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藝術史的書。自從印象派強調光與色的表現手法后,開創了現代繪畫藝術。色彩成了畫面表現的主要手段,它可以完全與現實無關,只與各種繪畫元素組成的畫面關系有關,這就是書中所說的"色彩的藝術角色"。我理解色彩服務于畫面韻律。
基于上述理論,這就為嘗試自己風格的色彩提供了可能:
首先,從色彩的大調子嘗試。
調子就是一幅畫的氣氛,或說情緒。一幅畫的調子首要從明暗和色彩兩方面考慮,當然還包括光源、筆觸等很多因素,這些因素下一節談到。
從明暗看,分為高調和低調。整體明亮的為高調,暗的為低調。通常高調代表偉光正等陽光的氛圍,低調代表壓抑、憂傷、黑暗等低沉的氛圍。
從色彩看,常見的是冷暖色調。同時不同的色彩反應不同的情緒,比如紅色代表熱烈,藍色代表憂愁,綠色代表安逸,黃色代表緊張,橙色代表溫暖,紫色代表靜謐密。再細分的話,就像將畫面韻律一樣,通過音樂的類比給一個參考。我聽《西方藝術課》時看到一張圖,當時就眼前一亮,音樂與色彩的關系,順便推薦給大家,可以幫我們理解“調子”的概念。(一個小常識:音樂的大調聽上去都較光明(類比暖色調),而小調較陰郁昏暗(類比冷色調)。
從色彩的反差看,反差大的為長調,反差小的為短調。反差是指同一顏色的不同明度之間的差距,黑白是最大的反差。通俗講長調帶有堅毅、英雄主義的情緒,短調就是柔和、小清新,一般涉及家庭用品和家具的廣告,都用短調設計,表現溫馨、好像很人畜無害的樣子。
所以,常用的調子的氣氛如下,搭配色彩的情緒,就可以得到色彩和諧的畫面:
高長調:對比強烈,積極、刺激的感覺
高短調:顯得優雅、柔和,有一種女性化的、朦朧的感覺。
中長調:有強有力的、男性化的傾向。
中短調:有模糊而平和、樸素的感覺。
低長調:有低沉的、具爆發性、晦暗的感覺。
低短調:有憂郁的、死寂的、模糊不清的感覺。
按《水彩創作》作者謝明锠的講法,調子對于個人而言就是個人風格,對于一幅畫而言就是畫的特點,或說布局特性。
上一節談到用色塊看世界,將景物歸結成四到六個色塊進行構圖。如果再進一步,把組成這幅畫的幾個大色塊再歸結成一個整體統一考慮就是大調子,由此便確定了這幅畫的基本風格。
這樣我們可以把大調子簡化考慮,如果不是專業設計,已經足夠用了:
以暗襯亮(低長調)
以亮襯暗(高長調)
明暗互襯(如風景最常用的構圖:近暗中灰遠亮,中長或中短調)
亮中不空虛、暗中有東西
《筆耕不輟》
這幅《筆耕不輟》是以暗襯亮(低長調),即整體采用了:低明度(低調)、暖色調、高對比(長調子)。左側更虛化突出主體一管管的顏料,暗中有東西;同時用動線指向左上部握筆繪畫的手的影子,亮中不空虛。至此,一個挑燈夜戰、筆耕不輟、刻苦畫畫的故事就躍然紙面。(我這么夸我自己都不好意思了,哈)。整體畫面體現了一種爆發性美感。
我以前是驢友,喜歡青藏高原徒步。由于高度光線強烈,我拍照時習慣把曝光人為降低兩三檔或更多,這樣照片明暗對比強烈,背景更暗,主體突出,也就是追求中長到低長調,這便成了我攝影的喜好或特點。畫畫后,自然也偏愛這種調式,讓明亮主角在暗背景中象精靈般跳躍著。
其次,從色彩的關系嘗試。主要指經過調和的不同彩度和色相的中間色的使用。切記:我們的世界絕大多數情況下是灰色的。當然這里指的是色彩的灰!即所謂降低了彩度的中間色。
《小溪》
簡單講就是所有色彩都需要調和使用,而不用純色,尤其在風景畫中更是如此。比如這幅《小溪》,背景的綠色則是用純綠+紅赭,再加一點蘭降低彩度的中間色描繪;石頭則是土黃+一點點藍,降低了彩度后畫的。
自然的色彩構成原則就是:明暗對比+無處不在的灰(中間色)。所以本著自然景物色彩構成的原理,我們可以嘗試如下的色彩關系:
大調子的色彩都是灰的,也就是畫面統一的色彩構成一定偏中間色,比真實的風景寧可更偏灰,絕不能偏純色而更艷麗。
用中間色烘托畫面氣氛。大色塊為主,大色塊內是本色塊的各種中間色,反差較小,明暗對比較弱,次要的中間色塊盡量向主色調靠攏,這就會營造一種畫面和諧的氣氛。
簡化掉大量細節,甚至無關的景物也省掉,暗面必須通過色塊的歸納法做減法,整體做若有若現的“糊”化處理。
強調明暗邊界線(非常關鍵!非常關鍵??!非常關鍵!??!說三遍了),以表達畫中景物的前后距離增加透視深度,同時又使畫面生動,使整個畫面鮮明起來。
我在這幅畫的水中加了些紫色,這與黃色石塊互為補色。同時在左上和右側使用了冷色,與整體濃郁的暖色畫面形成對比。調色時大膽用補色,強調冷暖對比本身就是個人特點,當然反之也是個人特點。
最后,色彩大膽嘗試,甚至色彩反畫。在具體景物中,對的形狀卻有不對的色彩。比如通常在林中的小溪是冷色調,這里變成了整體暖色調,還有哪里有那么黃的石頭,又不是黃石或黃龍。總之要把握畫面和諧與調和為前提,就可以夸張色彩的使用。
喜歡就多轉發 你的鼓勵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