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那時候應該做的是:把人類的基因傳播到其它外宇宙。為什么傳播的是基因而不是文明,后面會解釋。
人類文明發展到了頂峰,會是什么樣的文明?
雷·庫茲韋爾的《奇點臨近》告訴我們,2045年,當計算機智能超越人類,人類技術的進步速度會遠超想象。這會大大改變人類的生存狀態,技術會幫助人類在1000年內占領宇宙。
現在人工智能停留在幫助人類提升生產力的階段,而當AI能幫人類做科學創造,那人類文明的發展速度就坐上了火箭。現在培養一個科學家,從小學到博士差不多需要花20年,這種速度跟AI進化的速度相比簡直是非常的弱。所以不能以現在的科學發展速度,來推測人工智能時代的科學發展,以為人類占領宇宙,可能要花上百萬年之久,而實際可能僅僅是1000年。
60年代科學家就提出,一個文明的技術水平,取決于這個文明能利用的能量。文明可以分為三個層級:
一類文明:可以使用故鄉行星所有可用的資源,目前地球尚未到達這個水平,地球文明大約只是0.73級文明。當達到1.0級文明,可以控制地球,影響天氣,改變地球的地質構造。
二類文明:能夠利用所在恒星所有能源。科幻小說的想法,就是拆解掉一個行星,把拆解后的金屬資源做成一個圓形罩,包裹住恒星,利用恒星的每一寸光和熱。
三類文明:可以控制星系中所有的能量。跟二類文明使用的方法相似,只不過他們控制的是數十億顆恒星。他們可以像搭積木一樣隨意改變星系內任何的行星和恒星。
而題主所有的文明文明的頂峰,還在三類文明之上。畢竟三類文明還只是做到星系間的為所欲為,而不是宇宙級別的。可能有人會說,要那么多的能源干嘛?一天只用幾度電。難道文明的進步就是用越來越多的能量嗎?還真是。
現在覺得能源好像還夠用,是見識太短淺了,就像農業文明無法想象工業文明下,家家戶戶都有冷氣和暖氣。當要做到三類文明,甚至四類宇宙文明的時候,需要很多蟲洞來支持我們跨空間傳輸機器人與生產資料。而蟲洞這東西,是非常耗費能源的。科學家計算過,如果蟲洞太小,是非常不穩定的。一個穩定的可以用于生產傳輸的蟲洞,可能需要一個太陽系那么大。而建造一個太陽系大小的蟲洞,所需要的能源,是一個星系那么多!
所以設定為,人類文明發展到了四類文明,達到頂峰。這時候的人類,把一個星系的能量用來造一個太陽系大小的蟲洞或黑洞,跟玩似的,宇宙對這時候的人類,就是一個游樂場。其它外星文明的星球,都是人類的殖民地。
人類洞察了宇宙間的一切奧秘,那宇宙的奧秘是什么。宇宙的奧秘是,基于數學運行。并且有四階宇宙。
第一階:所處的宇宙。這個宇宙是平直且無限大的。
第二階:跟我們的宇宙平級,卻有這不同宇宙參數,不同物理定律的宇宙。
第三階:平行宇宙,波函數每一次坍縮,都重新生成了第一階第二階宇宙
第四階:其它類型的數學宇宙,不以物理特性存在,可能存在魔法,也可能存在超能力,只要是也符合數學表達式的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