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屋峰高,瑰麗風光,森林公園。
望迷魂凼陣,銀窩子瀑;古佛坪霧,雅女湖船。
月亮潭清,鴛鴦池澈,雙洞溪明玉帶纏。
杜鵑艷,鳥語鳴幽壑,日照金山。
發祥道教仙源,引多少、人文底蘊涵。
憶老君祀隱,道陵創教;岑參游歷,蘇軾吟篇。
諸葛結緣,陸游感嘆,何紹基來典故傳。
今來覽,亦心胸開闊,志又新添!
注:瓦屋山國家森林公園,位于四川盆地西沿的眉山市洪雅縣境內,距成都180公里,占地面積105萬畝,由瓦屋山原始森林獵奇探險景區、玉屏人工林海度假區、八面山尋古攬勝區等系列景區組成。該山最高海拔3522米,由于地質作用,該山形成向東西兩側略傾的屋脊狀地形,從任何角度望去,此山整體上都狀若瓦屋,因此得名“瓦屋山”。瓦屋山是亞洲最大的桌山,瓦屋山山頂平臺長度為3375米,寬3475米,面積約為11平方公里。太陽直射在瓦屋山的巖壁上,瓦屋山就呈現出金色,這就是日照金山。空氣清新,能見度高,宛如仙境,迷魂凼是其最大魅力。核心景區瓦屋山系中國歷史文化名山,是道教發祥地之一,被譽為“中國鴿子花的故鄉”,“世界杜鵑花的王國”。目前已榮獲全國重點生態旅游景區,全國森林公園十大標兵單位,全國文明森林公園、省級自然保護區、四川森林康養示范基地、中國森林康養試點建設單位、中國森林養生基地、中國森林氧吧等稱號。瓦屋山又名“蜀山”,海拔1154米至2830米,山頂平臺面積約1500畝,早在唐宋時期就與峨眉山并稱“蜀中二絕”。瓦屋山道教文化源遠流長,為“道教“創教,發源之地。春秋末,老君西行到位于瓦屋山的青羌之祀訪道隱居。漢末張道陵到山下的易俗傳道創教留下《張道陵碑》,創”五斗米“教,《華陽國志》:”漢末,沛國張陵,學道于蜀鶴鳴山,制造書道-------限出五斗米,故世謂米教",又稱為”五斗米教“。元末明初,張三豐到瓦屋山修行創"屋山派",后被明王朝誣為"妖山"予以封禁,然而朝山游人仍然絡繹不 絕,與峨眉山相互媲美,被稱為姊妹山。遠古青羌文化依賴尚存。遠在西周末年,瓦屋山即得到開發,蜀國開國國蠶叢--青衣神葬在瓦屋山,古羌人修建了規模巨大的廟堂"川主"、"圣德"、"薄山"、"遺福"、"萬安"等,祀青衣神,成為有名的"青羌之祀"。從周秦到明清有許多墨客騷人登臨瓦屋山,如鄧通、辟支、張道陵、諸葛亮、葛洪、岑參、蘇軾、陸游、楊升庵、何紹基等人都曾與瓦屋山結緣,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和優美傳說,當代也有許多科學家和文化的知名人士,登臨瓦屋山并留下極其珍貴的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