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陽市地處四川盆地中部,北靠成都(相距87公里)、德陽,南連內江,東接重慶、遂寧,西鄰眉山,是四川同時連接成渝“雙核”的區(qū)域性中心城市。
資陽歷史文化悠久,公元前135年西漢時期置縣,后設州、郡,至今已有2100多年的建制史。35000年前,古老的“資陽人”開啟了四川人類文明史。古代文豪萇弘、 董鈞 、王褒并稱“資陽三賢”,樂至亦是開國元勛陳毅元帥的家鄉(xiāng)。
資陽于1998年設立地區(qū),2000年建市,轄雁江區(qū)、安岳縣和樂至縣,代管簡陽市。幅員面積7962平方公里,總人口509.9萬,常住人口366.01萬。
資陽的城市名片是:“中國西部車城”、“四川省環(huán)境優(yōu)美示范城市”、“中國節(jié)能之都”、“綠色資陽”、“三賢故里”。
人口截止2010年10月31日23時59分,全市常住人口為3665064人,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時的4563424人相比,10年共減少898360人,減少 19.7 %。年平均減少2.2%。全市戶籍人口為5027849人。 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戶1308626戶,家庭戶人口為 3588916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2.74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3.30人減少0.56人。
[5]經濟國民經濟平穩(wěn)較快增長。2012年全市實現(xiàn)地區(qū)生產總 值(GDP)984.7億元,比上年增長14.3%。其中,第一產業(yè)增加值216.1億元,比上年增長4.5%;第二產業(yè)增加值548.5億元,比上年增長18.8%;第三產業(yè)增加值220.1億元,比上年增長12.0%。三次產業(yè)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6.5%、73.8%、19.7%,拉動GDP分別增長0.9、10.6、2.8個百分點。三次產業(yè)結構由上年的22.1:55.0:22.9調整優(yōu)化為21.9:55.7:22.4,繼續(xù)保持了“二三一”的產業(yè)結構。全部工業(yè)增加值占地區(qū)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50.4%,比上年提高0.2個百分點。[6]
巴中
巴中是四川省一個地級市,位于四川盆地東北部,地處大巴山系米倉山南麓,全國第二大蘇區(qū)——川陜革命根據(jù)地的中心和首府,素有“紅軍之鄉(xiāng)”“川東北氧吧”。巴中歷史悠久,遠古時期就有人類活動,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銀花、川明參、木耳、蕨菜等綠色食品天然佳成。
巴中優(yōu)秀文化
巴中歷史悠久,早在原始社會就有人類活動。東漢永元年間置漢昌縣,建安六年改屬巴西郡,北魏置巴州。巴人部族素以英勇善戰(zhàn),能歌善舞而著稱。漢高祖劉邦在南江大壩建牟陽城筑巴峪關,蕭何月下追韓信至截賢嶺(誤傳,實際上在漢中留壩)。境內始建于梁魏、盛鐫于唐代的南龕、西龕、北龕、水寧寺等地的摩崖造像多達5210余龕、7200余尊,以布局精巧、藝風平實而著稱,再現(xiàn)了唐代輝煌的宗教藝術,被國內外專家譽為“巴中盛唐彩雕全國第一”,是全國十大石窟之一。
在巴中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還孕育出宋代天文學家張思訓, 早期無產階級革命家劉伯堅,吳瑞林等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授銜共計28位將軍,“世界十大革命性偉人”晏陽初等名人;西晉成王李雄、前蜀開國皇帝王建、唐太子李賢、詩人李白、杜甫等名人學士先后游歷巴中,留下不朽名篇佳話。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巴中是被毛澤東同志稱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第二大區(qū)域”——川陜蘇區(qū)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中心。1932年12月,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由鄂豫皖經陜南轉戰(zhàn)巴山,巴中終建立川陜革命根據(jù)地。極盛時期發(fā)展到縱橫500里,擁有23個縣市、500萬人口、4萬平方公里的紅色區(qū)域。中共中央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川陜省蘇維埃政府等首腦機關先后駐通江和巴州,現(xiàn)建有全國最大的紅軍烈士陵園和鄧小平、江澤民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親筆題詞的“川陜革命根據(jù)地博物館”、“川陜蘇區(qū)將帥碑林”、“劉伯堅烈士紀念碑”、“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舊址”等一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經濟2012年,全市實現(xiàn)生產總值390.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3.9%,增速比全省、全國平均水平分別高出1.3個、6.1個百分點,與自貢、遂寧一致,位列全省第10。
2011年全年實現(xiàn)GDP343.39億元,增長15.2%,增速繼2010年增長14.7%后再創(chuàng)新高。其中第一、二、三產業(yè)分別實現(xiàn)增加值86.31億元、138.99億元和118.09億元,分別增長4%、31.4%和9.2%。經濟運行質量提升,三次產業(yè)結構比由上年的29.1:33.8:37.1變化為25.1:40.5:34.4,工業(yè)占比由上年的21.8%提升到25.6%,首次超過農業(yè)占比。人均GDP突破萬元大關,達10433元。
雅安
雅安位于四川盆地西緣、邛崍山東麓,東靠成都、西連甘孜、南界涼山、北接阿壩,距成都僅115公里,素有“川西咽喉”、“西藏門戶”、“民族走廊”之稱。境內自然資源豐富,人文底蘊深厚。幅員面積1.53萬平方公里,山地占94%。氣候類型為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南北差異大,年均氣溫在14.1℃~17.9℃間,降雨多,多數(shù)縣年降雨1000~1800毫米以上,有"雨城"、"天漏"之稱。濕度大,日照少。雅安歷史悠久,先秦時代就已納入中央政府管轄,兩漢文化歷史底蘊豐厚,近代更留下了"翼王悲劇地、紅軍勝利場"的壯麗詩篇。原為西康省省會,1953年隨西康撤省并入四川,設雅安地區(qū),2000年12月經國務院批準撤地設市。雅安市
[1]位于川藏、川滇公路交會處,距成都120公里,是四川盆地與青藏高原的結合過渡地帶、漢文化與民族文化結合過渡地帶、現(xiàn)代中心城市與原始自然生態(tài)區(qū)的結合過渡地帶,是古南方絲綢之路的門戶和必經之路,曾為西康省省會。它是四川省歷史文化名城和新興的旅游城,有“雨城”之稱。北為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西與南為甘孜藏族自治州和涼山彝族自治州,東面有成都、眉山、樂山3市,市域呈南北較長,東西較狹的不規(guī)則圖形。概括起來講,雅安東鄰成都、西連甘孜、南界涼山、北接阿壩,素有“川西咽喉”、“西藏門戶”、“民族走廊”之稱。
[1]方位
雅安距成都120公里,國道108和318線穿城而過,雅瀘高速、成雅高速與之相連,是四川盆地與青藏高原的結合過渡地帶、漢文化與民族文化結合過渡地帶、現(xiàn)代中心城市與原始自然生態(tài)區(qū)的結合過渡地帶,東鄰成都、西連甘孜、南界涼山、北接阿壩,素有"川西咽喉"、"西藏門戶"、"民族走廊"之稱。原為西康省省會,1955年隨西康撤省并入四川,設雅安地區(qū),2000年12月經國務院批準撤地設市。全市幅員面積1.53萬平方公里,轄二區(qū)六縣,總人口153萬。
經濟成都至雅安120公里,國道108、318線,G5京昆高速均經過雅安。成都新南門旅游集散中心、石羊場汽車站每日有客運班車到達雅安。經成雅高速到雅安僅一個半小時車程。雅安至景區(qū)每日有數(shù)十班客車往返,有出租車運行。
2012[3]全市生產總值達到398.05億元,增長14%,增速分別高于全國6.2個百分點、全省1.4個百分點。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達到30.2億元,增長39.56%,增速位列全省第3位。項目投資逆勢增長。新筑通工、九晶單晶棒、劍南春鉻鐵深加工等重大產業(yè)項目基本建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57.2億元,其中,民生和社會事業(yè)投資82.9億元、制造業(yè)投資70億元、更新改造投資54.72億元、基礎設施建設投資93.8億元、房地產投資30億元。產業(yè)發(fā)展步伐加快。第二產業(yè)增加值增長18.3%,其中,規(guī)模工業(yè)增加值增長19.1%,增速位列全省第3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