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風水理論是中國人的城市規劃學與景觀設計學,理論基礎是東方的關于“道”、“氣”、“五行”的哲學。風水的前提和結論之間好像一個玄妙的“黑箱”,中間的過程難以清晰解釋。風水理論使用的是一種詩化的語言,多用比喻和象征。西方使用的是一種科學的語言,由前提到結論,每一步都要清楚可見。這兩種語言差異很大,但中國人依風水學的指導建造的城市絲毫不比西方的差,甚至更美。我現在嘗試以中國的風水和西方的科學兩種語言來說明中原為什么是中國最大的風水寶地。
風水語言:從地圖上可以看出,中原大地山環水抱,符合“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這樣的模式,甚至可以找到“明堂”前面的“案山”和“朝山”。
中原在多重山脈的圍護中。大致可分成三大系列。一列是主山,是中原大地背依的龍脈之山——天山-昆侖-秦嶺山系。這樣規模龐大、高峻綿長的山系全世界屈指可數,這就是中原的玄武。
過去人們只見秦嶺不見昆侖,稱秦嶺是中國的南北分界線,這種看法很不全面。地質學者已經考察證明了秦嶺的地下巖石系統與昆侖是統一的,是同一山系。秦嶺分南北,只分了中國中部一小段,只有把昆侖與秦嶺聯系起來看,包括東昆侖、中昆侖、西昆侖,喀喇昆侖和天山山脈,你才會看到一條氣勢磅礴的把中國一分為二的中央山脈,這是中國真正的龍脈。它從帕米爾高原騰空而起,天山是高昂的龍首,巨龍回首,回顧中華,西昆侖、中昆侖、東昆侖、巴顏喀拉山、秦嶺是輾轉騰挪、跌宕起伏、蜿蜒飛舞的龍身,洛陽、鄭州等城市依附的伏牛山已是龍尾,龍尾低垂處,正是中原大地的起始處,華北大平原這個扇形沖積平原的頂點就在鄭州附近的桃花峪。
第二列山脈要從河北北部的燕山山脈算起,接下來是綿延千里的太行山、中條山;這一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按照風水理論的說法,應是“左青龍”系列;第二列山脈要從伏牛山算起,然后是桐柏山、大別山。這一西北—東南走向的山脈,則是中原的“右白虎”。
而“前朱雀”中的“案山”可由泰山充當,“朝山”正是朝鮮半島。
風水寶地需依山面水。中原的水呢?那就是壯闊的黃河與長江。更宏觀地來看,中原大地面對的更大的水是大海。但大海并不是赤裸裸地出現在中原面前,正如風水理論主張的“藏”,在中原前面的大海更像是內海和海灣,山東和遼東半島的構成第一層拱衛和圍合,朝鮮半島和舟山群島則是第二層圍合,而第三層圍合圈則是更遠的太平洋島鏈。也就是日本列島、臺灣島、印度尼西亞群島。
科學語言:我在想,風水中為什么主張理想的城池應該依山而建呢?中國的大多數古城都坐落在山麓,沿著太行山腳下有一個城市帶。北京、涿州、保定、石家莊、邯鄲、安陽、鶴壁、焦作在黃河以南的崤山、伏牛山、大別山腳下,城市就更多了:洛陽、鞏義、滎陽、鄭州、登封、新密、禹州、汝州、平頂山、南陽、駐馬店、信陽
依照經濟的原則,城市分布的一般規律應該是交通距離大致相等,再按照面積比例均衡地分布,按此中原大地的平原地帶應該擁有更多的城市,但現在看來,中原分布在山腳下的城市卻明顯比平原上的多。
這固然符合風水說,但是用科學的語言也可以解釋。
城市依山而建,可以有如下的益處:
一是在熱量缺乏的地區,在山腳下建城可得增溫之利。從山上下來的風,是一個增溫的下沉過程,這可以提高平均溫度。據統計在太行山山麓地帶有一個熱量的高值區,石家莊等沿山麓城市比平原中部的城市冬季平均溫度要高出1—2度。
二是山地有增加降水的功效。氣流沿山地上升,會冷凝增加降水,因此建在山麓地帶的城市可得降水之利。而且山麓也是地下水豐富、泉水上涌的地帶。
三是建在山腳下的城市可以建在河流從山口流出形成的沖積扇頂部,既可以得到水利,又可避免水害。
我們再用科學的語言來分析風水中的理想模式。
“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地理布局,實際上也是一個流域的環境和生態。風水說中把山比喻為龍,這意味著風水中的山不是獨立的山峰而是蜿蜒起伏的山脈。風水寶地所背依的山脈在風水中最重要,被稱為“龍脈”。按照風水學的說法,這條山脈越長風水越好。為什么?從科學的角度看,一條山脈實際上就是兩個流域的分水嶺,風水寶地背靠的山脈越漫長,越高大,越跌宕起伏,意味著這條大山兩側的兩條大河的集水區越廣闊,河流的流程越長,水量越大。風水寶地就處于這條大山低下來的余脈處,也是龍尾所在的地方。這里正是山兩邊的大河相匯形成的沖積平原處。山脈越長,越高,也就意味著這個沖積平原面積越大。中原大地背依中國的中央山脈——天山—昆侖—秦嶺,是中國境內最大的山脈,也只有這條最長最雄偉的大山系才能造就中國最大的兩條大河——黃河、長江。這兩條大河在中原大地兩邊流淌,在中原大地前面的大海匯合。中原大地擁有如此磅礴的“山環水抱”,也因此可稱為是是中國最大的風水寶地。
把天山、昆侖、秦嶺看作是中原大地的龍脈,是可以用科學語言來解釋的,因為這二者之間有著本質的關系。我們都說是黃河帶來的泥沙造就了中原,試問:黃河的泥沙從何而來?答:來自黃土高原。黃土高原的黃土哪里來?答曰:是風從沙漠中吹來的。至此,問題很清楚了。風將西北荒漠中的黃土吹起來,堆積在黃土高原,然后溪水河流將黃土侵蝕剝離輸送到黃河中,黃河再將黃土帶到東部堆積成華北大平原。這個偉大過程的最終產品——中原大地,就這樣在流水線的終端產生了。但這個流水線的起點卻是昆侖山、天山、祁連山所環繞西北荒漠區,從這個意義講,中原的龍脈祖山更應該從天山、昆侖算起了。
洛陽的風水圖
洛陽號稱九朝故都,位居“天下之中”,八方輻湊。嵩山為其主山,龍勢由此而北,蜒蜿而長頓,一支結于北邙山,另一支結龍門山,中擴為堂局,四山緊拱,前峰秀峙,伊河、洛河、澗河等河匯于明堂之前,山水翕集,形勝萬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