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醫院看病時,我們經常會聽到“室上速”和“室速”,這兩個詞語,它們分別是“室上性心動過速”和“室性心動過速”的簡稱。但是,“室上速”和“室速”,一字之差,卻差之千里。
今天跟大家聊聊這兩種疾病。讓你就醫時不至于迷茫,千萬別被醫生牽著鼻子走了。
1.室上速
室上速,全稱室上性心動過速(SVT),發作部位為心臟心室以上的部位,故稱為室上性心動過速。現在研究已證明,此類疾病的發病機制與某種先天心臟結構異常有關。
根據發病機制不同,室上速可分為陣發性室上速、自律性房性心動過速和非陣發性交界性心動過速。
陣發性室上速是一種陣發性快速而規則的異位心律。其特點是突然發作突然停止。發作時,患者常感覺心慌,心跳的非常快,像心跳到嗓子眼,抑或是心里揣了一只狂奔的兔子,很難受。發作時心率每分鐘150~250次,持續數秒、數分鐘或數小時,數日。有時當醫生趕到,患者已終止發作了。少數患者須用藥后才可終止。此類疾病年輕人多于老年人,女性稍多于男性。
心慌可能是惟一的表現,但如果有冠心病或其他心臟病史,就可能出現頭暈、乏力、呼吸困難、心絞痛、暈厥、心電圖檢查有心肌缺血的改變。多數情況下,房室旁道的存在,或房室結功能上的傳導性和不應性的差異是其發生的基礎。
2.室速
室速,全稱為室性心動過速(VT),是指發生在希氏束及其分叉以下的3~5個以上寬大畸形QRS波組成的心動過速。發病部位在心室內的束支、浦肯野纖維或者心室肌,它并不是一種常見的心律失常。
頻率超過100次/min,連續3個或3個以上的自發性室性電除極活動,包括單形非持續性和持續性室性心動過速以及多形室性心動過速,如果是心臟電生理檢查中心臟電刺激所誘發的室性心動過速,則必須是持續6個或6個以上的快速性心室搏動(頻率>100次/min)。室性心動過速可以起源于左心室及右心室,持續性發作時的頻率常常超過100次/min,并可發生血流動力學狀態的惡化,可能蛻變為室撲,室顫,導致心源性猝死,需要積極治療。
室速可見于任何年齡,隨著年齡增長發病率逐漸增高。室速發作時的癥狀與多種因素有關,部分患者可無癥狀,也可以出現輕微的不適感。常見癥狀為突然發作的心悸,常伴有乏力、頭暈、出汗,嚴重者可出現呼吸困難、心絞痛、暈厥等,更有甚者可致死亡。
室速在健康人體表心電圖檢出率為0%~0.56%。90%見于各種器質性心臟病,比如冠心病最為常見,占72%~74%,其他見于心肌炎、先心病等;另外10%見于無器質性心臟病者,通常稱之為特發性室速,這類室速多發于中青年患者。
1.室上速
對于室上速,目前經導管射頻消融治療技術已經相當成熟,其成功率高,嚴重并發癥發生率低,并且是微創手術,目前已作為一線治療方法。
(1)射頻消融術:經導管射頻消融術相對安全,對心臟的損傷較小。一般說來,6歲以上的兒童可接受此治療技術,是目前根治陣發性室上速相對安全而有效的方法。
(2)外科治療:常規抗心律失常藥治療效果差;房顫伴快速心室反應者;需進行心臟手術者。
注意事項
(1)應避免發作的誘因包括運動、過度疲勞、情緒激動、妊娠、飲酒或吸煙過多等。
(2)應注意此病在沒有根治前不能從事特殊職業如駕駛、潛水等,以免突然發病時出意外情況。
2.室速
關于室速的治療,目前并行的有藥物治療、導管射頻消融以及植入型心律轉復除顫器(ICD)等。特別是特發性室速,目前導管射頻消融治療的成功率高達90%以上,作為首選治療方案。
而ICD能有效終止室速,而且是降低心臟猝死發生率最有效的手段。對于血流動力學不穩定的器質性室速,則需要根據專科醫生的評估確認哪種治療方案最安全有效。
預防
室性心動過速是十分嚴重的心律失常,必須進行預防。應努力尋找及治療誘發與維持室性心動過速的各種可逆性病變,例如缺血、低血壓與低血鉀等。治療心衰有助減少室速發作的次數,竇性心動過緩或房室阻滯時,心室率慢,易發生室性心動過速,可給予阿托品治療,或應用人工心臟起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