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菜時用油的關鍵是掌握好油溫。炒菜時油溫不宜太高,一旦超過180℃,油脂就會發生分解或聚合反應,產生具有強烈刺激性的丙稀醛等有害物質,危害人體健康。因此,“熱鍋涼油”是炒菜的一個訣竅。先把鍋燒熱,再加入油,不要等油冒煙了才放菜,待油八成熱時就將菜入鍋煸炒。有時也可以不燒熱鍋,直接將冷油和食物同時炒,如炒花生米,這樣炒出來的花生米更松脆、香酥,能避免外焦內生。我們采用以下方法判斷油溫是否適合炒菜。在油剛剛有一點煙影子的時候便放入菜肴,或者往油里扔進一塊蔥皮,若其四周大量冒泡但顏色不馬上變黃,則證明油溫適當。
鹽是電解質,有較強的脫水作用,因此,放鹽時間應根據菜肴特點和風味而定。燉肉和炒含水分多的蔬菜時,應在菜熟至八成時放鹽,過早放會導致菜中湯水過多,或使肉中的蛋白質凝固,不易燉爛。使用不同的油炒菜,放鹽的時間也有區別:用豆油和菜籽油炒菜時,為了減少蔬菜中維生素的損失,應在菜快熟時加鹽;用花生油炒菜則最好先放鹽,能提高油溫,并減少油中的黃曲霉素。
醬油具有增香添色的作用。烹調時,高溫久煮會破壞醬油的營養成分,并使其失去鮮味,故應在即將出鍋前放醬油。炒肉片時為了使肉鮮嫩,也可將肉片先用淀粉和醬油拌一下再炒,這樣不僅不損失蛋白質,炒出來的肉也更嫩滑。
醋不僅可以去膻、除腥、解膩、增香,還能保存維生素,促進鈣、磷、鐵等溶解,提高菜肴的營養價值。做菜時放醋的最佳時間在兩頭,即原料入鍋后馬上加醋或菜肴臨出鍋前加醋。“炒土豆絲”等菜時最好在原料入鍋后加醋,可以保護土豆中的維生素,同時保持土豆絲脆嫩的口感,不會變綿軟;而“糖醋排骨”“蔥爆羊肉”等菜最好加兩次醋:原料入鍋后加醋可以去膻、除腥;臨出鍋前再加一次醋,可以增香、調味。
味精應在菜臨出鍋時放入,烹調時適用于咸味菜而不適用于甜味菜,同時可以使中性食物味道更佳。鮮味食物(如雞蛋、雞肉、魚肉、海鮮等)中不必放味精。成年人每天食用味精的量應不超過5克,老年人和患有高血壓、腎病、水腫等疾病的人應盡量少吃味精,嬰幼兒和正在哺乳期的母親最好不要食用味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