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促進中國區域經濟的均衡發展,國家連續推出西部開發、中部崛起、東北振興等重大舉措。不過,很多省區內部的區域發展同樣極不平衡,欠發達省區尤為嚴重,省會城市大多光彩奪目,兄弟城市卻經常衣不蔽體,雖然不能完全歸因于省會的盤剝,省府的偏心卻是作用不小。
西部第一人口大省四川,論全省經濟實力,2010年四川省GDP總量達到16898億元,名列全國第八。論省會城市的經濟實力,2010年成都市GDP總量達到5500多億,在全國省會城市中也排名第八。不過,放眼省內其他城市,經濟總量和全國排名就極不樂觀。四川人口8800萬,地級城市21個,近年來卻一直有著“全省保成都”的戰略嫌疑,導致成都發展令人注目、兄弟城市落差極大的不平衡現象,一城榮,萬城枯!
附圖:2009年各省區的省會城市GDP占全省總量比例
目前,很多省區的省會城市所占比重沒有減小,反在擴大。成都市2009年經濟總量占全省比重不足31%,2010年則上升到33%。從上表分析,省會城市所占比重相對嚴重的省區,以湖北、陜西、四川三省為最,武漢、西安、成都三城也堪稱“一城獨大”的典型。雖然部分省區的省會經濟比重似乎更為嚴重,但仔細分析,青海、寧夏、西藏、黑龍江等省區地域廣闊,卻人煙稀少,除省會城市外,大多數地區荒無人煙,吉林省、海南省等省區規模較小,除省會城市外,其他城市的數量及規模都不大。
仍以四川為例,除成都以外,全省經濟實力排名第二的城市是綿陽,人口580萬人,GDP為990億(以下均為2010年統計數據),實力頗為不俗。不過,若把綿陽放在其他省區,甚至是欠發達省區,排名情況則很不樂觀,至于川內其他地市,地位更是可想而知。
四川:人口8800萬,地級城市21個,經濟實力第2名是綿陽(人口580萬,GDP990億)
黑龍江:人口3831萬,地級城市13個,經濟實力第2名是大慶(人口290萬,GDP2900億),綿陽排第3名;
湖北:人口5723萬,地級城市16個,經濟實力第3名是襄陽(人口588萬,GDP1538億),綿陽排第4名;
廣西:人口4602萬,地級城市13個,經濟實力第3名是桂林(人口500萬,GDP1115億),綿陽排第4名;
吉林:人口2746萬,地級城市9個,經濟實力第3名是松原(人口280萬,GDP1100億),綿陽排第4名;
江西:人口4456萬,地級城市11個,經濟實力第3名是九江(人口475萬,GDP1032億),綿陽排第4名;
遼寧:人口4374萬,地級城市14個,經濟實力第4名是營口(人口235萬,GDP1002億),綿陽排第5名;
陜西:人口3732萬,地級城市11個,經濟實力第4名是寶雞(人口376萬,GDP1002億),綿陽排第5名;
內蒙:人口2470萬,地級城市12個,經濟實力第5名是赤峰(人口460萬,GDP1070億),綿陽排第6名;
福建:人口3689萬,地級市9個,經濟實力第5名是龍巖(人口289萬,GDP991億),綿陽排第6名;
湖南:人口6568萬,地級城市14個,經濟實力第6名是郴州(人口463萬,GDP1081億),綿陽排第7名;
河北:人口7185萬,地級城市12個,經濟實力第7名是邢臺(人口700萬,GDP1300億),綿陽排第8名;
浙江:人口5442萬,地級城市11個,經濟實力第8名是湖州(人口289萬,GDP1309億),綿陽排第9名;
河南:人口9700萬,地級城市17個,經濟實力第12名是駐馬店(人口723萬,GDP1000億),綿陽排第13名;
廣東:人口10430萬,地級城市21個,經濟實力第13名是肇慶(人口405萬,GDP1050億),綿陽排第14名;
江蘇:人口7677萬,地級城市13個,經濟實力第13名是宿遷(人口525萬,GDP1015億),綿陽排第14名;
山東:人口9580萬,地級城市17個,經濟實力第16名是日照(人口288萬,GDP1030億),綿陽排第17名;
諸如四川等省會經濟比重過大的省區,如果再不改變“砸鍋賣鐵、死保省會”的一城獨大思想,省域經濟發展必將日益失衡。既然分省無望,不如省會直轄!離開省會的盤剝,其他地區更能輕裝上陣。四川有網友說,四川無成都、發展超江蘇,對否?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