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者:張宏亮
動脈硬化閉塞癥(Atherosclerotic occlusion,ASO)系動脈粥樣硬化的常見并發癥,為中老年人最常見的一種周圍血管疾病,由于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不斷擴大和繼發血栓形成,引起動脈管腔狹窄甚至閉塞,出現患肢慢性或急性缺血癥狀,其典型癥狀為間歇性跛行,并伴有肢體怕冷、膚溫低、麻木、酸困乏力、刺痛,足背動脈減弱,繼則可出現皮膚蒼白、蒼黃或紫暗、皮膚干燥,脫屑、汗毛脫落,趾(指)甲變形等營養障礙性改變,嚴重者出現潰瘍、感染或壞疽,疼痛劇烈,晚期多繼發血栓形成,或粥樣硬化斑塊脫落,堵塞動脈血管管腔,迅速出現高位肢體廣泛性壞疽而危及生命.近年來,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飲食結構的不合理以及人口的老齡化,ASO的發病呈明顯上升趨勢,成為影響中老年人生活質量以及危害其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2001年以來,筆者采用經驗方(銀杏活血方)治療本病,取得了顯著療效,現總結如下,以饗同道。.
臨床資料
1. 1一般資料 本組患者共156例,其中男117例,女39例;年齡最大的87歲,最小的54歲,病程最短的19天,最長的17個月,.其中54~64歲13例,64~74歲121例,75歲以上的22例.同時伴有高血壓者119例,伴有冠心病者61例,伴有血栓閉塞性脈管炎(TAO)者15例。.
1. 2診斷標準 參考“中華全國中醫學會脈管專業委員會”1992年<<周圍血管病中醫研究最新全書>>診斷標準;(1)發病年齡在40歲以上,或有全身動脈動硬化病變者;(2)具有典型的趾端冷痛或灼熱感,小腿酸麻脹痛,間歇性跛行,靜息痛,夜間加重;肢端膚色暗紅、青紫.肌肉萎縮,肢體大、中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趾端出現干性壞疽,疼痛劇烈等癥狀;(3)肢體及腦血流圖提示動脈搏動性血流量減少,動脈彈性下降或消失.彩超檢查提示動脈粥樣硬化或閉塞等予以確診。
2 治療方法
銀杏活血方基本組成:銀杏葉30g,山楂30 g,紅景天30 g,丹參30g ,赤芍30 g,元胡20g,牛膝15g,桃仁15g,紅花15g,水蛭15g,地龍30g,三七10 g,土元15g, 壁虎4g,每日一付,水煎分二次服,15天為一療程,高血壓,冠心病者加服其常規治療藥物;久病氣虛者加人參,黃芪,白術,茯苓;畏寒肢冷者加附子,桂枝等;疼痛劇烈,徹夜難眠者加制乳沒,米殼或用止痛鎮靜藥;熱毒熾盛肢端潰爛者加解毒化瘀丸.(組成:二花50 g,大黃12g, 地龍、土鱉蟲、水蛭各20g,,乳香,沒藥、全蟲、山甲各10g, 蜈蚣3條,元胡30g,等)。
3療效標準及結果
3 1療效標準 參考<<周圍血管病中醫研究最新全書>>標準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1995頒布實施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治愈:患肢疼痛消失,膚色、膚溫恢復正常,瘡口愈合,步履活動自如,或趺陽脈可觸及。好轉:疼痛基本消失,但步履活動不能持久,瘡口范圍縮小.未愈:疼痛不能控制,潰瘍不能愈合,或繼續向近心端發展。
3 2治療結果 治愈:79例,好轉53例,未愈:24例,總有效率84.62%。
4 典型病例:
楊某某,男,73歲,退休職工,2004年1月14日來診。患者于3個月前出現雙下肢酸困不適,趾端怕冷、麻木,逐漸加重,間歇性跛行,繼則出現右4、5趾壞死、潰爛。當地治療無效,經當地醫院醫生介紹來求治。時見雙下肢發涼怕冷,間歇性跛行(不足100M),夜間疼痛,下肢膚色紫暗,膚溫低,干燥脫屑,肌肉萎縮,趾甲變形,足背紅腫,右4、5趾潰爛,有臭味,足背動脈、脛后動脈搏動消失。彩超提示:雙下肢動脈動粥樣硬化,管腔閉塞、血流中斷。實驗室檢驗:血漿總膽固醇(TC)8.13mmol/L(正常值2.33 mmol/L ~5.69mmol/L),甘油三脂(TG)7.61mmol/L(正常值0.565 mmol/L ~1.695mmol/L),紅細胞計數3.8×1012/L,白細胞計數15×109/L中性粒細胞87%,淋巴細胞13%。測體溫38.10C。診斷為動脈硬化閉塞癥。住院給予中藥:山楂30g, 銀杏葉30g, 紅景天30g, 丹參30g, 赤芍30g, 元胡20 g, 牛膝15g, 桃仁15g, 紅花15g, 水蛭15g, 地龍30g, 三七10 g,, 土元15g, 壁虎4g, 制乳香12g, 制沒藥12g, 米殼20g, 每日一付,水煎分二次服,加用青霉素800萬單位靜點以控制感染, 7天后疼痛減輕,足背紅腫消退,夜能入眠,癥狀好轉,唯感飲食差,停用抗菌素,前方去乳香12g, 沒藥12g, 加白術20g, 雞內金15g, 繼服7天。入院治療45天后,患肢疼痛消失,膚色膚溫基本正常,間歇性跛行消失(慢行1000M無明顯不適)。壞死的右4、5兩趾脫落,殘端結痂,足背動脈可觸及,臨床痊愈。出院囑其繼服解毒化瘀丸,活血通絡丸(均為安陽市脈管炎醫院制劑),每日3次,每次各5g.飯后服.半年后復診.癥狀無反復。
5討論
動脈硬化閉塞癥(ASO),是動脈動粥樣硬化病變累及周圍動脈并致慢性閉塞的一種疾病,是全身動脈粥樣硬化的一部分,目前認為其與高血壓、高脂血癥、肥胖、高血糖、吸煙等因素有關,導致血脂異常及動脈內皮細胞受損引起血管壁的通透性升高,使脂質移入動脈內膜,移入的脂質引起血液中單核細胞及動脈中膜的平滑肌細胞進入內膜,吞噬脂質形成泡沫細胞并發生壞死,崩解,刺激內膜纖維組織增生,導致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及動脈內膜增厚。隨著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增大,加之斑塊處的繼發性出血和血栓形成,逐漸導致病變處的動脈管腔狹窄和閉塞,從而引起患肢缺血的一系列臨床表現。中醫認為:本病屬“脫疽”范疇,究其原因是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恣食辛辣厚味之品,飲食結構不合理,加之人口的老齡化,人到老年宗氣漸衰,氣不足,則推動、溫養、氣化等作用減弱,血流緩慢,難以維持血和津液的正常運行,氣虛無以推動血行,血行不暢,致使血行瘀滯,瘀阻經絡而發諸癥.銀杏活血方中銀杏葉、山楂、丹參、紅景天、元胡、牛膝、桃仁、紅花、水蛭、地龍、土元、壁虎、三七諸藥具有破血逐瘀,活血行氣,通絡止痛的功效,據現代藥理研究,銀杏葉的的主要有效成份是銀杏黃酮,其具有擴張血管,抑制血小板活化因子、抗氧化、調血脂作用,可明顯提高高密度脂蛋白(HDL),對抗血小板活化因子,降低血液黏度、血漿膽固醇、血液纖維蛋白原,改善血漿膽固醇和磷脂的比例,同時抑制膠原誘導的血小板變形和減慢血小板最大聚集程度,抑制血栓形成。紅景天、三七含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能夠很好的清除人體內自由基,和元胡、牛膝、桃仁、紅花、水蛭、丹參、地龍、土元、壁虎等藥合用,具的很好的降血粘、降血脂及降膽固醇的作用,用以治療本病效果甚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