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從何而來?漢文帝紀念平呂;道教“三元說”;漢明帝點燈敬佛;漢民發端火把節;等等。稍加斟酌,便知皆無稽之談。
元宵:元者,始也;又,圓也。宵者,夜也。合解,初始的圓月之夜也。為何年歲之始第一個圓月夜晚,這么值得歡慶呢?農耕文明的中國,年歲之始具有特殊意義,家庭團聚,萬物復蘇,所謂“一年之計在于春”。當國家的“告朔”節日淡化并逝去,民間必有替代和延續,這就有了“元宵節”。
何謂“告朔”?這涉及中國至遲在西周中晚期已經實施并十分完備的陰陽合歷。
中國是陰陽合歷的歷法。陽歷是以太陽為基準的黃道歷法,陰歷是以月亮為基準的白道歷法,準確說是視動,即站在地球上看太陽和月亮,地球與太陽、地球與月亮所形成夾角或視角。說西周中晚期陰陽合歷已經完備,在于其時基本解決了紀時的置潤問題,這就是陰歷三年一閏,十九年七閏,大周期還需要精細調整。
陰陽合歷,并按陽歷配上二十四節氣,乃至七十二候,這就是農歷。農歷的節氣配置很好地適應了農耕需要。因此,年歲之始,陽歷始于元旦,陰歷始于正月初一,農歷始于立春。
農歷,以二十四節氣為命脈,古今之不同僅僅在于確定時點的精度。古代是日晷測景,今天是天文計算。晷景測太陽視動的卑高,只能準確確定四個特殊位置,即分至日,所謂“夏至至長長又短,冬至至短短又長,春分秋分晝夜平分”,這其實是太陽直射南北回歸線和赤道的時刻,然后以概分法插入其它節氣。今天完全可以根據太陽視動軌道即黃道的天文常數,準確計算太陽與地球24分360°周天的每一個夾角,從而確定二十四節氣的精確時點。
同理,古代是運用觀測的經驗積累來解決年歲的置潤問題,今天則可精確地把置潤解決到閏秒,至2017年1月1日,全球已經進行了27次閏秒。西周開始的陰陽合歷運用至今,需要不斷調整的,就是置潤問題。置潤,實質是解決以地球自轉時間為基準來測量年與歲、統一年與歲的問題(陰歷年曰年,陽歷年曰歲)。
由于中國古代的陰陽合歷十分科學,因此一直被沿用。改朝換代絕不改紀時方法,只改帝王年號,即便夏商周秦,也只是改變年歲起計點。中國古代以北斗七星為年歲的天文標桿,斗柄旋轉一周天作十二分,又以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冠名,觀斗柄指向則可知月份。民諺所謂:“斗柄東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夏以寅為正月;商以丑為正月,即夏歷十二月;周以子為正月,即夏歷十一月;秦以亥為正月,即夏歷十月。這叫建正,即確定正月。確定了正月,朔日就是正月初一,昭告此日為陰歷年之始,即“告朔”。漢代恢復夏歷,一直沿用至今。
陰陽合歷,由于年、月對應日的時間關系,是一個不能整分的常數(或許還有細微異動),導致置潤十分繁難。太陽年,即回歸年,亦即分至年,為365.2422天(365天5時48分45.5秒),月亮的朔望月,平均為29.53059天(29天12小時44分2.8秒)。以年歲計,陰歷與陽歷相差11天余,這就有了十九年七閏之法。三年一閏,也就導致陽歷年常出現“兩頭春”或“寡年”(即無春)情況。
陰陽合歷,必須每年統一年歲的起始問題,即陽歷、陰歷起步于同一月。陽歷是以太陽回歸為準,不可更動。陰陽合歷,不可能同日乃至同月,這實質就成了在陽歷起始月確定陰歷正月的起始問題。換言之,陽歷年有起始月,還有起始日,故稱“元”,元月、元旦;而陰歷年的起始月是根據陽歷年而定,即正月初一之“朔”,相對陽歷是變動的。因此國家規定并宣布陰歷年的起始日就叫“告朔”:“頒告朔于邦國。”(《周禮》)
陰陽合歷之歷法一旦成為常識,“告朔”也就失去意義。到孔子(前552-前479)時代,即春秋中后期,“告朔”也就名存實亡。為此,子貢與孔子有一番討論:“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子貢想要免去每年昭告第一個朔日用于拜祭的那只活羊。孔子說:“賜呀!你憐惜那羊,我卻珍惜那禮。”
元宵節,興起于何時?所有傳說指向漢代。“告朔”淡化在春秋,其后戰國紛爭至秦一統,書同文,車同軌,度量同衡,歷法改“建亥”,然僅有15年國祚。漢朝相對長治久安,又恢復夏歷,“告朔”之國典也就成為“元宵”之民樂。
朔望月紀時,在中國文化中,唯有兩個圓月日有特殊意義:元宵節和中秋節,春種秋收,萬物復蘇與休息。物如此,人何嘗不如此。
(2017年元宵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