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美術館的建筑與展廳風采
——2011-4月-14攝
上海美術館的主體高樓建筑
上海美術館座落于繁華的南京西路,背靠人民廣場,與上海博物館、上海大劇院、上海城市規劃展示館、人民公園毗鄰,是一座功能健全、設施先進、在國內外具有一定影響的近現代美術博物館。
上海美術展覽館前身為中國美術家協會上海分會,于1956年8月10日開館,1983年重新翻建,1986年10月9日改用現名上海美術館。該建筑建成于1933年,原為舊上海跑馬場,是30年代英式風格的樓宇。改擴建工程完整地保留了其原有的新古典主義特色外觀,并根據美術館的功能要求進行了內部改造,在設計上繼承了歐式建筑的傳統風格,并強調了明快的現代氣息,是一座典雅、大方的藝術殿堂。當觀眾步入端莊的大廳,仰望凝重的梁柱,再沿著寬敞的樓梯拾級而上,撫摸著三十年代的銅鑄馬頭,瀏覽著藝術家的精美之作,定會領略到新舊上海的歷史變遷,感受到引人入勝的文化魅力。
上海美術館擁有展廳12個,展覽面積6000余平方米,配備了現代化的設施,為舉辦各類藝術展覽提供了良好條件;而設備先進的演講廳、會議室、圖書館、美術資料數據庫及美術工作坊等,則為學術研討和普及教育等活動提供了保證。此外,藝術書店、紀念品商店、畫廊、咖啡屋等也為觀眾營造了充滿藝術氣息的休閑氛圍。
上海美術館現有藏品8000余件,收藏有虛谷、任伯年、吳昌碩、張大千、林風眠、劉海粟、關良、王個簃、朱屺瞻、謝稚柳、張樂平、沈柔堅、賀友直等近現代著名畫家的作品及具有地方特色的油畫、版畫、連環畫、年畫等作品。就該館收藏畫作來說,第一代畫家的作品最豐富,第二代次之,第三代最少。該館特別突出第一代畫家在50年代所完成的一批作品。在這些畫家中,張荔英一生留下了94件作品,而且還有詳細的文字記載和資料,如日記、文稿和各類剪報等。陳宗瑞是由家人捐獻了56件作品,他的資料也相當完備。范昌乾也有46件作品。這些數目不等的展覽品,有些是畫家自己的捐獻,有些是畫家的家人捐出來,有些則是收藏家的收藏。像松年法師就捐獻了112件書畫作品給美術館、陳金川68件、鄭農22件,美術館主席盧明德醫生也捐獻了13件陳文希的畫作。依托收藏,還積極開展了以中國近現代美術史為重點的理論研究和美術館學的研究,并為收藏保管、陳列展覽、教育推廣、中外交流等業務工作的開展創造了條件。特別二年一屆的“上海雙年展”是中國最為重要的展覽、學術活動之一,已成為具有一定國際影響的品牌項目。
從2011年3月5號起,作為全國重點美術館之一的上海美術館取消原價20元的門票,開始向社會和廣大觀眾免費開放。美術館將日人流量限制在5000人次以內,采取每日當天現場分時段領取免費參觀券的方式,讓觀眾依次排隊入館參觀。
上海美術館擴建后的展廳面積從原先的2200平方米增加到5800平方米以上,長期陳列廳、臨時展廳及雕塑廳一應俱全。樓內設計繼承了歐式傳統語言,又強調了明快的現代氣息,以石材、木材、鍛鐵等天然材料,構筑起輝煌典雅、簡約大方的藝術殿堂,使整個內部裝飾更加透發濃重的藝術氣息,使其作為國際大都會的美術中心更加經典。當觀眾走進端莊的大廳,仰望凝重的梁柱,再沿著寬敞的樓梯拾級而上,撫摸著30年代的銅鑄馬頭,瀏覽著藝術家的精美之作,就會領略到新舊上海的歷史變遷,感受到引人入勝的文化魅力。
全館共有展覽廳有12個,在這里展出的藝術珍品不用為安全而擔心,這里不僅有嚴格的保安制度與先進的防火防盜設備,連館內溫度也由系統計算機全年自動控制在18-25攝氏度,還配備了現代化的照明系統、中央空調、垂直運輸及自動化管理等設施,為同時或分別舉辦的各類藝術展覽提供了安全保障和各種便利。
改革開放以來,上海美術館從建設國際文化交流中心城市地位出發確立辦館思路,不斷舉辦重量級的具有學術價值和國際影響的藝術展,如代表歐洲古典藝術精品的“法國250年繪畫展覽”、“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展”、“俄羅斯列賓及同時代畫家作品展”等,代表近現代西方藝術思潮的流派及重要畫家的“畢加索繪畫原作展”、“荷蘭凡高畫展”、“法國近代藝術展”、“日本現代繪畫巨匠作品展”等,還有各專題各畫種的各類展覽,如“德國銅版畫展”、“德國招貼藝術回顧展”等。入遷新址后,上海美術館與海內外美術館、藝術機構交流進一步擴展,國外重要的藝術流派、著名的藝術家和除繪畫以外的各種藝術形式如攝影、雕塑等等,都有所表現;同時,還大力支持上海本地的文化發展,扶植和研究新海派文化如舉辦海派新水墨畫家畫展,以反映海派繪畫在今天的面貌,并努力通過各種展覽將藝術家個體放到上海藝術、中國藝術的大背景中,在這種語境下折射出地域風格和流派的演變。
1997年上海美術館設立了教育部,開展公共美術教育,這為國內之最早,對普及高雅藝術、提高上海市民藝術素養與精神文明具有巨大的意義。上海美術館每年都舉辦藝術參與活動、免費講座等。所以上海美術館在努力實現“功能健全、藏品豐厚、設施先進、人才一流”目標的同時致力于公共文化服務,將上海美術館變成上海近現代藝術的收藏保管中心、學術研究中心、陳列展示中心、美術教育中心和資料信息中心。隨著知名度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國際知名美術館表示愿意與上海美術館合作交流。
上海美術館一樓大廳概覽
一樓大廳的雕塑作品展概覽(所拍雕塑作品組照另行發圖)
正在舉辦的摩洛哥女畫家琪雅的《本質》畫展(所拍其畫作組照另行發圖)
上海美術館《許文融320米臺灣風物畫卷展》
上海美術館《春華秋實-中國工筆花鳥畫展》
上海美術館虹命繪畫作品展(所拍其畫作組照另行發圖)
上海美術館樓層與樓梯建筑景象
上海美術館當日開始列展的華君武漫畫展
《華君武“漫畫一生”》展廳概覽(所拍華老漫畫系列作品另行發圖)
上海美術館樓層與樓梯建筑景象
您了解美術主要畫種的基本常識嗎?!
實拍上海美術館永久列展的《青少年藝術教育展》
中國畫:漢族傳統繪畫形式是用毛筆蘸水、墨、彩作畫于絹或紙上,這種畫種被稱為“中國畫”,簡稱“國畫”。我國傳統繪畫(區別于“西洋畫”)。工具和材料有毛筆、墨、國畫顏料、宣紙、絹等,題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鳥等,技法可分工筆和寫意,它的精神內核是“筆墨”。
國畫(宣畫):即用顏料在宣紙、宣絹上的繪畫,是東方藝術的主要形式(薛宣林定性)。 從美術史的角度講,民國前的都統稱為古畫。國畫在古代無確定名稱,一般稱之為丹青,主要指的是畫在絹、宣紙、帛上并加以裝裱的卷軸畫。近現代以來為區別于西方的油畫(又稱西洋畫)等外國繪畫而稱之為中國畫,簡稱“國畫”。它依照中華民族特有的審美趨向及因此而產生的藝術手法而創作。
中國畫在內容和藝術創作上,反映了中華民族的民族意識和審美情趣,體現了古人對自然、社會及與之相關聯的政治、哲學、宗教、道德、文藝等方面的認識。中國畫強調“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和深厚的傳統文化內涵;融化物我,創作意境,要求“意存筆先,畫盡意在”,達到以形寫神,形神兼備,氣韻生動。由于書畫同源,兩者在達意抒情上都強調骨法用筆、因此繪畫同書法、篆刻相互影響,相互促進。中華民族文化的中國畫是具有“詩、書、畫”等中華民族文化特征,這是中中國畫的根本;其最高境界就是詩情畫意。
油畫是以用快干性的植物油(亞麻仁油、罌粟油、核桃油等)調和顏料,在畫布亞麻布,紙板或木板上進行制作的一個畫種。作畫時使用的稀釋劑為揮發性的松節油和干性的亞麻仁油等。畫面所附著的顏料有較強的硬度,當畫面干燥后,能長期保持光澤。憑借顏料的遮蓋力和透明性能較充分地表現描繪對象,色彩豐富,立體質感強。油畫是西洋畫的主要畫種之一。
油畫的前身是15世紀以前歐洲繪畫中的蛋彩畫,后經尼德蘭畫家揚·凡·艾克(1385年-1441年) 對繪畫材料等加以改良后發揚光大。后人因揚·凡·艾克對油畫藝術技巧的縱深發展做出的獨特貢獻,譽其為“油畫之父”。近代油畫多用亞麻子油調和顏料,在經過處理的布或木板上作畫,因為油畫顏料干后不變色,多種顏色調和不會變得骯臟,畫家可以畫出豐富、逼真的色彩。油畫顏料不透明,覆蓋力強,所以繪畫時可以由深到淺,逐層覆蓋,使繪畫產生立體感。
油畫逐漸成為西方繪畫史中的主體繪畫方式,現在存世的西方繪畫作品主要是油畫作品。隨著時間的發展油畫逐漸生活化,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蒙娜麗莎》表現的一個普通婦女并廣為流傳。19世紀后期,由于科技發展,許多新材料應用于油畫領域,如丙烯顏料,油漆等。
版畫是視覺藝術的一個重要門類。廣義的版畫可以包括在印刷工業化以前所印制的圖形普遍具有版畫性質。當代版畫的概念主要指由藝術家構思創作并且通過制版和印刷程序而產生的藝術作品,具體說是以刀或化學藥品等在木、石、麻膠、銅、鋅等版面上雕刻或蝕刻后印刷出來的圖畫。版畫藝術在技術上是一直伴隨著印刷術的發明與發展的。古代版畫主要是指木刻,也有少數銅版刻和套色漏印。獨特的刀味與木味使它在中國文化藝術史上具有獨立的藝術價值與地位。
版畫在歷史上經歷了由復制到創作兩個階段。早期版畫的畫、刻、印者相互分工,刻者只照畫稿刻版,稱復制版畫;后來畫刻印都由版畫家一人來完成,版畫家得以充分發揮自己的藝術創造性,這種版畫稱創作版畫。中國復制木刻版畫已有上千年歷史,創作版畫則起自20世紀30年代,經魯迅提倡,后來取得了巨大發展。在西方,16世紀的A.丟勒以銅版畫和木版畫復制鋼筆畫,到17世紀,倫勃朗則把銅版畫從鏤刻法發展到腐蝕方法,并進入到創作版畫階段。木刻版畫進入創作版畫階段是在19世紀。
連環畫是繪畫的一種,指用多幅畫面連續敘述一個故事或事件的發展過程,實際上應稱“連續畫”。興起于二十世紀初葉的上海,是根據文學作品故事,或取材于現實生活,編成簡明的文字腳本,據此繪制多頁生動的畫幅而成。一般以線描為主,也有彩色等。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孩子對小人書有著特殊的感情,一分錢租一本書,能夠美美地看上半天。小人書的學名叫連環畫,它從1932年開始,在國內逐漸紅火起來,新中國成立后,連環畫進入了發展的高潮期,那時的內容大多以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婚姻法等國家的大事為題材;一些古典名著也成為了連環畫的表現內容,代表作有《三國演義》、《水滸》等等,并很受人們的喜愛。1950年以后,連環畫創作進入了黃金時期,作品內容百花齊放,繪畫風格精彩紛呈,這一時期除了連環畫以外,還出現了《地道戰》、《地雷戰》等一批電影連環畫。直到1980年,連環畫開始出現了現代題材的作品,除此之外,一批中外名著陸續再版或重新創作,而連環畫的收藏開始升溫。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后,連環畫的出版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到了九十年代中的后期,這個時候連環畫就已經作為收藏品的身份出現在了人們的視野中,成為繼字畫、瓷器、郵票、古玩之后的第五類熱門收藏品。連環畫無論從藝術價值,史料價值,還是應用價值上來說都很有收藏意義。
皮影戲,舊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用燈光照射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后面,一邊操縱戲曲人物,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唱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在河南、山西農村,這種拙樸的漢族民間藝術形式很受人們的歡迎。
它的表演者在幕后操縱剪影、演唱,或配以音樂。在過去電影、電視等等媒體尚未發達的年代,皮影戲曾是十分受歡迎的民間娛樂活動之一。
皮影戲是中國漢族民間的一門古老傳統藝術,老北京人都叫它“驢皮影”。千百年來,這門古老的藝術,伴隨著祖祖輩輩的先人們,度過了許多歡樂的時光。皮影不僅屬于傀儡藝術,還是一種地道的工藝品。它是用驢、馬、騾皮,經過選料、雕刻、上色、縫綴、涂漆等幾道工序做成的。皮影制作考究,工藝精湛,表演起來生趣盎然,活靈活現。受到外在環境以及獸皮材料質地上的差異等種種因素影響,皮影戲偶造型風格各地不同。
上海美術館豐富多彩的青少年藝術教育活動剪影
上海美術館的樓層餐廳情景
上海美術館閱覽室
洪哥警影本人青少年時期就尤為愛好學畫與美術,可從警30余載后因工作繁忙也就不得不終身遺憾的放棄美術愛好啦!這天下午,咱特意在上海美術館閱覽室久座長呆了兩個來小時,翻閱了《解放軍美術書法》枚不勝舉的各種美術刊物,并選拍了一些美術刊物封面照……
當日下午,洪哥警影本人在美術館書市仔細瀏覽了許久,并購買了《華君武漫畫一生》等幾本美術書籍……
臨黃昏,將閉館,離別時,再回首——上海美術館主體建筑入口處
上海美術館座落于繁華的南京西路,背靠人民廣場,與上海博物館、上海大劇院、上海城市規劃展示館、人民公園毗鄰,是一座功能健全、設施先進、在國內外具有一定影響的近現代美術博物館。
2011年6、7月以來,上海美術館還舉辦了《紅色的起點永遠的豐碑——上海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美術作品特展》、《長安精神——陜西當代中國畫名家作品展》等紅色經典美術作品展覽,受到廣大觀眾和美術愛好者的熱烈歡迎和高度好評。
館藏豐富、久享盛譽的上海美術館不愧為——
中外藝術的殿堂,普及美學的熱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