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肌抽搐或稱陣攣性面肌痙攣(clonic facial spasm),以一側面肌抽搐樣收縮為特點。特發性病例多見,或為特發性面神經麻痹暫時或永久性后遺癥。本病中醫學認為系肝風內動或血虛生風,上犯清空,擾亂面部經脈,氣血流行失常所致。就其臨床特點而言,恰與面癱相反。治癱需振奮其氣機,而治痙攣則應以熄風鎮靜為主。故治療應從平肝熄風,滋腎養血,豁痰止痙,解熱除濕等方面考慮。下述諸方,可供臨床參考選用。
1、解痙湯
【組成】黨參、黃芪、雞血藤、酸棗仁、柏子仁各15g,白術、雞內金、砂仁、當歸、白芍、五味子、木香、山藥、茯神各9g,甘草6g,朱砂、琥珀各1.5g(均沖服)。
【用法】伴有頭痛加白芷、蔓荊子;耳鳴者加蟬蛻;惡心嘔吐加竹茹、半夏;頭暈加天麻。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
【療效】本方有益氣養血,安神止痙之功。治療面肌抽搐41例,年齡20~68歲,病程1個月~16年。結果痊愈1例,好轉28例,無效2例。
2、建瓴湯
【組成】山藥、淮牛膝各30g,代赭石24g,生地黃、生龍骨、生牡蠣各18g,白芍、柏子仁各12g。
【用法】血壓偏高、肝陽上亢之頭暈、頭痛者加天麻、鉤藤、石決明;兼見外風癥狀者合牽正散加減;兼見血虛者加首烏、阿膠等補血之品;兼見頭暈、耳鳴等陰虛癥狀者合六味地黃湯加減。每日1劑,用鐵銹水煎2遍,分2次口服。
【療效】本方有滋養肝腎,平肝熄風之功。有報道運用其治療面肌痙攣34例,均為一側發病,其病程最長者6年,最短者3周。經治療后痊愈28例,好轉4例,無效2例。
3、愈痙湯
【組成】熟地、白芍、牡蠣各30g,當歸、炙甘草各15g,蟬蛻10g,全蝎、蜈蚣各3g。
【用法】每日1劑,水煎取汁350~400ml,分早晚2次溫服,7天為1個療程,兩療程問休息1~2天。.治療期間不用對該病有治療作用的西藥,但對并存的高血壓病、冠心病等給予必要的西藥治療。
【療效】本方有養血通絡,熄風止痙之功。有報道運用其治療面肌抽搐32例,其中病程最短者3天,最長者2年半。結果痊愈19例,顯效8例,有效4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6.8%。治療最短者1個療程,最長者8個療程,平均2.8個療程。
4、熄風養血湯
【組成】天麻、鉤藤各30g,白芍、黃芪各15g,當歸、川芎、牛膝、杜仲、茯苓各12g,桂枝、獨活各10g,炙甘草6g。
【用法】久病氣虛者加黨參;陰液不足者加生地、麥冬;頭脹耳鳴,肝陽上亢者加草決明、菊花;小便短赤者加木通、車前子;大便秘結者加大黃、蜂蜜。 每日1劑,水煎服,7天為1個療程。若1個療程未愈,可隔3天進行第2個療程治療。
【療效】本方有熄風止痙,養血滋陰柔肝之功。有報道運用其治療面肌痙攣46例,結果痊愈32例,顯效8例,好轉6例。
5、芍草苡夏湯
【組成】白芍45g,炙甘草10g,生半夏12g,生苡仁30g。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連續服用2個月。
【療效】本方有熄風化痰止痙之功。有報道運用其治療原發性面肌抽搐32例,病程半年至5年。結果控制5例,顯效21例,有效4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3.8%。
【來源】中醫秘方2外科秘方(137條)6、疏風止痙湯 【組成】蜈蚣1條,全蝎5g(上兩味微火焙干研末分3次吞服),白附子、僵蠶、白芷、地龍、荊芥、防風、羌活、薄荷、制南星、當歸各8g,刺蒺藜15g,白芍18g,甘草4g。 【用法】氣血虛弱者加黨參、黃芪、熟地;脾弱食少者加淮山藥、雞內金。 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服藥期間慎防感冒,7天為1個療程。
【療效】本方有疏風止痙,活血通絡之功。有報道運用其治療小兒面肌痙攣36例,結果全部治愈,其中1個療程內治愈者25例,2個療程內治愈者9例,服藥至3個療程達20劑痊愈者2例。
7、鎮痙祛風散
【組成】白花蛇40g,全蝎8g,蜈蚣15g,威靈仙30g。
【用法】上方中前3味藥共研細末,分為8份,每天沖服1份,8天為1療程,停藥4天,每天取威靈仙30g,清水煎服;第13天繼續服鎮痙祛風散8天,全療程為20天。
【療效】本方有祛風止痙之功。有報道運用其治療面肌痙攣32例,年齡18~65歲,病程3天~9年6個月。結果服藥2個療程后,痊愈30例,無效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