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軍 當前,中小學對課題研究越來越重視,科研成果在改進教學實踐中的作用也日益明顯。但在中小學課題研究實踐中,依然存在重立項、輕管理,重結題、輕過程,重成果評獎、輕成果轉化及應用等問題,導致課題研究形式化、功利化現象日益突出。 如何把課題研究做得切實有效,真正發揮課題研究在服務教師成長、引領教學改革中的重要作用?筆者認為,首要的是要念好“真”字訣。 課題研究的問題要“真”。開展課題研究,選好題是關鍵。課題研究者要選擇教育教學實踐中的“真問題”進行研究,以確保研究的針對性、實效性、可操作性。“真問題”有助于揭示教學規律、深化教學認識、改善教學實踐。在課題研究過程中,一定要立足于研究“真問題”,從教育教學面臨的突出問題中選題,從日常的教育教學中選題,從成功的教育教學經驗中選題,從教師自身課堂實踐的矛盾沖突中選題。只有這樣,才能生成先進的教育思想、精湛的教學藝術,才是教育科研真正的“科學性”與“方法論”。在課題選題過程中要有研究“真”問題的心態,按照“選題要小,立意要高,研究要深,拓展要廣”的要求,科學慎重地選題。 課題研究的態度要“真”。態度要認真,目的要明確,認識要到位。課題研究的目的,就是解決教育教學實踐中的實際問題,通過課題研究提升教師的專業成長,為教育教學實踐服務。可以說,課題研究與教師日常教學密不可分,研究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工作即研究”應是中小學教師科研的基本方向。教師進行課題研究要有長遠目光,要真正靜下心來,潛心研究,不要把目光僅僅局限于進行課題研究就是為了評優晉職、裝點門面。既要克服課題研究無用論,又要克服課題至上論的錯誤傾向,正確把握課題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課題研究的過程要“真”。一項教育科研課題的實施,是一個從研究假設到理論驗證、到組織實施、再到成果推廣的去偽存真的動態過程,它追求的是實踐中的探索,注重的是過程中的實效。因此,在課題研究過程中,既要重視“方案”和“報告”的撰寫,又不能忽視實施過程的歷練;既要重視開題時的“轟動場面”,更要重視實施進程的厚積薄發;既要重視課題的結題驗收,也要關注研究過程中材料的搜集、整理與分析。真正樹立“研究過程重于研究結果”的意識,加強課題的過程性管理,在研究過程中把課題做實、做細、做真。 課題研究的成果要“真”。衡量一項課題是否完成研究任務、達到預期研究目標,關鍵是看這項課題是否取得了符合研究內容和目標的成果。中小學教育科研的成果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實效性,因此,課題研究者在梳理提升課題研究成果時一定要客觀真實、有特色,不拾人牙慧或人云亦云。課題成果必須是研究者親自通過潛心研究總結出來的,而不是剪刀加漿糊、復制加粘貼來完成的。對成果的總結要實事求是,全面客觀,不夸大也不縮小。要進行認真總結與反思,切實把幾年來的工作總結好,把取得的成果提升好,把存在的問題分析好,成果既要有理論的提升,又要有真實的數據及必要的推理過程,而不是東拼西湊、照抄照搬。 總之,教師只有心存“真”字,才能把課題研究做得從容,做得扎實,做得有效。唯有此,才能凸顯課題研究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單位:山東省濟寧市教育教學研究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