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城市群?有人說,城市群是多個城市所構成的一個龐大的城市化區域,也是一個地區的最高組織形式。不可否認,城市群是未來地區發展的核心區域,也是經濟、環境、產業、金融等問題高度集中的敏感區域。在城市群內部,會產生核心城市,也會產生各個副中心,以及普通組成單位。中國首次出現城市群的概念是在上世紀90年代,經濟學者用了“城市群”的概念,來分析大河流域與湖泊、海岸交匯區域形成的城市網絡,并提出了長江、黃河的上、中、下游城市群。
城市群發展到今天,才真正進入了全民化時代,老百姓對城市群的概念都了如指掌。近日,《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在上海通過審議,短短幾年,長三角地區出臺多個規劃,覆蓋城市從原先的上海、浙北、蘇南等地區,已經擴大到了上海、浙江、江蘇、安徽三省一市大部分區域。在今年七月的一次城市發展論壇上,有學者指出:“像過去那樣一個城市來單打獨斗去參與國際競爭,現在這個階段是不可想象的,一定是有一個群體去參與國際競爭。”
所以,未來大國之間的經濟競爭,主要也將集中在城市群,而城市群的核心在于中心城市。大家熟悉的全球知名城市群有美國東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日本東海道太平洋沿岸城市群,歐洲西北部城市群,美國五大湖沿岸城市群,英格蘭城市群等,那么這些城市群的中心城市是哪些呢?說起來大家估計都耳熟能詳,這些中心城市就是紐約、舊金山、東京、倫敦、芝加哥等。這些中心城市,乃至整個城市群,都集聚了一個國家的關鍵資源,無數精英人才、資源、資金、科技都往城市群里擁擠!
那么城市群該如何發展?小編覺得城市群的發展,主要應該解決兩大問題,而其他小枝節自然也就能迎刃而解了。首先,最主要的是推進區域內部的基礎設施發展,只有交通完善了,城市間的一體化才有發展的前提。正所謂,要發展先修路,如今城際線路、高鐵、同城公交卡等措施的出臺,也使得城市間更加緊密。其次是城市之間的產業分工協作,交通完善了,勢必導致大家的發展相互競爭,蛋糕就這么大,如何分享利益也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難題。而且,我國各地的發展正處于第一階段,城市之間的同質化發展本身就非常嚴重!
就各項發展數據而言,我國目前兩大城市群基本已經確定,那就是長三角城市群和粵港澳大灣區,前者是中國綜合實力最強的城市群,也是全球第六大城市群,而后者是全球第四大灣區,也是中國發展水平最高的城市群。城市群與大灣區有什么區別呢?目前也沒有學者對此做過解釋,以小編理解,大灣區類似于都市圈的發展,也就是說大灣區或者都市圈基本以1小時通勤圈為基本范圍的城鎮化空間形態。通俗易懂的比較就是,城市群可以包含多個都市圈或者大灣區。
從城市群的定義來看,城市群是最高組織形態,如長三角城市群下屬擁有六大都市圈(一核五圈),而其中杭州都市圈與寧波都市圈又組成了杭州灣大灣區,所以杭州灣大灣區又是長三角城市群的一部分。說起來繞口,簡而言之,城市群比都市圈大,就這么簡單。那為什么粵港澳大灣區不弄個大一點的城市群呢,甚至可以加上粵西北、廣西、潮汕、福建、湖南、江西等地呢?如果這樣廣義的大珠三角一結合,說不定綜合實力就超過長三角了。
從發展水平、文化習俗、語言等條件來看,粵港澳大灣區就是傳統的小珠三角流域,這一小塊是一個統一整體。如果向外擴散,明顯存在著斷痕,這個斷痕主要還是在產業基礎與地理環境上。而在長三角地區,主要為江浙滬區域,近年來加入安徽南部的合肥、馬鞍山等城市,發展基礎也較為健全。長三角城市群就如古時的江南地區,算得上一個發展的整體。所以長三角城市群雖然地理面積是粵港澳大灣區的四倍,但是依然可以成為一個合理的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與粵港澳大灣區,兩者互有優勢,而放在全國城市群中,發展水平遙遙領先。
總的來說,長三角城市群和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路線不同,定位也不同,但都是中國城市群的驕傲。長三角城市群處于沿海經濟帶與長江經濟帶的關鍵交匯點,這是地理中心,更是中國未來的經濟中心。而粵港澳大灣區,追求的是宜居宜業的優質生活圈,以及產業的高質量發展。一個追求的是大而強,另一個是對小而精的探索。
值得一提的是,這兩大城市群擁有我國最強的四個地級市,分別是長三角的蘇州和無錫,以及粵港澳大灣區的佛山和東莞。其中,蘇州、無錫和佛山是我國GDP最強的三個地級市(省會地級市除外),而東莞也是中國新一線城市的成員,經濟發展與城鎮化建設都非常出色。蘇州和無錫,位于江蘇省,其組成的蘇錫常都市圈是長三角城市群的重要都市圈之一。佛山和東莞,位于廣東省,從熱力圖來看,從佛山到廣州、東莞再到深圳、香港,近乎是一個完整體,給人以連綿、繁華、發達的感受,這或許也是粵港澳地區所追求的發展境界。
長三角和粵港澳兩大城市群擁有四個最強的地級市,這充分說明了城市群協同發展的重要性!一個城市群不僅烘托了它的中心城市,更把優質資源反哺給了周邊的中小城市!這樣,核心城市的發展將合理順暢,而中小城市的產業發展也會慢慢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