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多人也像花一樣往春天里趕。—余秀華當(dāng)春暖花開,每個(gè)人都像余秀華所言,急匆匆地與春天撞個(gè)滿懷。春來無別事,只為看花忙。
正如唐代詩人楊巨源所言,“若待上林花似錦,出門俱是看花人。”
此時(shí)迷人眼的,都不知道是繁花盛開的春色如許,還是車水馬龍的行人如梭。
這足以見得,古往今來,賞花都是春日幸事和人間盛事。
白居易在《春風(fēng)》里就曾寫道:
春風(fēng)先發(fā)苑中梅,櫻杏桃梨次第開。
薺花榆莢深村里,亦道春風(fēng)為我來。
短短的一首詩,就把春日百花競放的繁盛景象,高度凝練地勾勒出來。
梅花、櫻花、杏花、桃花、梨花次第開放,基本上涵蓋了春日最常見的幾種花卉。
同時(shí),這些花也是古代文人墨客最喜歡的詠頌對象,并在其中寄予不同的浪漫與詩意。
今天我們就以這五種花為例,一起感受古詩詞里關(guān)于賞花的儀式感與氛圍感。
看看這賞花背后的綿綿情意,哪一種能感動你、驚艷你呢?

1.梅花
東風(fēng)吹散梅梢雪,一夜挽回天下春。
從此陽春應(yīng)有腳,百花富貴草精神。
—宋·白玉蟾《立春》
萬物逢春氣象新,蘇軾認(rèn)為“春江水暖鴨先知”,這是最早的春意感知。
而在南宋詩人白玉蟾筆下,早春的梅花綻放,標(biāo)志著春天的到來。
一夜之間春天就像長了腳,先是春風(fēng)吹散了梅花樹梢的積雪,傲然綻放。
接著就是百花爭艷、芳草滋生、綠樹成蔭,一派繁盛景象。
這就是春梅的魅力,難怪南北朝詩人陸凱深情地寫道,“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友人范曄收到陸凱的折梅寄詩之后,必能感受到江南所有的春意,和其中滿滿的情意。

惆悵夢余山月斜,孤燈照壁背窗紗。
小樓高閣謝娘家。
暗想玉容何所似?
一枝春雪凍梅花,滿身香霧簇朝霞。
—唐·韋莊《浣溪沙》
現(xiàn)代詩人張棗說,“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滿了南山”。
而唐代詞人韋莊,是只要想起心愛的女子,就想到春雪里的梅花,清麗淡雅,又芳香如故。
她在碧紗窗下背燈而坐,有著如雪的肌膚,似梅的容顏,穿著如香霧繚繞的輕薄華服,就像簇?fù)碇髌G的朝霞。
這朵冬雪梅花,就是這樣天生麗質(zhì)又超凡脫俗,綽約多姿又朦朧詩意。
在多情的韋莊筆下,一枝春雪凍梅花,不再是尋常的春梅雪景,而是對心愛女子容貌氣質(zhì)的浪漫主義想象與描繪。

2.櫻花
賞櫻日本盛于唐,如被牡丹兼海棠。
恐是趙昌所難畫,春風(fēng)才起雪吹香。
—明·宋濂《櫻花》
世人大都喜歡春日櫻花的爛漫,卻有人誤以為是日本的賞花傳統(tǒng)。
明代詩人宋濂在這首詩里,就告訴了我們,其實(shí)賞櫻花的傳統(tǒng),興盛于我國的唐朝。
櫻花到底有多美呢,就像雍容的牡丹和嫵媚的海棠雜糅在了一起,讓人流連忘返。
春風(fēng)拂過,就像雪花飄動,還飄著陣陣清香。
如此盛景,就連北宋著名的花鳥畫家趙昌都難以描繪到位。
這種明艷繁茂,宋代的李祁也曾歌詠:
“春風(fēng)吹徹平原,櫻花萬頃開無際。枝頭爛漫,堆云疊雪,神仙游戲。”

櫻桃花下送君時(shí),一寸春心逐折枝。
別后相思最多處,千株萬片繞林垂。
—唐·元稹《折枝花贈行》
櫻花如雪,是愛情與希望的象征,自然就少不了寄托相思之情。
元稹在櫻花綻放的時(shí)節(jié)送別故友,就曾折下櫻花表示自己心里的不舍之意。
這種相思之情綿延不絕,就像櫻花紛飛無邊無際,正如柳樹繞林千絲萬縷。
同樣因?yàn)橘p櫻花心生相思之情而作詩的,還有年少時(shí)的周恩來。
他在《春日偶成》里就曾寫過:
櫻花紅陌上,柳葉綠池邊。
燕子聲聲里,相思又一年。

3.杏花
應(yīng)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
春色滿園關(guān)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宋·葉紹翁《游園不值》
在南北朝詩人陸凱心里,一枝梅花,就能代表江南的春意。
而在宋代詩人葉紹翁心里,一枝紅杏,就能滿足他游春的所有喜悅。
春光燦爛的時(shí)節(jié),葉紹翁來到一個(gè)花園門前,意欲尋春賞花。
久扣柴門卻無人響應(yīng),他失落不已,正打算敗興而歸。
可當(dāng)他抬頭一看,一枝紅杏伸出了墻頭,正在春風(fēng)中怒放。
詩人大喜,雖然還未踏入園內(nèi),這滿園的春色早已破墻而出,一覽無余。
這正是春天的魅力,所有的生命,都要蓬勃發(fā)展,無法禁錮。
這種熱鬧的春意,詞人宋祁也曾書寫,“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
此外,杏花除展現(xiàn)春光熱烈鮮艷的一面,還可以展現(xiàn)清雅疏淡,尤其與江南煙雨聯(lián)系在一起:如一汀煙雨杏花寒;杏花春雨江南;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春日游,杏花吹滿頭。
陌上誰家年少,足風(fēng)流?
妾擬將身嫁與,一生休。
縱被無情棄,不能羞!
—唐·韋莊《思帝鄉(xiāng)·春日游》
杏花盛開的時(shí)節(jié),春光無法被禁錮,春心亦是如此,就像韋莊筆下的少女。
春風(fēng)起,杏花落,她走在美麗的田野里,想把這燦爛的春光體驗(yàn)到極致。
就像她對陌上公子人如玉的愛戀,一見鐘情便想以身相許、長相廝守。
如此風(fēng)流倜儻的男子,即便他日被辜負(fù),也不會后悔。

4.桃花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實(shí)。
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
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詩經(jīng)·桃夭》
待到桃之夭夭,許你十里紅妝。
自《詩經(jīng)》開始,桃花就是浪漫愛情與美好婚姻的象征。
春光明媚,桃花盛開,美麗的女子即將出嫁。
桃花鮮艷,就像女子明艷嬌羞的容顏,婚后與夫君琴瑟和鳴。
桃子豐碩,就像女子兒孫滿堂的福氣,日后與夫君享盡天倫之樂。
桃葉茂盛,就像女子勤儉持家的品德,夫家娘家都能平安喜樂。
這不只是桃花的贊歌,更是對新娘婚嫁最美的頌詞。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fēng)。
—唐·崔護(hù)《題都城南莊》
在桃花盛開的季節(jié),每個(gè)人都想遇到《詩經(jīng)》里那樣一個(gè)面若桃花的女子。
唐代詩人崔護(hù)就曾遇到,只是不曾想,有些人注定了有緣無份,只能無端錯(cuò)過。
去年遇到她的時(shí)候,她在桃花樹下嫣然一笑,詩人感覺這就是最好的春天了。
可今年當(dāng)詩人考完功名再次尋訪,曾經(jīng)與桃花交相輝映的美麗容顏,已經(jīng)消失不見。
只剩下滿樹的桃花,在溫暖春風(fēng)里,滿含笑意。
桃花還未落,春光也還沒散,但詩人心里的春意已經(jīng)消失不見。
愛,就此錯(cuò)過。
但不要?dú)怵H,世間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有些錯(cuò)過,是為了更好的開始。
就像白居易筆下的桃花,“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還如劉禹錫筆下的桃花,“山上層層桃李花,云間煙火是人家。”
希望所有的崔護(hù)們,都能擁有這樣的驚喜。

5.梨花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飛時(shí)花滿城。
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
—宋·蘇軾《東欄梨花》
梨花淡白,在白居易筆下,它是美人淚,梨花一枝春帶雨。
在蘇軾筆下,它是詩人愁,惆悵東欄一株雪。
當(dāng)潔白的梨花與深青的柳樹交織在一起,一個(gè)更顯潔白,一個(gè)更顯碧綠。
如此清新自然的景象,蘇軾自然心中歡喜。
可柳絮飄飛梨花開滿全城的時(shí)候,也就到了暮春時(shí)節(jié),這并不是蘇軾想看的春光易逝。
而這東欄上的一株梨花,就成了蘇軾惜春嘆春的愁緒化身,也是他追求清明純凈的詩意象征。
此外,梨花的淡雅或哀愁,還有不少經(jīng)典詩句:
如晏殊的“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fēng)。”
如杜牧的“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誰此憑欄干?”

紗窗日落漸黃昏,金屋無人見淚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滿地不開門。
—唐·劉方平《春怨》
梨花潔白無瑕,又加上諧音“離”字,古代詩人常用來表示愛情的離合與相思,充滿春愁。
而這春愁里比較經(jīng)典的就是宮怨,就像劉方平筆下的這位女子。
她居住在富麗堂皇的宮殿里,深感寂寞幽深。
就像這暮春時(shí)節(jié)的黃昏,宮門緊閉,無人問津;梨花滿地,美人遲暮。
錦繡年華,無人與共,只能這樣白白辜負(fù)。
這種春怨,也如唐寅所寫,“雨打梨花深閉門,忘了青春,誤了青春。”

因此,當(dāng)下身處盛世的我們,也不要把這美好的春光辜負(fù)。
春風(fēng)有信,花開有期,讓我們一起走進(jìn)春光里,讓美好如期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