奏舒肝解郁明目,利濕健脾,補益肝腎之功。(轉載者請注明出處)
益氣養血法治視神經萎縮/氣血兩虛證案
趙某某,女,66歲,湖南省長沙市望城區黃金鄉桂芳村寔竹塘5組,農民。于2015年3月15日初診。
主訴:左眼視力逐漸下降1月。
病史:患者一月前左眼突然視物模糊,在當地醫院簡單用藥后無效,未復診,今日來我院門診。現左眼視物不見,伴面白無華,唇舌色淡,少氣乏力。
檢查:視力:右眼0.8,左眼0.1雙眼外觀正常。左眼底視盤蒼白,C/D=0.3,邊界清楚,視網膜未見出血,血管正常,視杯可見篩孔。電腦視野:右眼正常,左眼視野向心性縮小。視覺誘發電位:左眼視神經傳導阻滯,P100波潛時延長、波峰下降。顱腦部CT:未發現異常。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
診斷:視神經萎縮(左眼)。
辨證:氣血兩虛證。
治法:益氣養血。
方劑:八珍湯(《正體類要》)加減。
處方:黨參10g,白術10g,茯苓10g,炙甘草5g,當歸10g,炒白芍10g,川芎5g,生地黃10g,熟地黃10g,枸杞子10g,丹參10g,雞血藤10g,菊花10g。7劑
服法:水煎,每日1劑,分2次溫服。
針刺:①體針:以局部穴為主,配合軀干肢體穴;根據辨證選用補法。主穴選攢竹、太陽、睛明、上睛明、四白、球后、絲竹空等。配穴選風池、完骨、天柱、百會、合谷、肝俞、血海、足三里、三陰交、光明等。每次選取主穴2~3個,配穴3~5個,補法為主,每日1次,30日1個療程。②頭針取視區,兩側均由上向下平刺3~4cm,快速捻轉,使有較強脹、痛、麻等感覺。每日1次。
醫囑:①平時應注意保持心情愉快。②飲食宜清淡,忌肥甘油膩之品及煙酒刺激之物。
二診~十一診(2015年3月22日~2015年5月24日)原方加蜜黃芪30g,益母草15g。共服中藥63劑,針刺54次。左眼視物較明,面色紅潤,動作靈敏。檢查:視力右眼0.8,左眼0.25。雙眼外觀正常。電腦視野:右眼正常,左眼視野較發病時略有擴大。左眼底視盤蒼白,C/D=0.3,邊界清楚。
按:目得血而能視,氣血虛則目系失養,故視物模糊;面白無華,唇舌色淡,少氣乏力,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均為氣血兩虛之候。八珍湯加減方中黨參、白術、茯苓、甘草補脾益氣;當歸、白芍、熟地黃滋養心肝,川芎入血分而理氣,使當歸、熟地黃補而不滯;加生地黃清熱養陰;加枸杞子、菊花滋補肝腎,益精明目;加丹參、雞血藤,活血通絡。全劑配合,氣血雙補,活血通絡。配合針刺治療而獲效。(轉載者請注明出處)
活血通絡法治視神經萎縮/氣滯血瘀證案
寧某某,男,26歲,湖南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于2014年5月22日初診。
主訴:雙眼外傷術后視物不清3個月。
病史:患者3個月前坐他人摩托車發生車禍,顱腦損傷,急診術后發現視力明顯下降,雖有用藥,但是當時以搶救生命為主。現雙眼視物不清,來我院就診。
檢查:視力:右眼0.06,左眼0.08。雙眼外觀正常。雙眼視野均呈管狀。雙眼眼底可見視盤色蒼白,邊界清楚,篩板可見,視網膜血管大小比例正常,黃斑部暗,中心凹光反射弱。舌暗紅,苔薄黃,脈澀。
診斷:視神經萎縮(雙眼)。
辨證:氣滯血瘀證。
治法:活血通絡。
方劑:血府逐瘀湯(《醫林改錯》)加減。
處方:生地黃15g,紅花5g,桃仁10g,赤芍10g,川牛膝10g,柴胡10g,當歸10g,川芎5g,枳殼10g,桔梗10g,甘草3g,青皮10g,制香附10g,三七粉3g(沖服),茜草10g,細辛2g,白芷10g。7劑。
服法:水煎,每日1劑,分2次溫服。
針刺:①體針:以局部穴為主,配合軀干肢體穴;根據辨證虛實以補瀉手法。主穴選攢竹、太陽、睛明、上睛明、四白、球后、絲竹空等。配穴選風池、完骨、天柱、百會、合谷、肝俞、血海、足三里、三陰交、光明等。每次選取主穴2~3個,配穴3~5個,補法為主,每日1次,30日1個療程。②頭針取視區,兩側均由上向下平刺3~4cm,快速捻轉,使有較強脹、痛、麻等感覺。每日1次。
醫囑:①注意外傷后功能訓練。②飲食宜清淡,忌肥甘油膩之品及煙酒刺激之物。
二診~十診(2014年5月29日~2014年7月24日)原方去細辛,加黃芪15g,以益氣健脾。共服中藥56劑,針刺48次。檢查:視力右眼0.12,左眼0.15;雙眼外觀正常。雙眼視野擴大,呈向心性縮小。雙眼眼底可見視盤色蒼白,邊界清楚,篩板可見,視網膜血管大小比例正常,黃斑部暗,中心凹光反射弱。舌紅,苔薄黃,脈稍細。
按:患者因頭部外傷,脈絡受損,脈道阻塞,氣滯血瘀,不能上輸于目,故見外傷后視力漸喪,視盤色蒼白等眼癥;全身癥狀及舌脈均為氣滯血瘀之候。血府逐瘀湯加減方中藥物活血與行氣相伍,既行血分瘀滯,又解氣分郁結;同時祛瘀與養血同施,則活血而無耗血之慮,行氣又無傷陰之弊;又為升降兼顧,既能升達清陽,又可降泄下行,使氣血和調。合而用之,使血活瘀化氣行。配合針刺治療,則諸癥可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