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考地理真題匯編08—農業
(2011全國新課標卷)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美國通過大量技術投入和大規模專業化生產,成為世界最大的大豆生產國和出口國。巴西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種植大豆,在積極培育優良品種的同時,鼓勵農民組建農場聯合體,實現了大豆的規模化生產與經營。目前,巴西的大豆產量、出口量僅次于美國。中國曾是世界最大的大豆生產國和出口國,近些年大豆的質量下降(品種退化,出油率低),生產成本較高,成為世界最大的大豆進口國。據此完成3~5題。
3.巴西大豆總產量增加的潛力大于美國,主要是因為巴西
【答案】C
【解析】本題組主要考查影響農業生產的區位因素。解題時要根據材料,結合巴西、美國、中國的國情進行比較分析。本組題也是熱點問題(轉基因大豆 )切入,著重考查學生獲取解讀信息的能力。巴西人口比美國少,巴西高原面積廣大,適宜大豆種植,“20世紀70年代開始種植大豆”,開發種植較晚是最大的優勢,C正確。
4.在國際市場上,巴西大豆價格低于美國的主要原因是巴西
【答案】D
【解析】巴西大豆的專業化水平、科技投入、勞動生產率都沒有美國高。巴西是發展中國家,勞動力價格便宜,D正確。
5.中國要提高大豆質量亟需
【答案】A
【解析】中國大豆種植歷史悠久,“品種退化”嚴重,所以要提高大豆質量亟需加大科技投入,A正確。中國后備耕地資源少,不能擴大種植面積,增加勞動力投入,加大化肥使用量不能提高大豆質量。
(2011全國卷大綱卷)
黃麻適合在濕熱的氣候環境中生長。收獲的黃麻在水中浸漚后,才能進行初加工以獲取制作麻袋、麻布、紙張等的原料。圖7中甲城市為世界最大的麻紡工業中心,也是該地區聯系河運和海運的重要港口。圖8為甲城市的氣候資料。
【答案】:全年高溫(各月均溫都在20攝氏度以上);全年降水量大(年降水量1600毫米以上);5—10月(或者6—9月)降水較豐沛(為雨季);11月—次年4月(10月—次年5月)降水較少(為旱季)。
【分析】本題主要考察考生閱讀氣溫曲線與降水柱狀圖、分析和判讀圖像能力以及對描述氣候特征的正確思路和表達。某種氣候的特征描述思路一般包括:氣溫和降水兩個要素,氣溫從年均溫高低、年較差大小、日較差大小三個方向描述,降水從年降水總量、降水季節分配和年際變化大小三個方面描述。結合所有季風氣候共同特征,將圖像語言轉化為文字語言,看圖說話就好。
【分析】本題考查考生對等高線圖區域圖的判讀以及地形特征描述一般方法的掌握程度,屬于容易題,區分度不高。地形特征描述一般思路:根據等高線的數值特征、彎曲和延伸方向、疏密程度、河流的流向、海陸分布特點描述地形類型及其分布、海拔高度地勢特征(某方向高、相反方向低)、起伏大小、可能的地質災害等。由圖中等高線數值可判斷出大部分地區海拔在200米以下,應該為平原,再根據圖中河流(恒河和布拉馬普特拉河)流向(自西北流向東南)可得出: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地勢起伏小,主要地形為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答案】水網密、水量豐、利于運輸;利于干季時或干旱時對黃麻灌溉;便于浸漚黃麻。
【分析】本題整體難度不大,主要知識點是考查水對農業生產的影響,考查考生準確獲取和分析地理信息,綜合運用所學的地理原理,科學、規范、簡煉的表達能力。也是體現學習生活中有用地理的新課標理念。從圖中可看出黃麻產地主要集中在恒河三角洲(也可說恒河三角洲和布拉馬普特拉河三角洲)可得出河網密布,根據氣候圖可得出水量豐和水量季節變化大,河流可提供航運和灌溉之利,材料中的“收獲的黃麻在水中浸漚后,才能進行初加工以獲取制作麻袋、麻布、紙張等的原料”可得出水量豐富利于浸漚黃麻得到原料。本道題的設問和標準答案有不夠準確的地方。“水網密”不屬于水文條件,而是水系條件。將“水文條件”改為“水資源條件”似乎更好些。
39.材料二
【分析】本小題考查考生農業區位分析能力和材料閱讀、理解、分析、歸納能力。農業自然區位一般包括:氣候(雨熱同期、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等)、地形(廣闊平坦、復雜多樣等)、土壤(土層深厚、土壤肥沃等)、水源等,準確獲取文字材料和圖像中的信息,抓住區域位置(河西走廊)的區域特征,準確而全面的分析顯得尤其重要。從文字材料中的:“平均海拔2300米,地勢傾斜平緩,宛若平原”——推出地形廣闊平坦而且海拔較高(平均海拔2300)、氣溫較低、蒸發較弱,氣候較濕潤;另外根據圖中甲區域位置可知有祁連山冰雪融水和河流提供灌溉和山地抬升作用使山地降水較多。
【答案】地域較廣且較平坦;(西、北)氣流受地形抬升在此多云雨;海拔較高、氣溫較低、蒸發較弱,氣候較濕潤;祁連山冰雪融水(河流)水量較豐,適合牧草生長。
(2011北京卷)
(2011
A.收入水平高
【解析】3.D 本題是考查我國人口遷移的主要影響因素和統計坐標的判讀。A點所示省區在圖中的位置可以判斷出A的遷出率大于遷入率,其凈遷移率約為—4.7%,以遷出為主。說明當地最有可以是經濟落后造成的。
4.圖中B點代表的省(市、區)在1995-1984年間是我國唯一的人口遷入遷出平衡地區,也是目前我國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區,該地區典型的農作物是
A.棉花
【解析】4.D 本題考查我國人口遷移的特殊地區的區域特征。根據題意目前我國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區應該位于青藏地區,其在1954年~1984年間是我國唯一的人口遷入遷出平衡地區,說明該地是西藏自治區,其典型的農作物是青稞。
(2011
(1)據圖示有關地理要素,結合所學地理知識分析,圖幅范圍內:①地表高低起伏的總趨勢是______;
(2)根據環境條件,說明甲盆地內城市間交通聯系適宜發展航空運輸的理由。(6分)
(4)用所學地理知識,分析丙地所在的大地形區對我國夏季降水的影響。(8分)
(5)圖幅最南與最北地區農業氣候資源差異明顯.試比較兩地區在發展種植業方面的不同。(8分)
【解析】該題以變態的區域北起中亞經新疆準噶爾盆地、塔里木盆地過青藏高原過橫斷山區到中南半島,東部甘肅的河西走廊、渭河平原、華北平原(烏魯木齊、蘭州、鄭州、武漢等城市),綜合考查了地勢的變化、冬季氣溫分布特點、航空運輸、地形對降水的影響、區位條件分析、農業等知識點。
【答案】
(2)甲盆地內沙漠戈壁廣布,建設地面交通不便。盆地面積廣大,城市分散(或城市間相距較遠),航空運輸速度快,適宜長距離運輸。盆地內無高大山脈,且多睛天,少云霧,有利于飛機飛行。
(3)位于華北平原,鄰長江中下游平原,近東北平原等糧食主產區,糧食商品來源豐富(2分);位于東部人口密集區,糧食消費量大(2分);地處東西、南北的交通樞紐(或京廣、隴海鐵路交會城)交通運輸便利(2分);是省會,信息、金融、倉儲等服務條件好(2分)。
(4)青藏高原阻擋東南季風、西南季風深入內陸(2分)。使西北內陸地區降水稀少(2分)。
在青藏高原邊緣形成豐富的降水(2分),在青藏高原西北部降水稀少(2分)。
(5)最南地區:水田農業,熟制一年兩熟或三熟(2分),糧食作物水稻為主、熱帶經濟作物(2分)。最北地區:綠洲農業熟制一年一熟(2分),糧食作物小麥為主,經濟作物棉花(2分)。
【點評答案】圖示區域過大影響學生對圖形的閱讀和把握,青藏高原阻擋東南季風、西南季風深入內陸值得商榷,是坑學生;。夏季西風帶北移,南部邊緣移出高原,使得高原經常受到從伊朗移動過來的副熱帶高壓的作用天氣晴好;而青藏高原夏季接受太陽輻射的熱量大于地表釋放的熱量,且地面比熱小,因此這些多余的熱量便加熱了位于高原上空的自由大氣,使得在對流層頂部形成了南亞高壓,南亞高壓是對流層頂最強大的高壓,具有熱力性質,位于南亞高壓底部附近的印度西部地區,由于地表為沙漠,比熱更小,加上高層幅散作用,形成了印度低壓。如果沒有青藏高原夏季加熱上層大氣的作用,印度低壓中心會移到高原且強度卻遠小于現在,也就形不成東亞季風。(7月陸地低壓中心,不是在印度半島,而是在印度西部沙漠地區)
26.圖1所示的各農產品主產區,位于我國暖溫帶與半濕潤區的是汾渭平原、
27.比較長徑流域和河套灌區農產品主產區,完成下表。
28.新疆綠洲農業是甘肅新疆農產品主產區中的特色農業。據圖2分別歸納南疆、北疆綠洲農業空間分布的形態特征并說明其自然原因。
【答案】26.黃淮海平原;東北平原;華南
27.
主產區 | 長江流域 | 河套地區 | |
農業地域類型 | 水田農業 | 旱作農業 | |
主要糧食作物 | 水稻 | 小麥、玉米 | |
農業發展的 自然條件 | 有利方面 | 地勢較低;地處亞熱帶濕潤區,水熱條件充足;土壤較肥沃(任答兩點即可) | 地勢平坦;光照充足;有黃河水作為灌溉水源(任答兩點即可) |
不利方面 | 容易發生旱、澇災害 | 氣候干旱,降水不足;多風沙、鹽堿地 |
28.南疆綠洲農業圍繞塔里木盆地呈半環狀分布,北疆沿天山北麓呈帶狀分布。前者是因為塔里木盆地北有天山,南有昆侖山,綠洲主要靠兩大山脈的冰川融雪水作為生活和灌溉水源;后者是因為綠洲主要靠南邊的天山冰雪融水作為生活和灌溉水源。
(2011
(1)石羊河的總體流向為
(2)圖12所示地層,埋藏越深,距今年代越
(3)該河流中下游地區的氣候類型是
(4)為了防止該流域生態環境惡化,在農業生產中,應該采取哪些措施?(8分)
【解析】(1)從圖中來看吧,直接可以讀出流向,石羊河流入騰格里沙漠,沒有注入海洋,故為內流河,(2)從圖中來看,即可得出相關的答案,(3)結合中國地理的知識,石羊河在我國的河西走廊,故為溫帶大陸性氣候,面臨的生態問題為土地荒漠化,(4)石羊河的問題是水量少,人類不合理的利用,導致土地荒漠化,故農業要從節水開始,退耕還林還草等。
【答案】(1)自西南向東北
表1 | |||
國家 | 種植面積 (萬公頃) | 單位面積產量 (噸/公頃) | 總產量 (萬噸) |
甲 | 4400 | 2.14 | 9416.00 |
乙 | 168 | 4.36 | 732.48 |
丙 | 2950 | 4.23 | 12478.50 |
丁 | 1036 | 1.80 | 1864.80 |
B.印度、泰國、中國、日本
C.中國、泰國、印度、日本
D.中國、日本、印度、泰國
【答案】A。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對表格的判讀分析能力及亞洲四國區域特征的掌握。中國、泰國、印度、日本四國中,印度耕地面積最大,日本耕地面積最小;由于技術水平和經濟發展水平差異,日本精耕細作,單產水平最高,我國近年一直致力于農業科技發展,單產水平也較高,近年水稻產量一直 居于世界前列。
(1)與舊金山相比,R地的氣溫有何特點,并指出該特點形成的影響因素。(6分)
(2) 根據內華達山脈(中部)地形剖面圖,分別比較B處與A、C兩處年降水量的大小,并說明理由。(4分)
(3) 運用水循環的相關知識,解釋大鹽湖由淡水演變為咸水湖的原因。(5分)
室內分析
(4)以加利福尼亞谷地(北部)和大盆地為對比區域,以“自然條件影響農業生產活動”為主題,簡要分析兩地農業區域差異,完成表3內容。
表3 加利福尼亞谷地(北部)和大盆地農業區域差異比較
| 加利福尼亞谷地(北部) | 大盆地 |
農業發展的自然條件 | | |
適宜開展的農業生產活動 | | |
【解析】本題考查對圖像信息的獲取解讀分析能力及區域特征的綜合分析能力。(1)題中R地的氣溫特點要通過對比兩地氣候資料圖分析得出,對該特點形成的影響因素要結合R地位置和地形分析;(2)題中比較B處與A、C兩處年降水量時,關鍵要從其位置可知該山脈主要受來自于西部太平洋的濕潤氣流影響。分析(3)題時應結合大鹽湖的位置和所給小資料內容,從水循環環節入手分析。(4)題綜合性較強,分析時應結合加利福尼亞谷地(北部)和大盆地的區域特征完成,農業發展的自然條件要從地形、光照、熱量、降水、水源、土壤等角度選擇分析。
【答案】26.(1)冬季氣溫略低,夏季氣溫較高;氣溫年較差較大。海陸位置;地形(谷地)。
(2011
2010年乙省城市化水平達到64%。2011年該省部分地區在我國“十二五”中被確定為農業基地(如圖7所示)。
(3)據文字材料,指出乙省農業持續發展面臨的突出矛盾:
請從所提供的材料中,找出一條證明此矛盾產生的依據:
【答案】矛盾:城鎮用地(非農業用地)與農業用地之間的矛盾。
依據:人口數量多,增長快(山區面積大,平原面積小,耕地有限;城市化水平高,非農業用地規模大)。
(
6.山坡寸草不生,反映出該地區
7.該河谷農田用水依賴
8.該河谷可能位于的省區簡稱是
(2011
1.增施肥料效果散弱的最主要原因是該地
A.土層薄
【答案】C
【解析】根據題干信息“先是增施肥料,但農作物增產效果微弱。后將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增產效果顯著。”說明山坡地是增施肥料效果微弱的最主要原因,所以選C。
2.將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主要是為了
A.調節大氣溫度
C.增大空氣濕度
【答案】B
【解析】將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減少地表的水土流失,從而提高土壤肥力,對調節大氣溫度、增大空氣濕度和增加日照時數沒有影響。
(
A.土地此生鹽漬化加劇
C.干旱、洪澇頻率減小
【答案】A
28.目前有利于促進圖示區域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舉措是
A.推廣蔗基魚塘
C.發展節水灌溉農業
【答案】C
【解析】圖示區域為遼寧西北部某地,降水量較少,發展節水灌溉農業促進圖示區域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舉措,蔗基魚塘主要適宜在降水量大的珠三角地區,水稻種植適宜分布在南方,該區域草地資源少,不適宜發展大牧場放牧業。
(
A、①
6、目前該盆地最有可能產生的環境問題是(
①土壤鹽堿化
③湖中的水生動植物大量繁殖
A、①④
【答案】5D 6A
【解析】考查的知識點:澳大利亞混合農業的特點;大量引用河水導致的環境問題。
解題思路:5、澳大利亞混合農業是商品農業,其產品羊毛和小麥都供應市場。因此排除AB。澳大利亞混合農業的種植業除了小麥還有牧草,其牧草可以供給畜牧業,而C為天然草場,所以排除,答案選D。
6、大量引用河水會導致地下水位升高,土壤鹽堿化,②③排除,牧草生長不良。河流下游水源減少,濕地萎縮。答案選A。
【附注】:澳大利亞小麥絕大部分供出口之用,D選項作物流向箭頭粗細似乎有誤。
23.2000年-2007年我國耕地面積變化的特征是
【答案】B C
【解析】從圖12可知,2000年~2007年耕地面積不斷減少,2000年~2007年耕地面積保持在1.2億公頃以上, 2002年~2003年耕地面積減少最快,2003年~2007年各年耕地面積減少幅度不相同。24.2002年-2007年我國耕地面積減少的原因有
【答案】AC
【解析】讀圖13可知,居民點及獨立工礦、交通運輸、水利設施等建設用地增加了,退耕還林效果顯著。林地增加,導致2002年~2007年我國耕地面積減少,未利用土地減少,糧食播種面積增加不會導致耕地面積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