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思路:
髖關節是連接軀干與下肢的重要關節,也是全身負荷體重最多、受力最重的關節。髖關節在日常功能活動中承受巨大應力作用的同時,也在人直立行走中起著特殊的力傳導作用。
髖關節是球窩關節,但關節窩較深且包圍著大部分股骨頭,因此它既有穩固性,又有很大的靈活性,是僅次于肩關節的人體活動度第二大的關節。
髖關節是人體的發動機,它能產生最大的力量。奧林匹克舉就是典型的例子。髖關節在動力鏈當中凸顯的主要屬性是靈活。它的靈活性體現在它的活動范圍較為廣泛,并且有著強大的發力能力,它引領者我們下肢的動作產生。它可以產生無論是跑步、起跳還是上肢投擲、出拳等運動的動力,同時與快速移動變向等靈敏素質訓練相關。
如果髖關節的靈活性不足,那么在整體運動當中會引起它附近的膝和核心來代償,容易造成身體損傷。因而訓練髖關節靈活性對我們的整體運動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它不僅可以幫助我們避免運動損傷,更能讓我們提高運動表現。
一個簡單的例子,很多人自重深蹲都蹲不下去。感覺髖關節卡住了。所以下蹲的時候,為了到達最低點,就彎腰或者膝蓋內扣。這樣的代償是常見的,同時也是傷病開始的誘因。
在實際運動中髖關節多以閉鏈狀態發力,而髖關節的活動幅度正是它發力的基礎,所以我們訓練它靈活性時,除了單純的改善關節活動范圍(不只是拉伸,你需要的是強壯且柔軟),也要針對其發力能力進行強化。
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兒童青少年體適能教練培訓課程(最后十天報名時間)
——陸鵬
髖關節解剖圖
左髖關節和韌帶
左髖關節周圍肌群(前側)
左髖關節周圍肌群(后側)
骨性結構
骨盆和股骨的結構作用:承載重量和傳遞髖關節的力。
髖部區域病理機制
髖部的異常結構和損傷功能如腿長度差異、靈活度下降,或肌肉失衡會給脊椎或其他下肢關節造成壓力。
1)靈活度下降
髖關節靈活性下降,使承重力傳到脊柱而不是在骨盆吸收。當大腿屈曲時,緊的髖伸肌導致腰椎不斷屈曲。當大腿伸展時,緊的髖屈肌導致腰椎不斷伸展。
2)不對稱的腿長度
①單側短腿
骨盆外側傾斜,并使軀干彎曲遠離單側短腿。這可能會導致功能性或最終的結構性側凸。單側短腿的原因可能是單側下肢不對稱如平腳,膝外翻,髖內翻,髖關節的肌肉緊張,髖骨向前旋轉,或不對稱骨生長等。
②髖外翻和髖內翻
股骨頸和股骨體之間較大的病理傾斜角度被稱為髖外翻;較小的傾斜角度稱為病理性髖內翻。單側髖外翻導致該側腿較長,并伴有膝內翻。單側髖內翻導致該側腿較短,并伴有膝外翻。
③前傾和后傾
股骨頸的扭矩增加稱為前傾,并使股骨體內旋;股骨頸的扭矩降低稱為后傾,并使股骨體外旋。前傾通常導致膝外翻、平足。單側前傾發生在相對較短的腿的一側,后傾則相反。
3)髖部肌肉的不穩定及其影響
肌肉功能通過習慣反映出來。錯誤的機制如過長或過短以及力量的不平衡都會導致髖關節、膝關節和背痛。過度使用綜合征,軟組織應力和關節疼痛都是長期異常應力所引起的。
髖關節靈活性訓練視頻
髖關節訓練動作
田徑欄架髖關節靈活性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