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張學良將軍的小兒子張閭琳回國訪問,人們驚奇地發現,他原來不會講中文。
張閭琳到北京游覽了圓明園、頤和園,又去參觀了航天科技展覽,并感嘆:“中國真的太了不起了,僅僅用了短短幾十年的時間,就在航天事業方面趕上了歐美發達國家的水平。”
中國本來是張閭琳的父親張學良的“故國”,然而對于張閭琳來說,這里儼然就是一個非常陌生的國度。
看到北京的人文景觀,張閭琳的感受是新奇,可是去東北參觀“張學良紀念館”時,他的感受卻是局促與不安。
張閭琳小心翼翼地詢問紀念館的工作人員,可否幫他拍幾張照片。待得到肯定的回答,他又再三表示感謝。
過分地謙卑與客套,反倒讓工作人員有些不知所措。于是工作人員對張閭琳說:“您是張學良先生如今唯一的兒子,這里就是您的家,歡迎隨時回來。”
一、幼年前往美國近代中國人,旅美、旅歐者不在少數。出于傳統文化的影響,他們的第二代,大多從小接受的是雙語教育,漢語是母語,萬萬不可丟。
但是張閭琳卻幾乎不怎么會講漢語,張學良家族曾經在東北有那么有影響力,為什么他的兒子卻不會講漢語呢?難道是因為他年齡太大了嗎?
這件事發生在1994年,那一年張閭琳只有64歲。按照2020年世衛組織對人類年齡階段的重新定義,他那時還是一個“青年人”。
關于張閭琳不會講漢語這件事,說來簡單又復雜。簡單一點來說,就是他從十歲開始就被母親送到了美國,被一對異國夫妻撫養長大。他從小生活在英語環境里,沒有人教他講漢語。
至于復雜一點的說法,那就得從張閭琳為什么這么小就離開了父母,后來又在國外遭遇了什么講起了。
張閭琳是張學良和趙四小姐的兒子,我們都知道,張學良有一個原配夫人,名叫于鳳至。于鳳至給他生了四個孩子,三男一女。
三兒子只活了十二歲,就不幸染病去世了。另外還有兩個兒子,即張家的老大和老二,均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病故。如今只余下旅居美國,年過百歲的長女張閭瑛。
趙四小姐生的張閭琳,原來就是張學良將軍最小的一個孩子,現在自然也就成了他唯一在世的兒子了。
張閭琳是1930年出生的,在他出生后的第六年,“西安事變”爆發了,之后張學良就被蔣介石軟禁起來。最初于鳳至一直在牢中陪伴張學良,趙四小姐獨自帶著張閭琳躲在香港。
1940年,于鳳至被查出患病,在宋美齡的安排下飛到美國去治療。這個時候,趙四小姐想去獄中照顧張學良,但是她不能帶著兒子去,就只有把兒子送到別處了。
張學良未出事以前,手下曾經有一個外國軍需官伊雅格,此人在張作霖掌權東北時期就與他們家關系很好,于是趙四小姐就把張閭琳交給他帶到了美國。
伊雅格和妻子把張閭琳帶到了美國舊金山的華人區,但是隨后為了他的安全,又舉家遷到了洛杉磯,還給張閭琳起了一個洋人名,叫做“克爾”。
從此以后,張閭琳吃著面包、喝著牛奶、講著英語,很少與華人的孩子打交道,于是成了一個不會講漢語的人。
二、為何被送去美國?若問伊雅格夫妻為什么要這樣做,大概和張學良當時在華人中的聲名很不好,當年他身上還背負著的罵名有關。
張作霖被炸死在皇姑屯以后,張學良就成了新一代“東北王”。他手握三十萬重兵,最后卻“一槍不放丟了東三省”。這就是當時乃至今日,許多國人對他的“基本認識”。
張學良當上少帥時,蔣介石正發動“中原大戰”。為了謀求至高的權力,蔣介石曾經刻意拉攏張學良,一邊讓宋美齡的“宋氏家族”與張家做生意,一面與張學良“結拜兄弟”。
年輕識淺的張學良,輕信了老謀深算的蔣介石,眼巴巴指望依靠蔣介石打跑侵略者,替自己的父親報仇雪恨。誰知,當他把大部分的東北軍調到中原前線時,蔣介石卻變了卦。
蔣介石說,“攘外必先安內”,結果東北就沒了。后來張學良一直被蔣介石軟禁,并帶去了臺灣。但是奇怪的是,蔣介石本來可以像害死楊虎城一樣殺掉張學良,可是他就是不殺。
那么,蔣介石為什么不殺張學良呢?據說是因為,在于鳳至的手上,有一封蔣介石下令不抵抗日本的電報。
可想而知,張學良的家人當時在外國也是腹背受敵的。假如公開張閭琳的身份,一方面愛國的華人,很可能對其不利;另一方面還要擔心國民黨的密探,對他采取什么行動。
于是在這種情況下,伊雅格夫妻就將張閭琳化名為“克爾”,帶著他在洛杉磯,隱姓埋名生活了十五年。1955年,張學良有一個好朋友要去美國,于是張學良托他去尋找小兒子的下落。
但是此時他們與伊雅格方面已經中斷聯絡十五年,張學良的朋友幾經辛苦,才通過美國聯邦調查局找到了伊雅格一家的住所。
當張學良的朋友出現在張閭琳面前時,這個從思想到言行都已經“西化”了的年輕人,幾乎已經完全忘記了自己在臺灣還有一個生父,名字叫做張學良。
后來,張閭琳在張學良朋友的幫助下到臺灣與父母相認。不過,張學良事實上一直被軟禁到了1990年,才完全重獲自由。
最后,張學良、趙四小姐二人和他們的兒子張閭琳,一起移居洛杉磯,并在那里度完了自己的余生。
三、張學良唯一回過國的子女中國大陸對于張學良來說,曾經是他最依戀的故土。1937年,當他開始被軟禁起來時,他曾經告訴于鳳至,要把孩子們帶到美國好好地保護起來。
張學良預料到“除非蔣介石死”,否則他是不可能重獲自由的。因此他才想讓自己的孩子都去美國,好為張家保存血脈。
至于張學良的故土東北,他在重獲自由之后,再也沒有回去過。他的子女當中,也只有張閭琳在1994年,回去過一次。
在如今,無論是大陸還是臺灣,對張學良家族的人來說,都有著難以言表的尷尬與苦悶的回憶。于是他們只能長期生存在國外,交往的圈子中華人較少,說漢語的機會,也就不多了。
1964年,張學良被迫在臺灣媒體上發表了《西安事變懺悔錄》。那時身居美國的于鳳至不明真相,擔心丈夫遭到迫害,于是在國外掀起了一場旨在營救張學良的“傳媒大戰”。
于鳳至在上世紀四十年代去美國以后,憑借其經商的天賦,迅速成為美國金融界一位重量級名人,再加上張學良夫人的身份,她在美國政、商界的影響力不可小窺。
因為于鳳至的呼吁,美國媒體迅速聚焦張學良事件,給蔣介石帶來了巨大的壓力。甚至有一些美國參眾兩院的成員,開始吵著讓蔣介石方面給張學良自由。
蔣介石不想放張學良離開,只因他擔心張學良會借道美國,最終回到中國大陸。可是張學良手中無兵無卒,回到大陸又有什么可怕的呢?
真正可怕的是,張學良一旦完全脫離險境,又回到大陸,那么他和于鳳至就有可能把蔣介石當年下令“不抵抗日本”,導致東三省淪陷的真相公之于眾。
因此蔣介石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再度對張學良起了“殺心”。最后是宋美齡、張群一起出謀劃策,通過讓張學良與于鳳至離婚,才化解了這場危機。
然而,蔣介石完全看錯了張學良這個人。張學良的父親張作霖是東北土匪出身,綠林好漢混社會,講的就是一個“義氣”,張學良顯然從父親身上“遺傳”到了這種“綠林”人的性格。
當初蔣介石和張學良結拜兄弟,分明就是一種政治手段,可是張學良卻當了真。于是無論是在蔣介石生前,還是在蔣介石死后,張學良都自己把斷送東三省的責任扛了下來。
結語1990年,張學良終于重獲自由。大陸請他回來,他卻不肯回來。因為他一回來,有些歷史問題就必須要加以澄清。結果他不回來,楊虎城的兒子去見他,他也裝聾作啞。
大概這件事對張學良來說,就是一個“兩難命題”。如果說出當年的真相,他就覺得對不起蔣介石、宋美齡。蔣介石畢竟對他有“不殺之恩”,而宋美齡幾十年來又一直對他照顧有加。
但是如果不說真相,又怎么對得起死去的楊虎城和共產黨人呢?自此以后,大陸與臺灣,都不是他張家的生息之地。
最終,張學良的子孫后代,除了去到大洋的彼岸,勉強延續血脈以外,似乎也不能再做什么了。
(責編: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