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我國老齡化程度日益加劇,老年癡呆癥已成為繼心血管病、腦血管病和癌癥之后威脅老年健康的第四位殺手,嚴重影響了老年人的健康。對于老年人我們要多給予關注,及早發現疾病征兆,才能將威脅扼殺在搖籃里。
有些“糊涂”或是血管性癡呆
北心內科主任醫師 汪芳
手上拿著鑰匙,卻因為找鑰匙在屋子里急得團團轉;剛吃完降壓藥,要不是女兒攔著又要再吃一遍;遛彎見到熟人,愣是叫不出名字……
我們身邊常有老人出現這種情況,有時候會嗔怪一聲“老糊涂”了,當然也會考慮可能是老年癡呆癥(阿爾茨海默病)。不過很少人會想到有些癡呆是因為血管出了問題,叫做血管性癡呆。
正常情況下,大腦組織中參與認知功能的重要部位正常運轉,所以人表現出“正常”。而這些重要的部位對缺血、缺氧、出血和感染等非常敏感,一旦長期處于不良刺激,就會產生相應的病癥。
比如缺血、缺氧能夠引發神經元壞死,逐步出現認知障礙;再如腦出血,若發生在腦實質,會形成壓迫,進而可能阻斷腦脊液循環通路,誘發不同程度的癡呆。血管性癡呆,字面意思理解就是血管病變后產生了失語、失智和認知障礙等癡呆現象。
其中“血管性”一般包括腦外傷、腦出血、腦中風等疾病導致的損傷,這些損傷能引起腦缺氧、腦出血或因此而誘發感染等。如果病情嚴重或久治不愈,癡呆便很容易找上門。
血管性癡呆是老年癡呆的第二大類型,僅次于阿爾茨海默病,在我國的年發病率為5000~9000人。血管性癡呆起病進展有快有慢,有些患者一次腦中風后就發病,也有些患者則是逐漸發展的,隨著發病次數的增加,癡呆的癥狀也會越來越明顯。
血管性癡呆患者的癥狀與傳統意義上的癡呆差別不大,如認知障礙、智力減低和語言障礙等。但是也有其特點,比如患者對人名、地名、數字及日期等最容易遺忘;再者就是工作能力下降,特別是腦力勞動者,常常會表現出“怎么最近我的腦子不靈光了”。
癡呆發展到晚期的時候,不論近事記憶還是遠期記憶都明顯下降,患者往往會出現六親不認、冷暖不知、言語不詳的情況,甚至都無法做到生活自理。
那么,如何預防血管性癡呆?對于疾病的治療,肯定是趕早不趕晚。如果家中有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兒女們一定要時常觀察老人的情緒和日常作息,有沒有頻發情緒不可控的情況,是否經常失眠、頭暈和口齒不清等。特別是那些發生過腦中風的患者,如果一段時間內突然出現性情大變、睡眠障礙及四肢麻木等情況,就要高度警惕血管性癡呆。
除了密切關注上述癥狀外,及時治療原發性基礎疾病更是重中之重。比如積極地降壓、降脂、控制血糖和改善腦循環,以及積極改善生活方式和相關藥物的早期合理應用(如抗血小板治療)等。最大限度避免出現缺血性腦中風和出血性腦中風,才能有效減少血管性癡呆的發生。
如果患者本身就存在精神疾病或睡眠質量,那么也應該及早采取藥物干預。作為輔助措施,平時也可以多補充些維生素E、維生素C和豆制品等。血管性癡呆比較青睞老年群體,所以老年人更應該“管住嘴,邁開腿”,多參加文體活動,戒煙少酒,凡事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定期檢查身體,將各種危及血管健康的異常及早扼殺于搖籃之中。
多項檢查方能確診癡呆
溫州醫科大學附屬慈溪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 黃立華
可以導致癡呆的病因非常多,針對癡呆的檢查也是比較復雜的,一般都需要住院進行。
1.通過對認知的評估,來初步判斷有沒有癡呆的情況。神經內科醫生常用的評估表格有簡明精神狀態檢查(MMSE)和蒙特利爾認知功能評估(MoCA)。也可以做簡單的減法來判斷有沒有計算能力的下降。
2.必須要做的輔助檢查:1.血壓監測,血常規、血沉、血電解質、血鈣、血糖、肝腎功能和甲狀腺素水平,有些患者常需要進行更多的檢測,如維生素B12、梅毒血清學檢測、HIV等。
3.腦脊液檢查(通常需要做腰椎穿刺)。當懷疑癡呆的病因為中樞神經系統炎癥、血管炎或脫髓鞘疾病等所致時,需進行腦脊液檢查;另外,當阿爾茨海默病和額顳葉癡呆或者路易體癡呆不容易鑒別時,需要檢查腦脊液里面的一些成分用于鑒別診斷。
4.頭顱磁共振加血管成像,可以判斷有沒有卒中引起的血管性癡呆和特定部位的腦萎縮,以區分不同類型的癡呆。
確定病因后要對癥治療,如血管性癡呆需控制腦卒中的危險因素。阿爾茨海默病需對癥治療延緩疾病進展。
輕度認知障礙要早防早治
上海市浦東新區浦南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 王宇卉
隨著年齡的增長,社會老齡化程度的加劇,腦健康的問題也越發突出,阿爾茲海默病和其他癡呆性疾病嚴重威脅著老年人的身體健康,同時也影響著家人的身心健康,所以及早地預防可有效地延緩疾病的進展。
而特別值得關注的就是被稱為癡呆前期、癥狀較輕的一種疾病——輕度認知障礙。那么,該怎么治療輕度認知障礙呢?如果確診的話,其治療方式跟治療癡呆的方式相同。建議無論是否有認知障礙,平時生活中都要注意從以下三個方面保護腦健康。
1
保護大腦
大腦很嬌弱,神經細胞受損后很難恢復。平時我們要注意意避免外傷損害大腦,同時還要注意避免感染等引起的損傷。
2
養育大腦
多吃魚蝦等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物,適量補充維生素,多吃蔬菜和“黑五類”食物有助于腦健康,要杜絕飲食含鋁的食物,如添加明礬的油條等。
3
活躍大腦
經常性地挑戰一下記憶力和智力,讓大腦活躍起來,開發認知潛力,通過腦力訓練調動休眠的腦細胞,替代退化的腦細胞。老年人可以寫寫詩,聽聽音樂,下下棋,玩一些智力游戲,跳跳廣場舞,適量地打打撲克或者麻將等都有益于大腦活動。
多參與社交有助預防癡呆
保健時報記者 燕聲
阿爾茨海默病是一種好發于老年人的呈進行性發展的神經退行性疾病,俗稱老年癡呆癥,其患者認知和記憶功能會不斷惡化,極大影響日常生活能力。
中國微循環神經變性學會主任委員李延峰說,據流行病學調查,65歲以上老人老年癡呆癥的發病率為5%。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球每4秒鐘就會出現一個新的老年癡呆癥病例。
目前,我國阿爾茨海默病的患病率呈顯著增長趨勢,老年癡呆患者已超過1000萬,75歲以上達8.26%,80歲以上高達11.4%。
老年人退休以后,生活較單調,很少用腦,增加了患老年癡呆的幾率。老年癡呆目前沒有有效治愈的藥物和手段,現有的藥物治療只能延緩病情進展。國內外最新研究結果顯示,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注重防護或改變一些生活方式,是可以預防老年癡呆發生的。
例如,老人積極參與社會交往,可促進大腦發展,延緩功能喪失。美國拉什大學醫學中心一項研究發現,積極參加社交活動的老人只有25%出現認知能力下降的情況。國際老化研究所另一項調查顯示,與不愛社交的老人相比,維持密切社交友誼的老年人癡呆發展的風險減少了26%。足夠的大腦訓練有益于降低發生老年癡呆癥的風險。
在今年國際阿爾茨海默病協會年度會議上,一項新研究表明,每天接受10小時課堂教學的老年人,通過培訓提高記憶力、推理能力以及速度反應能力后,僅有10%的老年人有老年癡呆的癥狀。特意針對老人的觀察、想象、反應、記憶等能力的智力游戲,也能刺激腦神經保持活躍,起到預防大腦功能退化的作用。
健康飲食、攝入充足營養,對老年癡呆癥也有預防作用。資料顯示,像核桃、碧根果這類干果含有大量磷質,對腦神經細胞有良好保健作用,常吃干果既能強健身體,又能延緩大腦衰老、增強大腦功能活力。
此外,老人平時可多吃海魚及水性貝殼類食物,因貝殼類食物及海魚中含有豐富的脂肪酸,有益于記憶力的提高和認知功能衰退的延遲。老年癡呆癥因病程持續時間長,僅憑短暫住院治療難以達到理想效果,因此老年癡呆的家庭護理就非常重要,家人需要對此疾病和照顧方式有充分的理解和準備。
編輯 || 燕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