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2011年高考地理真題匯編08—農業(超2萬內陸學生今年申讀香港高校)

2011年高考地理真題匯編08—農業

(2011全國新課標卷)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美國通過大量技術投入和大規模專業化生產,成為世界最大的大豆生產國和出口國。巴西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種植大豆,在積極培育優良品種的同時,鼓勵農民組建農場聯合體,實現了大豆的規模化生產與經營。目前,巴西的大豆產量、出口量僅次于美國。中國曾是世界最大的大豆生產國和出口國,近些年大豆的質量下降(品種退化,出油率低),生產成本較高,成為世界最大的大豆進口國。據此完成35題。

3.巴西大豆總產量增加的潛力大于美國,主要是因為巴西

  A.技術力量較雄厚            B.氣候條件較優越

  C.可開墾的土地資源較豐富    D.勞動力較充足

【答案】C

【解析】本題組主要考查影響農業生產的區位因素。解題時要根據材料,結合巴西、美國、中國的國情進行比較分析。本組題也是熱點問題(轉基因大豆 )切入,著重考查學生獲取解讀信息的能力。巴西人口比美國少,巴西高原面積廣大,適宜大豆種植,“20世紀70年代開始種植大豆”,開發種植較晚是最大的優勢,C正確。
4.在國際市場上,巴西大豆價格低于美國的主要原因是巴西

  A.專業化水平較高    B.科技投入較大

  C.勞動生產率較高    D.勞動力價格較低

【答案】D
【解析】
巴西大豆的專業化水平、科技投入、勞動生產率都沒有美國高。巴西是發展中國家,勞動力價格便宜,D正確。

5.中國要提高大豆質量亟需

  A.加大科技投入      B.擴大種植面積

  C.增加勞動力投入    D.加大化肥使用量

【答案】A
【解析】
中國大豆種植歷史悠久,“品種退化”嚴重,所以要提高大豆質量亟需加大科技投入,A正確。中國后備耕地資源少,不能擴大種植面積,增加勞動力投入,加大化肥使用量不能提高大豆質量。

2011全國卷大綱卷) 36(36)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各題。

麻適合在濕熱的氣候環境中生長。收獲的黃麻在水中浸漚后,才能進行初加工以獲取制作麻袋、麻布、紙張等的原料。圖7中甲城市為世界最大的麻紡工業中心,也是該地區聯系河運和海運的重要港口。圖8為甲城市的氣候資料。 

 (1)簡述圖示黃麻產區的氣候特征(8)

【答案】:全年高溫(各月均溫都在20攝氏度以上);全年降水量大(年降水量1600毫米以上);510月(或者69月)降水較豐沛(為雨季);11月—次年4月(10月—次年5月)降水較少(為旱季)。

【分析】本題主要考察考生閱讀氣溫曲線與降水柱狀圖、分析和判讀圖像能力以及對描述氣候特征的正確思路和表達。某種氣候的特征描述思路一般包括:氣溫和降水兩個要素,氣溫從年均溫高低、年較差大小、日較差大小三個方向描述,降水從年降水總量、降水季節分配和年際變化大小三個方面描述。結合所有季風氣候共同特征,將圖像語言轉化為文字語言,看圖說話就好。

        (2)簡析圖示黃麻產區的地形特征。(6)

 【答案】(兩)大河下游沖積平原和三角洲,(海拔低于200米)地勢低平,自北(西北)向南(東南)傾斜(或者自內陸向沿海漸低

【分析】本題考查考生對等高線圖區域圖的判讀以及地形特征描述一般方法的掌握程度,屬于容易題,區分度不高。地形特征描述一般思路:根據等高線的數值特征、彎曲和延伸方向、疏密程度、河流的流向、海陸分布特點描述地形類型及其分布、海拔高度地勢特征(某方向高、相反方向低)、起伏大小、可能的地質災害等。由圖中等高線數值可判斷出大部分地區海拔在200米以下,應該為平原,再根據圖中河流(恒河和布拉馬普特拉河)流向(自西北流向東南)可得出: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地勢起伏小,主要地形為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3)說明該地區有利于黃麻生產的水文條件。(8)

【答案】水網密、水量豐、利于運輸;利于干季時或干旱時對黃麻灌溉;便于浸漚黃麻。

【分析】本題整體難度不大,主要知識點是考查水對農業生產的影響,考查考生準確獲取和分析地理信息,綜合運用所學的地理原理,科學、規范、簡煉的表達能力。也是體現學習生活中有用地理的新課標理念。從圖中可看出黃麻產地主要集中在恒河三角洲(也可說恒河三角洲和布拉馬普特拉河三角洲)可得出河網密布,根據氣候圖可得出水量豐和水量季節變化大,河流可提供航運和灌溉之利,材料中的“收獲的黃麻在水中浸漚后,才能進行初加工以獲取制作麻袋、麻布、紙張等的原料”可得出水量豐富利于浸漚黃麻得到原料。本道題的設問和標準答案有不夠準確的地方。“水網密”不屬于水文條件,而是水系條件。將“水文條件”改為“水資源條件”似乎更好些。

39材料二  10中甲區域作為軍馬場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面積達到2000多平方千米,平均海拔2300米,地勢傾斜平緩,宛若平原。

2)根據材料二分析甲區域成為優良牧場的自然條件(12分)

【分析】本小題考查考生農業區位分析能力和材料閱讀、理解、分析、歸納能力。農業自然區位一般包括:氣候(雨熱同期、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等)、地形(廣闊平坦、復雜多樣等)、土壤(土層深厚、土壤肥沃等)、水源等,準確獲取文字材料和圖像中的信息,抓住區域位置(河西走廊)的區域特征,準確而全面的分析顯得尤其重要。從文字材料中的:“平均海拔2300米,地勢傾斜平緩,宛若平原”——推出地形廣闊平坦而且海拔較高(平均海拔2300)、氣溫較低、蒸發較弱,氣候較濕潤;另外根據圖中甲區域位置可知有祁連山冰雪融水和河流提供灌溉和山地抬升作用使山地降水較多。

【答案】地域較廣且較平坦;(西、北)氣流受地形抬升在此多云雨;海拔較高、氣溫較低、蒸發較弱,氣候較濕潤;祁連山冰雪融水(河流)水量較豐,適合牧草生長。

(2011北京卷) (空缺) 

(2011重慶卷2表示2000-2005年我國各省(市、區)實際人口遷入率、遷出率(以5 年為統計單位,不包括)回答3-5

3造成圖中A點所示省(市、區)人口遷移特點的原因最可能的是當地

A收入水平高      B遠離東部     C人口數量少     D經濟落后

【解析】3.D 本題是考查我國人口遷移的主要影響因素和統計坐標的判讀。A點所示省區在圖中的位置可以判斷出A的遷出率大于遷入率,其凈遷移率約為—4.7%,以遷出為主。說明當地最有可以是經濟落后造成的。

4圖中B點代表的省(市、區)在1995-1984年間是我國唯一的人口遷入遷出平衡地區,也是目前我國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區,該地區典型的農作物是

A棉花      B甜菜      C橡膠       D青稞

【解析】4.D 本題考查我國人口遷移的特殊地區的區域特征。根據題意目前我國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區應該位于青藏地區,其在19541984年間是我國唯一的人口遷入遷出平衡地區,說明該地是西藏自治區,其典型的農作物是青稞。

(2011 四川卷 )36.(36分)下圖為北半球某區域圖。讀圖完成下列要求。

 
(1)據圖示有關地理要素,結合所學地理知識分析,圖幅范圍內:①地表高低起伏的總趨勢是______;
 ②冬季氣溫分布的總體特點是______。(6分) 
(2)根據環境條件,說明甲盆地內城市間交通聯系適宜發展航空運輸的理由。(6分)
 (3)乙城市在國內最大糧食批發市場基礎上,建立了國家糧食交易中心。試分析乙城市布局國家獎糧食交易中心的有利區位條件。 (8分)  
(4)用所學地理知識,分析丙地所在的大地形區對我國夏季降水的影響。(8分)
(5)圖幅最南與最北地區農業氣候資源差異明顯.試比較兩地區在發展種植業方面的不同。(8分)

【解析】該題以變態的區域北起中亞經新疆準噶爾盆地、塔里木盆地過青藏高原過橫斷山區到中南半島,東部甘肅的河西走廊、渭河平原、華北平原(烏魯木齊、蘭州、鄭州、武漢等城市),綜合考查了地勢的變化、冬季氣溫分布特點、航空運輸、地形對降水的影響、區位條件分析、農業等知識點。

     圖中地勢以青藏高原為中心向南北降低,從兩地的氣溫年變化中看出:冬季氣溫南高北低,溫差大,在塔里木盆地地廣人稀,城市距離遠,沙漠廣布,適宜發展航空運輸,在鄭州布局國家獎糧食交易中心,交通便利,地處中原,信息、資金等條件優越,是我國糧食的主產區;

【答案】  36.1)①中部高,東南部、西北部低,②東南暖(高),西北寒(低)③南北溫差大

2)甲盆地內沙漠戈壁廣布,建設地面交通不便。盆地面積廣大,城市分散(或城市間相距較遠),航空運輸速度快,適宜長距離運輸。盆地內無高大山脈,且多睛天,少云霧,有利于飛機飛行。

3)位于華北平原,鄰長江中下游平原,近東北平原等糧食主產區,糧食商品來源豐富(2分);位于東部人口密集區,糧食消費量大(2分);地處東西、南北的交通樞紐(或京廣、隴海鐵路交會城)交通運輸便利(2分);是省會,信息、金融、倉儲等服務條件好(2分)。

4)青藏高原阻擋東南季風、西南季風深入內陸(2分)。使西北內陸地區降水稀少(2分)。

在青藏高原邊緣形成豐富的降水(2分),在青藏高原西北部降水稀少(2分)。

5)最南地區:水田農業,熟制一年兩熟或三熟(2分),糧食作物水稻為主、熱帶經濟作物(2分)。最北地區:綠洲農業熟制一年一熟(2分),糧食作物小麥為主,經濟作物棉花(2分)。

【點評答案圖示區域過大影響學生對圖形的閱讀和把握,青藏高原阻擋東南季風、西南季風深入內陸值得商榷,是坑學生;夏季西風帶北移,南部邊緣移出高原,使得高原經常受到從伊朗移動過來的副熱帶高壓的作用天氣晴好;而青藏高原夏季接受太陽輻射的熱量大于地表釋放的熱量,且地面比熱小,因此這些多余的熱量便加熱了位于高原上空的自由大氣,使得在對流層頂部形成了南亞高壓,南亞高壓是對流層頂最強大的高壓,具有熱力性質,位于南亞高壓底部附近的印度西部地區,由于地表為沙漠,比熱更小,加上高層幅散作用,形成了印度低壓。如果沒有青藏高原夏季加熱上層大氣的作用,印度低壓中心會移到高原且強度卻遠小于現在,也就形不成東亞季風。(7月陸地低壓中心,不是在印度半島,而是在印度西部沙漠地區)

(2011上海卷1)(十一)讀下來圖文資料,回答問題。(20分)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指出,要加快構建以東北平原、黃淮海平原、長江流域、汾渭平原、河套灌區、華南和甘肅新疆等農產品主產區為主的農業戰略格局。

26.圖1所示的各農產品主產區,位于我國暖溫帶與半濕潤區的是汾渭平原、         ;農產品主產區:位于我國最大平原的是         農產品主產區;水稻生長可一年三熟的地域位于       農產品主產區的南部。
27.比較長徑流域和河套灌區農產品主產區,完成下表。

28.新疆綠洲農業是甘肅新疆農產品主產區中的特色農業。據圖2分別歸納南疆、北疆綠洲農業空間分布的形態特征并說明其自然原因。

【答案】26.黃淮海平原;東北平原;華南

27

主產區

長江流域

河套地區

農業地域類型

水田農業

旱作農業

主要糧食作物

水稻

小麥、玉米

農業發展的

自然條件

有利方面

地勢較低;地處亞熱帶濕潤區,水熱條件充足;土壤較肥沃(任答兩點即可)

地勢平坦;光照充足;有黃河水作為灌溉水源(任答兩點即可)

不利方面

容易發生旱、澇災害

氣候干旱,降水不足;多風沙、鹽堿地

28.南疆綠洲農業圍繞塔里木盆地呈半環狀分布,北疆沿天山北麓呈帶狀分布。前者是因為塔里木盆地北有天山,南有昆侖山,綠洲主要靠兩大山脈的冰川融雪水作為生活和灌溉水源;后者是因為綠洲主要靠南邊的天山冰雪融水作為生活和灌溉水源。

(2011 廣東卷 )41.28分)石羊河流經甘肅省中部,流域內灌溉農業較發達、生態環境問題嚴重。根據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完成(1~4)題。

    材料一:石羊河流域示意 圖(圖10 

  材料二:石羊河流域某采樣點垂直剖面圖(圖11)。 

 

1)石羊河的總體流向為      。從內、外流河類型看,該河為      河,判斷理由是     。(6分)

2)圖12所示地層,埋藏越深,距今年代越      ;深度1.6米處是      沉積, 由此可推斷該地的干濕狀況,距今5000年前后比現在       ,理由是          。(10分)

3)該河流中下游地區的氣候類型是       ,目前面臨的最主要的生態環境問題是      4分)

4)為了防止該流域生態環境惡化,在農業生產中,應該采取哪些措施?(8分) 

【解析】(1)從圖中來看吧,直接可以讀出流向,石羊河流入騰格里沙漠,沒有注入海洋,故為內流河,(2)從圖中來看,即可得出相關的答案,(3)結合中國地理的知識,石羊河在我國的河西走廊,故為溫帶大陸性氣候,面臨的生態問題為土地荒漠化,(4)石羊河的問題是水量少,人類不合理的利用,導致土地荒漠化,故農業要從節水開始,退耕還林還草等。

【答案】(1)自西南向東北  內流河  沒有流入海洋  2)久  湖沼    現代為沙,古代為湖沼  3)溫度大陸性氣候   荒漠化   4)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節水農業和生態農業  發展噴灌,滴灌等以節約用水   對流域內的生態環境進行恢復治理  退耕還林還草等

 (2011山東卷1)212007年亞洲四個國家水稻生產情況統計表。甲、乙、丙、丁代表的國家依次是

1

國家

種植面積

(萬公頃)

單位面積產量

(噸/公頃)

總產量

(萬噸)

4400

2.14

9416.00

168

4.36

732.48

2950

4.23

12478.50

1036

1.80

1864.80

A印度、日本、中國、泰國

B印度、泰國、中國、日本

C中國、泰國、印度、日本

D中國、日本、印度、泰國

【答案】A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對表格的判讀分析能力及亞洲四國區域特征的掌握。中國、泰國、印度、日本四國中,印度耕地面積最大,日本耕地面積最小;由于技術水平和經濟發展水平差異,日本精耕細作,單產水平最高,我國近年一直致力于農業科技發展,單產水平也較高,近年水稻產量一直 居于世界前列。

 (2011山東卷1)26.(25分)為了解區域自然地理特征并認識自然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某地理實習小組在美國西部地區進行了野外考察。圖8提供的是考察路線(R 舊金山鹽湖城)及周邊區域自然地理環境的相關信息。讀圖回答問題。

野外考察

1)與舊金山相比,R地的氣溫有何特點,并指出該特點形成的影響因素。(6分)

2 根據內華達山脈(中部)地形剖面圖,分別比較B處與AC兩處年降水量的大小,并說明理由。(4分)

3 運用水循環的相關知識,解釋大鹽湖由淡水演變為咸水湖的原因。(5分)

室內分析

4)以加利福尼亞谷地(北部)和大盆地為對比區域,以自然條件影響農業生產活動為主題,簡要分析兩地農業區域差異,完成表3內容。

3 加利福尼亞谷地(北部)和大盆地農業區域差異比較

 

加利福尼亞谷地(北部)

大盆地

農業發展的自然條件

 

 

適宜開展的農業生產活動

 

 

【解析】本題考查對圖像信息的獲取解讀分析能力及區域特征的綜合分析能力。(1)題中R地的氣溫特點要通過對比兩地氣候資料圖分析得出,對該特點形成的影響因素要結合R地位置和地形分析;(2)題中比較B處與AC兩處年降水量時,關鍵要從其位置可知該山脈主要受來自于西部太平洋的濕潤氣流影響。分析(3)題時應結合大鹽湖的位置和所給小資料內容,從水循環環節入手分析。(4)題綜合性較強,分析時應結合加利福尼亞谷地(北部)和大盆地的區域特征完成,農業發展的自然條件要從地形、光照、熱量、降水、水源、土壤等角度選擇分析。

【答案】26.(1)冬季氣溫略低,夏季氣溫較高;氣溫年較差較大。海陸位置;地形(谷地)。

 (2)B處大于A處,理由:B處位于迎風坡,C處位于背風坡。

 (3)大鹽湖流域氣候干旱少雨,冰川消退,湖水補給減少;蒸發旺盛,蒸發量大于補給量;大鹽湖為內流湖,鹽分隨徑流匯入而不斷積累。(只有從水循環的補給、蒸發、地表徑流三個環節回答正確者,均給分)

 (4)


(2011 天津卷 )12.(27分)結合圖文材料,回答問題

 

 

2010年乙省城市化水平達到64%2011年該省部分地區在我國“十二五”中被確定為農業基地(如圖7所示)。

3)據文字材料,指出乙省農業持續發展面臨的突出矛盾:

請從所提供的材料中,找出一條證明此矛盾產生的依據:                     6分)

【答案】矛盾:城鎮用地(非農業用地)與農業用地之間的矛盾。
依據:人口數量多,增長快(山區面積大,平原面積小,耕地有限;城市化水平高,非農業用地規模大)。

( 2011海南卷)某考察小組在7月份進入一個海拔3 000多米的河谷,看到谷地中綠油油的青稞和黃燦燦的油菜花交相輝映,而目力所及的山坡卻寸草不生。據此完成6~8題。
6.山坡寸草不生,反映出該地區
    A.晝夜溫差大    B.年降水量少       C.水土流失嚴重    D.地質災害頻發
7.該河谷農田用水依賴
    A.當地降水    B.遠程調水            C.冰雪融水    D.地下水
8.該河谷可能位于的省區簡稱是
    A.甘    B.新    C.藏    D.滇  

(2011福建卷 )某山區為了改造低產的山坡地,先是增施肥料,但農作物增產效果微弱。后將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增產效果顯著。完成l2題。

1.增施肥料效果散弱的最主要原因是該地

A.土層薄    B.降水變率大   C.坡度大 D.植被覆蓋率低

【答案】C
【解析】根據題干信息“先是增施肥料,但農作物增產效果微弱。后將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增產效果顯著。”說明山坡地是增施肥料效果微弱的最主要原因,所以選C。
2.
將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主要是為了

A.調節大氣溫度    B.提高土壤肥力

C.增大空氣濕度    D.增加日照時數

【答案】B
【解析】將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減少地表的水土流失,從而提高土壤肥力,對調節大氣溫度、增大空氣濕度和增加日照時數沒有影響。

( 2011 安徽卷 )10表示遼寧西北部某地土地利用的變化,將該區域分為25個方格,每個方格中的兩個數字按左右順序分別代表1979年和2005年土地利用類型,完成27-28題。

27.圖示區域土地利用變化會導致

A.土地此生鹽漬化加劇   B.空氣濕度明顯增加  

C.干旱、洪澇頻率減小   D.水生生物物種增加

【答案】
【解析】區域可持續發展是發展中的重點,同時也看出安徽卷對于水循環之類的問題是情有獨鐘,2012年的高考復習必須繼續予以高度重視。本題組題干的信息呈現了大面積(比例)的湖泊,顯然有很強的干擾作用,實際上,遼寧的水稻也是不少的。但這里強調的是“遼寧西北部”這一位置,處于半濕潤地區向半干旱地區過渡地帶的宏觀背景,從“區域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看,“節水”成了關鍵,土地次生鹽漬化問題嚴重。 

28.目前有利于促進圖示區域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舉措是

A.推廣蔗基魚塘       B.推廣水稻種植  

C.發展節水灌溉農業   D.發展大牧場放牧業

【答案】C
【解析】圖示區域為遼寧西北部某地,降水量較少,發展節水灌溉農業促進圖示區域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舉措,蔗基魚塘主要適宜在降水量大的珠三角地區,水稻種植適宜分布在南方,該區域草地資源少,不適宜發展大牧場放牧業。

( 2011浙江卷1 )十八世紀墨累—達令盆地開始種植小麥,飼養綿羊,現已成為澳大利亞主要的農產品輸出地。隨著農場規模、數量的擴大與墨累河河水引用過多,該地陸續出現了一些環境問題。讀圖2(粗箭頭代表主要流向,細箭頭代表次要流向),完成5~6題。 

5、下列農業經營模式中,最能說明上述農業地域類型特征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6、目前該盆地最有可能產生的環境問題是(    

①土壤鹽堿化                ②河水流量增多,河口附近侵蝕作用增強

③湖中的水生動植物大量繁殖  ④濕地萎縮,牧草生長不良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答案】5D 6A

【解析】考查的知識點:澳大利亞混合農業的特點;大量引用河水導致的環境問題。

解題思路:5、澳大利亞混合農業是商品農業,其產品羊毛和小麥都供應市場。因此排除AB。澳大利亞混合農業的種植業除了小麥還有牧草,其牧草可以供給畜牧業,而C為天然草場,所以排除,答案選D

6大量引用河水會導致地下水位升高,土壤鹽堿化,②③排除,牧草生長不良。河流下游水源減少,濕地萎縮。答案選A

【附注】:澳大利亞小麥絕大部分供出口之用,D選項作物流向箭頭粗細似乎有誤。

( 2011 江蘇卷)122000-2007年我國耕地面積變化圖,圖132002-2007年我國各類土地面積變化情況示意圖。讀圖回答23-24題。

23.2000-2007年我國耕地面積變化的特征是

  A2000-2007年耕地面積先增加后減少

  B2000-2007年耕地面積保持在1.2億公頃以上

  C2002-2003年耕地面積減少最快

  D2003-2007年各年耕地面積減少幅度相同

【答案】B C
【解析】從圖12可知,2000年~2007年耕地面積不斷減少,2000年~2007年耕地面積保持在1.2億公頃以上, 2002年~2003年耕地面積減少最快,2003年~2007年各年耕地面積減少幅度不相同。24.2002
-2007年我國耕地面積減少的原因有

  A.建設用地增加                B. 糧食播種面積增加

  C. 退耕還林效果顯著             D. 未利用地增加

【答案】AC
【解析】讀圖13可知,居民點及獨立工礦、交通運輸、水利設施等建設用地增加了,退耕還林效果顯著。林地增加,導致2002年~2007年我國耕地面積減少,未利用土地減少,糧食播種面積增加不會導致耕地面積減少。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課標版 2011年108所名校押題精選(30道選擇題+20道非選擇題)
2011年高考地理真題匯編12—區域可持續發展
初夏清爽T恤簡單搭?出街吸睛100%
兒童資源寶庫
趙孟頫書《絕交書戲鴻堂法書》拓本。國家圖書館藏。精品
明 董其昌《邠風圖詩卷》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原平市| 张掖市| 怀化市| 南川市| 舟曲县| 刚察县| 汶上县| 英吉沙县| 且末县| 米易县| 阳曲县| 石门县| 石楼县| 唐河县| 靖远县| 肥东县| 江源县| 孝昌县| 定日县| 克东县| 太康县| 马龙县| 洛南县| 赞皇县| 金华市| 长葛市| 师宗县| 丰都县| 大理市| 香港| 岳池县| 兰州市| 汉源县| 平舆县| 浦江县| 万全县| 突泉县| 阜康市| 扶绥县| 威远县| 望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