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推進,“絲綢之路”受到世界的關注。古代的“絲綢之路”究竟如何是起源及發展的?“絲綢之路”的稱謂究竟從誰口中開始流傳?下文可能帶給你不一樣的答案。
“絲綢之路”起于中國古代都城長安
傳統的絲綢之路,起自中國古代都城長安(今西安),經中亞國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敘利亞等而達地中海,以羅馬為終點,全長6440公里。這條路被認為是連結亞歐大陸的古代東西方文明的交匯之路,而絲綢則是最具代表性的貨物。數千年來,游牧民族或部落、商人、教徒、外交家、士兵和學術考察者沿著絲綢之路四處活動。
從地圖上看,絲綢之路是條迷人的曲線。
它東起古都長安,穿越中華文明的發源地關中平原。渡過黃河后進入狹長的河西走廊,一側是白雪皚皚的祁連山,一側是浩瀚的沙漠。走出河西走廊后便分為三路:一路跋涉于羅布泊沿昆侖山北麓的綠洲延伸;一路經樓蘭古城,沿天山南麓西行;另一路則穿越沙漠到哈密,走天山北麓。樓蘭、且末、精絕、安迪爾、尼雅等古城遺址如同一顆顆明珠,散落在塔克拉瑪干沙漠之中。隨后三條路線分別翻越天山和帕米爾高原。北線與中線匯合于費爾干納盆地的歷史名城塔什干。而南線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后到達阿富汗。它們分別沿南北兩路,在沙漠和綠洲中穿行,進入伊朗高原。沿厄爾布爾士山脈和扎格羅斯山脈向西北行進,跨越波斯文明的腹地。然后,或向西北經大不里士,邁上安納托利亞高原,抵達伊斯坦布爾;或向西南深入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經巴格達、大馬士革抵達地中海東岸港口安塔基亞。來自東方的貨物終于可以在港口登船,在地中海揚帆起航,運往羅馬、波爾多、馬德里。
春秋時期,西域地區活躍著烏孫、月氏等部落,他們將西亞出產的玻璃器和歐亞草原風格的青銅器傳入了中原。此后,關中地區的秦人勢力逐漸強大,秦逐漸控制了河西走廊,使西戎臣服。隨之,秦始皇統一了中國,在全國建立馳道,設置郡縣,為西漢時期張騫出使西域奠定了基礎。
那么中國的絲綢是何時傳入西域的呢?據估計,在西周時期,中國的絲綢就通過河西銷往西域,而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絲綢已經成為西域乃至西亞最受歡迎的產品,并有可能已經達到地中海沿岸。而大家所熟知的張騫出使西域,并非是絲綢之路的開始,而是開啟了古代東方與西方交流的新時代。即就是從零星的、斷續的、小規模的交流,轉變為大規模地、持續的、官民結合的交流。
隨著時代發展,絲綢之路成為古代中國與西方所有政治經濟文化往來通道的統稱。有西漢張騫開通西域的官方通道“西北絲綢之路”;有北向蒙古高原,再西行天山北麓進入中亞的“草原絲綢之路”;有西安到成都再到印度的山道崎嶇的“西南絲綢之路”;還有從廣州、泉州、杭州、揚州等沿海城市出發,從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遠達非洲東海岸的海上貿易的“海上絲綢之路”等。
“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脈絡
海上絲綢之路主要有東海起航線和南海起航線兩條主線路,比陸上絲綢之路的歷史更為悠久。
東海起航線始自周王朝(公元前1112年)建立之初,武王派遣箕子到朝鮮傳授田蠶織作技術。箕子于是從山東半島的渤海灣海港出發,走水路抵達朝鮮。這樣,中國的養蠶、繅絲、織綢技術通過黃海最先傳到了朝鮮。秦始皇兵吞六國時,齊、燕、趙等國人民為逃避苦役而攜帶蠶種和隨身養蠶技術不斷泛海赴朝,更加速了絲織業在朝鮮的傳播。
從公元前4世紀到公元1世紀,東西方的經濟狀況和政治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其中特別重要的是處于東西兩端的中國和羅馬的變化。
漢朝于公元前3世紀統一中國,社會經濟繁榮,中國生產的絲綢更是風靡世界,深受古代東西方各國人民的喜愛。這一時期的羅馬正處于羅馬共和國晚期和羅馬帝國早期交替之際,帝國版圖遼闊,國力處于上升時期。由于這兩個強大國家經濟的繁榮和興盛,彼此間需要加強交往和聯系。我國絲綢傳入古羅馬以后,迅速受到了古羅馬人的喜愛。古羅馬對中國絲綢的需要量越來越大。但古羅馬與東方的陸上貿易一直存在障礙。
絲綢貿易中這種極端不利的地位,迫使古羅馬人從很早的時候起, 就不得不為爭奪陸上絲綢之路的控制權而與壟斷絲綢貿易的國家進行不懈的斗爭。在不能打通陸上絲綢之路的情況下,古羅馬只能尋求開辟從海上進行絲綢貿易的通道。到公元前1世紀時,古羅馬征服了地中海地區并發現了利用季風進行航海的規律。對于季風的發現和利用使古羅馬擺脫了沿海近距離航行的束縛,可以從紅海直達印度的港口。古羅馬人對海上貿易之路的積極探索,有力地推動了海上絲綢之路的形成。
通過朝鮮半島或經由日本海環流水路,中日交往十分方便。據日本古史記載,西漢哀帝年間(公元前6年),中國的羅織物和羅織技術已傳到日本。公元3世紀,中國絲織提花技術和刻版印花技術傳入日本。隋代,中國的鏤空版印花技術再次傳到了日本。隋唐時期,日本使節和僧侶往來中國頻繁,他們在浙江臺州獲得青色綾,帶回日本作樣板,仿制彩色錦、綾、夾纈等,日本至今仍沿用中國唐代的名稱,如:絞纈、臘纈、羅、綢、綾、羽等。
唐宋以后中外交流的主要通道以南海為中心,起點主要是廣州,所以稱南海絲綢之路。形成于秦漢時期,發展于三國隋朝時期,繁榮于唐宋時期,轉變于明清時期,是已知的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
“絲綢之路”名稱是德國人“發明”
“絲綢之路”這個名稱是100多年前一個德國人的“發明”,他的名字叫費迪南·馮·李希霍芬。
李希霍芬于1833年在卡爾斯魯厄出生。自幼就對地質學著迷的他畢業于柏林大學的地質學專業。大學畢業后,他渴望前往他認為極富探索價值的東亞。
在1860年到 1862年之間,李希霍芬曾在亞洲的許多地方,如錫蘭、日本、臺灣、印尼、菲律賓、泰國和緬甸等地旅行。1868年到1872年間,他轉到中國做了七次遠征。李希霍芬去過景德鎮,考察完燒瓷的工藝后將景德鎮瓷土命名為高嶺土,這一個世界上唯一以地名命名的礦藏得以公認,今天全世界哪里挖出的瓷土都叫高嶺土。他到過四川著名的都江堰,考察之后盛贊中國古代這個最長壽的水利工程,遂將都江堰第一次詳盡介紹給世界,說都江堰澆灌方法之完美,無與倫比;他三涉山西,發現山西地下儲煤豐富,他的結論是以當時世界消耗煤的水平測算,僅山西儲煤可供世界幾千年的消費。
除了知名普魯士科學家亞歷山大·馮·洪堡之外,可能無人能像李希霍芬一樣探究過地圖上如此之多的空白地帶。中國的祁連山的德文名甚至采用了他的名字—Richthofen—Gebirge (即李希霍芬山脈)。
1873年,李希霍芬回國,先后出任柏林國際地理學會會長、柏林大學校長、波恩大學地質學教授、萊比錫大學地理學教授等。他用后半生大部分精力撰寫了一部5卷鴻篇巨著:《中國—親身旅行和據此所作研究的成果》。正是在1877年出版的 《中國》第一卷中,李希霍芬首次提出了“絲綢之路”的概念,并在地圖上進行了標注。這一術語后來被廣泛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