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常說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擁有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這五千年的歷史是如何計算的,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到什么時候結束的。今天作者將帶您領略這五千年的歷史變幻和各階段的社會形態以及歷史對于今天的我們有著怎樣的意義。
春秋戰國時期地圖變化
話說上古時期,天地一片混沌,陰陽兩股氣息互相交纏,別無他物。萬年后,天地間一聲巨響,一把巨斧劈開天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隨后世界歸于寧靜祥和。古人無法知道世界和人類的起源,就創造了“盤古開天辟地”和“女媧造人”的故事。后來人類中出現了一些大能者,比如“神農氏”、“燧人氏”、“有巢氏”、“伏羲氏”,他們教人們種地、生火、蓋房、畜牧等。當然,以上內容沒有具體的年份記載,更沒有加以佐證的史書考證,屬于上古傳說,自然也就不算在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
目前比較公認的上下五千年起始年為黃帝、炎帝時期。《史記·五帝本紀》中有大量關于黃帝的事跡,在比較早期的《國語》、《左傳》中描寫了當時的黃帝部落和炎帝部落和平共處的景象,包括《山海經》中也有關于黃帝的記載,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黃帝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
黃帝
據有關史料記載黃帝即位于公元前2697年,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也是從這一時期開始。皇帝時期的統治者的權力更替采用的是“禪讓制”,即部落選舉有能力者擔任下一任首領。一直到大禹的兒子啟在公元前2070年建立了夏朝(也有觀點認為是禹建立的夏朝),夏朝是我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結束了漫長的原始社會。從此“世襲制”登上了歷史舞臺,“家天下”的權利傳承制度開始。
四百多年后,公元前1600年“湯”推翻了夏朝的統治,建立了商朝。這是目前世界各國公認的中國歷史的年代起始,到現在共計3600年,因為目前出土的青銅器和最早的文字記載(甲骨文)就是在商朝。所以目前很多國家認為我國只有3600年的歷史,這本身并沒有錯,因為根據考古發現,目前能拿出證據確定最早出現文字的時期就是商朝,但是根據史料記載,黃帝、炎帝、堯、舜等人物確實是歷史上存在的人物,只是還沒有考古發現加以佐證。
商朝后期,周武王姬發發動了著名的“牧野之戰”,推翻了商紂王的統治,于公元前1046年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三個奴隸制王朝:周朝。周朝分為西周和東周,東周又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存在年代最長的王朝,共791年。所以我國奴隸制時期的國家一共有夏、商、周三個朝代,共計1595年的歷史。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統天下,中國歷史正式進入中央集權制王朝,這也是公認的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完全統一。
綜上所述,如果以公元元年倒推的話,有史書記載的中國公元前的歷史為2700年左右。
公元前475年的戰國時期開始標志著我國歷史進入封建社會,秦始皇統一中國,中國歷史開啟了一段跌宕起伏、風云變幻的歷史史詩。
這里有人可能會比較好奇公元0年是中國的哪個朝代。其實歷史上沒有公元0年的說法,公元0年即為公元元年,當時正好是西漢的最后一位皇帝漢平帝在位時期,隨后便是王莽篡位建立新朝,史稱“新莽”,之后劉秀又重新建立東漢。
正所謂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從秦皇漢武天下大統到英雄輩出的三國亂世;從群雄并起的南北朝到短命的隋王朝;從盛世大唐到命運多舛的南宋;一代天驕成吉思汗,蒙古鐵騎稱霸中原,最后卻倒在那個放牛娃朱重八的手里。縱觀歷史風云變幻,只憑后人說,這里就不再贅述。
朱元璋
時間來到1840年,鴉片戰爭的失敗標志著中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也開啟了中國近代史百年屈辱的坎坷之路。1911年,孫中山先生領導的“三民主義”發動的辛亥革命,正式推倒了清政府的腐敗統治,中國正式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時期,進入“民主、共和”制時期。
至此,從公元前475年的戰國時期到公元1911辛亥革命的爆發,中國歷史總共經歷了2386年的封建社會。同時我們經常所說的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也是從公元前2697年的黃帝即位到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發為時間段,共計4608年。今天我們籠統的稱之為“上下五千年”。
2 . 五千年歷史對于我們現代人的影響。
中國歷史上第一次人文思想爆發發生在春秋時期,史稱:諸子百家。其中道家創始人:老子,主張大道無為、道法自然;儒家創始人:孔子,主張“禮”、“仁”;墨家創始人:墨子,主張兼愛、非攻;法家創始人:韓非,主張強法治國;兵家代表人物:孫武,擅長軍事理論和軍事活動;縱橫家代表人物:鬼谷子,擅長知大局、長謀略;陰陽家講究陰陽五行,還有農家、雜家、名家等。
儒家的思想從漢朝起就被君王視作治國理念,兩千多年后的今天依然影響著我們每個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兩千多年前的老子就可以看透自然法則,今人又何憂無師焉?強大如當時的大秦帝國,主張法家以法為本的治國理念,不過云云十五載便被推翻。現代人所講究的陰陽風水、五行之說何嘗不是起源兩千多年前的陰陽學說?現代戰爭運用孫子兵法的案例比比皆是,就連《狂飆》中的高啟強通過看《孫子兵法》也能成為黑幫老大。
直到今日,我們也能依稀聽見清晨的校園傳來“人之初,性本善···”的裊裊余音;我們依然擁有“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謙卑好學;我的孩子浪費糧食時,我會告訴他“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我會驚嘆于“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的豪邁;我會悲鳴于“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的孤獨;我會感傷于“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悲涼;我亦會惆悵于“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無奈。歷史不僅僅是歷史,那是一段承載著古人思想和年代變幻并讓無數后人為之敬仰的史詩。這就是五千年的歷史對我們現代人的影響。
最后,借用唐太宗的一句話:“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以上關于朝代的具體年份可能略有差別,屬于不同史書記載差別,大致不影響。創作不易,求關注。為您帶來更多歷史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