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本《帛書周易》,記載孔子晚年嗜易。孔子學易玩占,請教過弟子商瞿,很快癡迷,“居則在席,行則在橐”。[1]對此,弟子們頗有看法,子貢還用“它日之教”連連發問。孔子講了其中道理:易之道與天地準,達到極致,決不因人而改變,無論什么人都能從中得到教益。[2]同時說了兩條心得:吾百占而七十當;我觀其德義也。[3][4]即:占算用易,義理說易。不妨以鼎卦舉例。
圖1/2/3/4/5/6長沙/《帛書周易》/孔丘/韋編三絕 /商瞿/端木賜子貢
歷朝,占得《鼎》多以為不吉,其中第四爻辭說:“鼎折足,傾潑了王公佳肴,形貌狼藉不 說事,鼎足折了一只,就要搞穩當,否則宴請賓客可能辦砸。鼎篇開場就說了:請客宴賓,一開始就要辦好,才能亨順。孔子深諳其道,故能翻云覆雨,深有感觸:“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6]
圖7孔子講學圖 圖8/9楚國王子午鼎/鼎卦
占算用易,無非是借助文辭進行預測。一次,魯國欲征伐越國,孔門師徒占卜,得鼎卦第四爻,相應爻辭為“鼎折足”。子貢認為兇險,根據是:鼎足折斷,出行用足,所以兇。孔子認為吉利,說:越國傍水而居,出行用船不用足,所以吉利。事后,魯軍果然戰勝越軍。[7]道理何在?兩國交戰,勝敗因素很多,國民盼本國勝也是普遍心理。“鼎折足”雖然不利,但提前準備也可化險為夷。
義理讀易,則是對照文辭論道,神侃大道理。鼎篇第六爻辭說:用玉裝飾抬鼎的杠桿,大吉,無不利。這話很直白,這理也很明白:富貴家,余錢多,用玉裝飾家什,自然沒有什么不好。[8]
圖10/11小舟/戰船 圖12西周大盂鼎
孔子卻作了另番解讀:鼎很大,必須由人來移動,這是大人物的舉動。明君立政,賢臣輔弼,哪來的不利呢?所以說大吉。[9]用今天的話說,就是賢臣為明君抬轎子,沒有什么不吉利。孔子之言無并非毫無道理。鼎,是火鍋爐,還是大禮器,古代使用有等級規定,甚至是國家象征。“鼎食鳴鐘”是富貴家的排場,“問鼎中原”則是問問王權。
圖13-14禮器大鼎/楚莊王問鼎中原
既玩占卜,又重德義,這就成了千年易學主脈:義理為學,占卜為用。這兩者都走到了極端。《易經》不過只是借言語說圖景,以圖景寓道理。知道“鼎折足”,就不要釀成“傾覆佳肴”的局面。這就是本義。
圖15孔子與弟子
【附】本系列藍本
【注釋】
[1]《帛易?聞要》:“夫子老而好《易》,居則在席,行則在橐。子贑曰:'夫子它日教此弟子……何以老而好之乎?’”
[2]《系辭》:“子曰:《易》其至矣乎?”《帛易?聞要》:“……夫易,剛者使知懼,柔者使知剛,愚人為而不忘,慚人為而去詐。”
[3]《帛易?聞要》:“吾百占而七十當。”
[4]《帛易?聞要》:“我觀其德義耳也。”
[5]《易經》第50篇:“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兇。”
[6]《論語?述而》:“假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7]見于王充《論衡》。
[8]《易經》第50篇:“鼎玉鉉,大吉,無不利。”
[9]《帛易?二厽子問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