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石家莊市開啟了史上最大的一次區劃調整,藁城、鹿泉、欒城三個縣(市)轉為區的建制。增加了1700多平方公里,城市一下達到2000多平方公里的面積,核心區城市經濟總量也有大幅度的增加,達到了2000多億元,財政收入也達到了接近400個億的狀態。
在此次的兩會上,剛剛過去的最大區劃調整也成為政協委員們熱議的話題,他們紛紛指出,通過區劃調整,實現資源重組整合、協調發展,是此次區劃調整帶來的更深層次的意義,不過,與此相對,要真正實現資源整合、人才整合和資產整合,從而提升了城市的承載力和綜合競爭力,還需要更多的規劃。
點擊:人口高密度“呼喚”出的區劃調整
“你看這人多的,騎自行車等紅燈也得排長隊。”每逢上下班,市民趙先生一遇到紅燈便會皺眉頭。他說,不僅平時市區的路上人多,節假日逛公園、商場,“到哪兒都是人,這人怎么這么多啊?”
趙先生的感受并非個案。由于我市主城區規模較小、發展空間不足、布局不合理的矛盾突出,一環以內人口密度達到了每平方公里3.27萬人,二環至一環區域人口密度也高達每平方公里2萬人,是全國人口密度最大的省會城市之一。
城區人口的過于集中,造成了環境質量的嚴重下降。由此帶來的交通擁堵、生活不方便等問題也越來越嚴重,城市承載能力已接近極限,老百姓的生活質量受到影響,產業發展和城市建設受到限制,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受到制約。此次河北省兩會上,不少政協委員都指出,由于歷史、地理條件等各種原因,形成了中心城區發達、周邊縣(市)落后的局面,剛剛過去的最大區劃調整其實也是“應運而生”,將進一步優化城鄉結構和區劃布局,有效整合資源,緩解這種發展的不平衡。
民盟河北石家莊市委的委員們在集體提案中就指出,石市城市布局不合理。多年來“中心+環線”的單中心城市發展格局使中心城區功能過于集中,行政辦公、教育、醫療、商業、科技文化、客運等容易吸引人流的場所全部集中于中心城區。優質公共資源的集聚效應使一環以內人口密度高達每平方公里3.27萬人,中心城區環境、土地資源承載力已近極限。
與此同時,石家莊機動車保有量增長迅猛。中心城區道路新增、拓寬的速度遠不及汽車增長的速度,路越修越寬,車越來越堵。不但非機動車道,就連人行便道,甚至盲道上也停滿了汽車。車與人爭地愈發成為城市化進程中的一道難解之題。“行政區劃調整后,人口密度大等一系列相關問題都將迎刃而解。”他們指出,面對發展日趨飽和的老城區,調整行政區劃則是一服解決上述一系列問題的“良藥”。區劃調整這一重大戰略舉措,必將為建設大省省會拓展發展空間,增添發展活力。
聚焦:“撤縣改區”后需加快城鎮化進程
對于新區劃,廣大市民充滿期冀。“這次幾個縣變成了區,大城夢已經越來越近了。”市民張民說。還有網友在網上感嘆“看來河北石家莊很快得修四環了,可以考慮去欒城區、藁城區、鹿泉區居住了……”
而民革石家莊市委的委員們則在集體提案中指出,“撤縣改區”不是換一塊牌子、改一下名稱,農民“農轉非”后的戶籍身份改變不能代表城鎮化的最終實現。失去耕地的農民除了有數的土地補償金外,沒有其他穩定的生活來源,由于缺乏就業技能,喪失土地后就業和收入來源不穩定,難以融入城鎮,對社會和諧形成了挑戰。讓農民就近就地融入到所培育的產業中去,把散落的農村居民點聚集發展為新社區,實現農民工人化、農業產業化、農村社區化,讓農民在就業、養老、醫療、教育、住房有保障。
為加快欒城、藁城和鹿泉三區城鎮化進程,他們建議,探索農民就地城鎮化路徑選擇,集體經濟組織自主或參與開發集體建設用地,使失地農民不失地,培育區域特色產業,促進產業與城鎮化融合發展。創新體制機制,發展“農村社區”促進農民就地城鎮化。
農工黨石家莊市委的委員們則提出,區劃調整將有利于在更大范圍優化國土開發格局,有效破解土地“瓶頸”對工業化、城鎮化的制約。但城市管理由單純的城市發展向城鄉共同發展轉變,中心城區與新劃區域之間的廣大區域及新劃區域周邊地區的發展定位需要及早謀劃,制定相關的政策以促進其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
因此,他們認為更應積極推進公共設施、市政設施和社會保障的“城鄉一體化”政策,在享受城鄉共同發展的基礎上,提高對農村“鄉愁”的認同,避免“城鄉一樣化”。公共設施向農村延伸政策,提高公共服務標準和水平。以交通先行為原則,開辟多條連接藁城、欒城、鹿泉新區的主干道,形成半小時交通圈,增設公共交通工具,方便居民出行;將周邊地區的污水處理設施盡快納入市政管網,實現統一管理;建立統一的社會保障系統,讓周邊地區的百姓盡快享受到公共設施的服務,融入到新的區域調整的規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