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之亂是什么?始于賈南風的“八王之亂”,京師洛陽成為諸侯王相互攻殺的戰場,讓西晉元氣大傷、洛陽城受到重創。而隨后的“永嘉之亂”,更使西晉王朝傾覆、洛陽城“蒼生殘滅,百不遺一”。
西晉的“八王之亂”,始自賈南風,卻是晉武帝司馬炎埋下的禍根。
司馬炎統一天下后,大封皇族為王。曹魏時期,曹丕、曹睿兩代皇帝都不信任親兄弟,不給曹植、曹彰等人權力和軍隊,結果江山被司馬氏輕易奪走。司馬炎為了江山永固,不僅大舉封王,而且讓他們擁有軍隊和實權,掌握封國的人事、財政權。
這樣的局面,一個強有力的皇帝才能控制得住,而司馬炎偏偏選了個低能軟弱的接班人。中央政權混亂,諸侯王強勢,這樣的格局,潛藏著巨大的危機。賈南風殺死太子,最終成為大危機的導火索。
與西漢的“七國之亂”不同,西晉的“八王之亂”是“心臟病”,戰事主要圍繞京師洛陽展開,諸侯王輕松進出京師,洛陽成為他們相互攻殺的戰場。西晉元氣大傷,隨之而來的“永嘉之亂”,導致王朝傾覆,自曹丕重建以來繁華了90年的洛陽城,再次遭受滅頂之災。
繁華京師成戰場
如今的漢魏故城平坦而開闊,而西晉末年,巍峨宮殿之中,無數的陰謀在暗影中策劃,血雨腥風隨之而來。最大的陰謀,圍繞太子司馬遹展開。
司馬遹[yù]曾是司馬家族的希望。遺傳是件很奇怪的事,司馬遹是白癡皇帝司馬衷的兒子,卻自幼聰慧異常,深得他爺爺武帝的喜愛,常被帶在身邊。他五歲時的一天,皇宮突然失火,武帝登樓瞭望,小司馬遹牽著衣角把他拉到暗處,武帝不解,問何以如此,他答道:“暮色倉猝,宜備非常,不宜令照見人君也。”此事令武帝大為稱奇,多次稱贊他頗有先祖司馬懿之風,并說“此兒當興我家”。武帝最終決定傳位司馬衷,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日后讓司馬遹承繼大業。
武帝死時,司馬遹只有十二歲,正是受教育的關鍵時期,而他的父親惠帝沒有管教他的能力,賈南風忌恨他的名聲,強令其母謝才人與他分開,縱容他盡情嬉戲玩樂。他最有名的故事,是在宮中開設市場,自己操刀賣肉,能“手揣斤兩,輕重不差”。
公元299年,賈南風決定對太子下手。她假稱惠帝生病,令太子入宮,卻躲著不見他,派人“賜以酒棗,逼飲醉之”,然后拿出黃門侍郎潘岳寫好的草書讓他抄寫,那草書寫得跟畫符一樣,太子平時喜歡算卦巫術之類,醉意朦朧的就比葫蘆畫瓢,很多字寫成半拉子,事后賈南風令人補齊。
醉中的太子完全不知道,那草書的內容足以置他于死地:“陛下宜自了;不自了,吾當入了之。中宮(指賈南風)又宜速自了;不了,吾當手了之……”
永嘉之亂是什么?永嘉之亂是指西晉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匈奴攻陷洛陽、擄走懷帝的亂事。西晉初年八王之亂,加以天災連年,胡人遂乘時入侵。永興元年(304年),匈奴貴族劉淵在左國城(今山西離石)起兵,逐步控制并州部分地區,自稱漢王。光熙元年(306年),晉惠帝死,司馬熾嗣位,是為懷帝,改元永嘉。劉淵遣石勒等大舉南侵,屢破晉軍,勢力日益強大。永嘉二年,劉淵正式稱帝,四年劉淵死,子劉聰繼位。次年,劉聰遣石勒、王彌、劉曜等率軍攻晉,在平城(今河南鹿邑西南)殲滅十萬晉軍,又殺太尉王衍及諸王公。旋攻入京師洛陽,俘獲懷帝,殺王公士民三萬余人。
永嘉之亂爆發過程:西晉惠帝時,朝廷腐敗,發生八王之亂。永興元年(304年),匈奴貴族劉淵起兵於離石(今屬山西省),國號漢(后來的前趙)。晉懷帝永嘉四年(310年),劉淵死,其子劉聰繼立。次年四月其將石勒殲晉軍十馀萬人於苦縣寧平城(在今河南省鹿邑縣),并俘殺太尉王衍等人。同年劉聰又遣大將呼延晏率兵攻洛陽,屢敗晉軍,前后殲滅三萬余人。六月呼延晏到達洛陽,劉曜等人帶兵前來會合,攻破洛陽,縱容部下搶掠,俘虜懷帝,殺太子司馬詮、宗室、官員及士兵百姓三萬余人,并挖掘陵墓和焚毀宮殿,史稱“永嘉之亂”。
大量人口為避戰亂從中原遷往長江中下游,史稱“衣冠南渡”。這為東晉偏安一隅作了預備,大量的僑州僑郡的設立,深刻地影響了東晉的政治面貌。同時,客觀上促進了長江中下游經濟的發展,中國古代經濟中心進一步遷往南方。
一般認為,現代閩南人的始祖,大多是來自於此時期漢人大規模南遷入閩的中原人。
八王之亂后期,匈奴劉淵據平陽、氐人李雄據成都,晉室已告分裂。羯人石勒、王彌,更率軍隊乘虛流竄,蹂躪大河南北。惠帝永興元年(304),劉淵叛晉,自稱漢王,上尊漢高祖與昭烈帝。懷帝永嘉二年(308),匈奴劉淵自立於平陽,建立漢國。兩年后,其子劉聰繼立,派劉曜率兵四萬攻洛陽;時懷帝以荀晞討東海王越,越病死,
王衍率兵還東海國,為石勒所破,晉軍力大削。永嘉五年,劉聰再派王彌、劉曜、石勒攻洛陽,城陷,殺王公士民三萬馀,并擄懷帝北去,史稱“永嘉之亂”。從晉武帝篡曹魏,到晉愍帝出降,西晉國祚僅歷五十一年。次年,安定太守賈疋迎立秦王業為太子,卻傳來懷帝遇害消息。司馬業遂登位為愍帝,改元建興,都長安。建興四年(316),匈奴劉曜陷長安,愍帝出降,被擄至平陽,西晉亡。勞榦剖析永嘉之亂謂:由於“據守江南的人勤王不力,對京師不作有效的援助”。亦備一說。自永嘉亂后,開啟北方五胡亂華的局面,中原陷入胡人分裂混戰近130年,影響深遠。
永嘉之亂的影響:史家謂永嘉之亂為中國歷史上巨大的風暴,在此以前,中國本部的空間,全以漢民族活動為中心的歷史,但自懷、愍二帝被擄北去,晉室南渡后,北方便成為胡族活動的大舞臺。自匈奴劉氏興起,五胡便展開連串的建國運動,彼此混戰不休,令中原人民流離失所,死傷無數。加上戰爭阻礙生產,使開發近千年的中原淪為白骨蔽野之地。此亦為異族首次入主中原。
...查看更多永嘉之亂是發生在西晉時代的一個內亂事件,由居於中原的少數民族人發動。
西晉惠帝時,朝廷腐敗,發生八王之亂。永興元年(304年),匈奴貴族劉淵起兵於離石(今屬山西省),國號漢(后來的前趙)。晉懷帝永嘉四年(310年),劉淵死,其子劉聰繼立。次年四月其將石勒殲晉軍十馀萬人於苦縣寧平城(在今河南省鹿邑縣),并俘殺太尉王衍等人。同年劉聰又遣大將呼延晏率兵攻洛陽,屢敗晉軍,前后殲滅三萬余人。六月呼延晏到達洛陽,劉曜等人帶兵前來會合,攻破洛陽,縱容部下搶掠,俘虜懷帝,殺太子司馬詮、宗室、官員及士兵百姓三萬余人,并挖掘陵墓和焚毀宮殿,史稱“永嘉之亂”。
大量人口為避戰亂從中原遷往長江中下游,史稱“衣冠南渡”。這為東晉偏安一隅作了預備,大量的僑州僑郡的設立,深刻地影響了東晉的政治面貌。同時,客觀上促進了長江中下游經濟的發展,中國古代經濟中心進一步遷往南方。
一般認為,現代閩南人的始祖,大多是來自於此時期漢人大規模南遷入閩的中原人。
...查看更多永嘉之亂是指西晉永嘉五年(公元311年),期間經過了約277年的時間。在第278年時,隋朝統一,即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
五胡亂華歷史
西晉末年的“八王之亂”,曠日持久,兵連禍接,中原板蕩,幾成丘壑。西晉王朝也如殘燈孤影,虛弱如衰草,何堪風雨來襲。諸侯王爭相引狼入室,五胡以中原為戰場,相互攻訐。晉的虛實早已被這些深入過黃河南北的鐵騎雄風,掃蕩得明明白白。
“八王之亂”,除東海王司馬越外,其余盡成了游魂野鬼,司馬越笑到了最后,再也沒有力量制約他了,遂為所欲為。為了立威,派人在惠帝所食的餅中下藥,毒死了毫無用處的、48歲的白癡帝王,立惠帝第25弟司馬熾為帝,是為晉懷帝,時年24歲。改元永嘉(307年為永嘉元年)。
永嘉三年(309年),匈奴人劉淵首先起兵反晉,自稱漢室之后裔,先稱漢王,后稱漢帝,建都于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其子劉聰、侄兒劉曜,以及部將王彌、石勒等,都勇猛異常,為一時豪杰。先后兩次南下攻晉,其勢銳不可當。永嘉四年(310年)春夏之交,劉淵派兵攻打洛陽。司馬越征調揚州刺史王敦,率軍援救京師,命瑯琊王司馬睿催促發兵。7月,劉淵病死,暫時撤軍北去。10月,劉聰除掉皇太弟劉乂奪得王位后,重新調遣劉曜率兵4萬攻洛陽,洛陽再次告急。
稍有起色的晉室,就又像在風雨中守護巢穴的鴟梟,唯有悲鳴。就在此關鍵時刻,這年11月,司馬越為避劉漢鋒鏑,竟率親信大臣及精兵出屯許昌,留下晉懷帝和一些老弱大臣,守在洛陽。洛陽宮廷遂無兵守衛,糧食供應中斷,宮人大批餓死,尸體相枕藉,慘如人間地獄。懷帝司馬熾怒不可遏,于永嘉五年(311年)正月,密詔征東大將軍荀晞討伐司馬越,司馬越聞知,氣急敗壞,于3月病死。王衍率兵扶柩還東海國,被游擊大河南北的羯族人石勒所阻,在平城(今河南鹿邑西南)殲滅了這支10萬晉軍,石勒把俘虜或殺死或燒死,其余碾為軍糧,制成肉糜。
在洛陽的懷帝,認為司馬越死了,是個時機,似乎擺脫了東海王司馬越的控制,晉室就可以重整山河了。遂重新對各方鎮進行任命,司馬睿被委任為鎮東大將軍,兼督揚、江、湘、廣、交五州諸軍事之職。但懷帝無力挽狂瀾之才,晉室諸將也各懷私心,各為自保,沒有人真正盡心效忠王室。
311年6月,漢大將劉曜、王彌攻陷京師洛陽。懷帝被俘。漢兵縱兵燒掠,洛陽宮殿被付之一炬。王公士民3萬余人被殺,西晉皇族幾百口人,不論老幼,悉數淪為漢國奴仆。史稱“永嘉之亂”或“永嘉之禍”。其慘烈只有后世的“靖康之難”可與之比肩而論。
司馬熾被囚于平陽一年有余,受盡屈辱。漢帝劉聰為了宣示威儀,讓他穿著青衣,裹著襆頭,站在自己身后,給王公貴族們行酒洗盞。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青衣侑酒”的故事,劉聰的意思很明白,漢民族不是自認為文化修養高嗎,胡人都是未開化的民族嗎?看,你們的皇帝在給我斟酒服務,以此羞辱晉臣。司馬熾雖然隱忍茍活,但劉聰最終還是在永嘉七年(313年)2月,毒殺了他。時年30歲。
西晉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匈奴攻陷洛陽、擄走懷帝。
西晉中后期八王之亂,加以天災連年,胡人遂乘時入侵。永興元年(304年),漢化匈奴貴族劉淵在左國城(今山西離石)起兵,逐步控制并州部分地區,自稱漢王。光熙元年(306年),晉惠帝死,司馬熾嗣位,是為懷帝,改元永嘉。
劉淵遣石勒等大舉南侵,屢破晉軍,勢力日益強大。
永嘉二年,劉淵正式稱帝,四年劉淵死。子劉聰繼位。
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劉聰遣石勒、王彌、劉曜等率軍攻晉,在平城(今河南鹿邑西南)殲滅十萬晉軍,又殺太尉王衍及諸王公。旋攻入京師洛陽,俘獲懷帝,殺王公士民三萬余人。
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漢族建立的政權被外族推翻,統治集團幾乎全滅的悲劇。
歷史因素
漢魏以來胡人內徙(歷史因素):兩漢以來,不斷與西北外族作戰,戰后基於“柔遠人也”的觀念,把投降的部落遷入塞內,與漢族雜居。如漢文帝時,晁錯建議用重賞厚酬招胡民實邊;漢宣帝時,納呼韓邪“保塞內附”;東漢光武亦曾徙南匈奴數萬人居西河。凡此種種,皆為“容胡”措施,即使曹操將降附的匈奴分為五部;分別居於山西汾水等地,也不能挽回局勢。東漢末,政府與州郡為挽救戰亂的頹勢,乃以降服的胡人為兵,保衛疆土,如漢靈帝以南匈奴兵助平黃巾。魏晉政府亦繼承這“用胡”政策,曹操用氐族兵、晉武帝以匈奴人劉淵為北部都尉、惠帝更以劉淵為五部大都督。 胡人盤據的危機:五胡盤據中國北部,產生不少危機。匈奴最早內徙,至漢末已散居山西(并州)一帶;羯為匈奴別支,居於并州、污庭。曹魏更將匈奴編入軍隊,增強戰斗力。至於羌氐,早在漢時已叛服不常,為半耕半牧的民族,并保留酋長制。惠帝末年,涼州、益州楊千萬、齊萬年之亂,便是由氐、羌人領導。諸族內徙中原,情況十分嚴重。武帝時,郭欽指出“西北諸郡,皆為戎居”。惠帝時的江統亦強調關中百多萬人口中,“戎狄居半”,并州匈奴五部之眾,人至萬萬。隨時會引發變亂。
晉室未能徙胡
西晉初年,不少胡人已入居關中及涇、渭二水流域,勢如弧形,包圍晉都洛陽,形勢極不利。故武帝太康初年,侍御史郭欽請徙胡族於塞外,并以漢人實邊以絕胡患,武帝不納。惠帝元康元年,山陰令江統作《徙戎論》謂,若不立刻徙胡,晉室岌岌可危。亦不為惠帝接納。當時形勢已積重難返,既無法徙胡,即使要他們“各附本種,還其舊土”,亦不可能,故所有徙胡之議,成為一紙空文。加上政府容許胡人移入,卻不教化,只有加深胡漢兩族的矛盾;又以胡人為兵,這情況於八王之亂時更普遍,如王浚,司馬騰用鮮卑人,成都王則用匈奴。在用胡策略下,胡人盡知西晉國力虛實,只要時機一到,便起兵作亂。
晉建武年間,晉元帝率中原漢族衣冠仕族臣民南渡,史稱“衣冠南渡”,這是中原漢人第一次大規模南遷,主要有林、陳、黃、鄭、詹、邱、何、胡八姓。“衣冠”是文明的意思,衣冠南渡即是中原文明南遷,晉朝遷都建康。
開啟五胡亂華之局:永嘉之亂后,北方五胡民族相繼建國,匈奴早有奪取中原的野心,酋長劉宣謂:“自漢亡以來,魏晉代興,我單于雖有虛號,無復尺土之業,自諸王侯,降同編戶,今司馬氏骨肉相殘,四海鼎沸,興邦復業,此其時矣!”故八王作亂期間,劉淵及劉聰已建漢國,后劉曜陷長安,滅西晉,據長安建前趙;山西、山東則為羯人石勒所據,國號為后趙。鮮卑本居塞外,日漸強大;酋長檀石槐統一鮮卑各部,劃為三部,繼匈奴成為較強民族,包括:慕容氏居于幽州、段氏居遼西、宇文氏居遼東、拓跋氏居漠北。后來,慕容氏與拓跋氏相繼入主中原,分別建立前燕及代國(北魏)。至于氐、羌,氐人李雄于惠帝末年建“成”國,后改國號“漢”;不久,氐人苻健一族建前秦,都長安。羌人建國較后,主要有淝水之戰后的后秦。
南北對立:永嘉亂時,瑯琊王司馬睿以安東將軍,都督揚州軍事,出鎮建康,聞愍帝遇害,得北方大族王敦、王導幫助,又拉攏得江東士族如顧榮、賀循、陸機的擁護,于建康即位,是為晉元帝。從此東晉偏安江左,下開宋、齊、梁、陳之局。北方則自劉淵稱號建國,到鮮卑拓跋氏統一北方,前后136年間皆陷紛亂狀態,先后興起很多國家,史稱“五胡十六國”。此后南北分裂達270馀年,南北對立因分裂日久而加深,有“南謂北為索虜,北謂南為島夷”之論。
南方得以開發:五胡入據中原后,北方中國人民流亡四方,死者不可勝數;晉室南渡建國,中原人仕亦隨之南移,他們帶來先進的技術及資金,又使當時尚未得到充分開發的江南地區得到充足的勞動力。此后,江南地區漸取代中原而成全國經濟重心。其中的冶鐵、造紙、紡織、制瓷等技術得到進一步發展。而建康、京口、山陰、江陵、成都、廣州成為當時繁榮的都市。
促成民族融和:永嘉以后,胡人盤據中原,他們在武力上是勝利者,但文化上卻被漢人同化。五胡的首領多傾慕中原文化,重用漢人,委以國政。如石勒用張賓,苻堅用王猛,北魏拓跋氏用崔浩、李安世,北周宇文氏用蘇綽等。其中鮮卑建立的北魏,孝文帝更推行大規模的漢化運動,胡漢相互通婚,泯滅兩族界限。其后,胡化的漢人高歡,與漢化的胡人宇文泰更積極從事民族調和工作。在南方,晉室偏安江南后,隨之南遷的中原大族,亦積極剿滅山越盜寇,開發江南,其中以廣州的發展最著名。自永嘉以后,南、北方皆出現民族融和,擴大中華民族的內涵;亦調和胡漢文化,漢族文化既吸納胡族文化的精萃,取長補短,下開隋唐文化。
南北文化調和:五胡入主中原前,因北方發展較早,且為全國政治、經濟重心所在,故北方文化遠高於南方,但南方自孫吳以來,人才輩出,漸進一步成一股具朝氣的新興文化。晉室南渡,中原人仕開始與南方孫吳人接觸,視華夏在江南得到發展繼續,并把中原文化帶到嶺南。經南朝宋、齊、梁、陳四代的發展,南北文化得到一定程度的調和,從此,南方文化大幅發展,漸有凌駕北方之勢。然而,南北文化雖得到調和,但仍各自保存特質,如南人靈巧,北人剛直。
...查看更多史家謂永嘉之亂為中國歷史上巨大的風暴。在此以前,中國本部的空間,全以漢民族活動為中心。但自懷、愍二帝被擄北去,晉室南渡后,北方便成為胡族活動的大舞臺。自匈奴劉氏興起,五胡便展開連串的建國運動,彼此混戰不休,令中原人民流離失所,死傷無數。加上戰爭阻礙生產,使開發近千年的中原淪為白骨蔽野之地。此亦為異族首次成功入主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