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耦園,往東就是蘇州護城河,城墻沿河而建。
大新橋巷20號郭紹虞故居。故居為一路五進晚清建筑。平面略呈曲尺形,建筑面積約659平方米。大廳三間,圓作梁,前有一枝香軒。廳西有兩座樓交錯并列。廳后有一拱門,上有郭魯卿手書篆體“大富貴亦壽考”。郭紹虞(1893-1984),著名學者、教授,曾任復旦大學中文系主任、上海市文聯副主席、《辭海》副主編、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名譽所長等。
其實從明代開始,墨客園所在地就是文人墨客雅集之所,歲月變遷,不變的是文雅氣質和翰墨書香。宅子三路五進,舊宅的通常格局,不同的是三路東、中、西三層樓皆為樓屋;同樣不多見的,是園東、南、西皆有一座花園。
徜徉于古橋上,欣賞著池里嬉戲的游魚。
懸橋巷是蘇州市古城東部的一條街巷,位于平江歷史街區,巷內多名人故居。
懸橋巷37號為查宅,也是控保建筑。建于清代,一路四進,第二進大廳三開間,前有翻軒,后有屏風,青石扁形鼓墩礎,第三、四進為樓,梁坊、長窗、欄落雕刻較細。內有磚雕門樓一座。
潘氏松麟義莊,位于懸橋巷46號。宅為嘉慶時藏書家黃丕烈“百宋一廛”藏書樓故址。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由翰林院編修潘遵祈奉祖潘奕雋遺命創建。原兩路六進,現存祠堂和花廳等建筑。祠堂面闊三間10.5米,進深10.6米;東路花廳三間,裝飾較精。存有咸豐三年(1853)《松麟義莊記》碑一方。
懸橋巷方宅,位于懸橋巷45、47號,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是清末民初蘇州著名的西醫專家方嘉謨的故居,建于1935年,此后曾在居所開辦醫院(診所)。據說現在里邊還住著不少戶居民。我無緣進去過。網上曾見過一些圖片,內有三層小洋樓一幢,其門廳、花廳、樓廳內的木雕亦精致。
丁氏濟陽義莊,位于懸橋巷41號。其簡介為:清道光十八年(1838)同知丁錦心遵其父丁肯堂遺志創建。現在莊舍三進,頭門三間五檁,前有“丁氏義莊”磚額,后有咸豐七年所建門樓,額題“遺澤流長”。
祠堂面闊四間12.3米,進深六檁9.6米,前有鶴頸椽翻軒。后堂三間。第一、二進以兩廡連接,天井中植竹。第二、三進以單間穿堂相通。
洪鈞故居原占地有3000平方米,東西兩路,西路的主軸線上,設門廳、轎廳、花廳、大廳、和上下房等。東路為洪氏義莊,又稱“枝蔭義莊”。原第五進便是晚清曾樸寫的《孽海花》中的女主角賽金花、洪鈞之妾傅彩云所住。民國年間,張一麐也曾寓過東路的上房。原址做過食品廠與環衛站等,現已修繕過,對大眾開放。圖為雨天用手機補拍的修復后的西路風貌(僅此一進)。西廂現為平江書畫廊,東廂為狀元文化展示館。
洪鈞(1839-1893) 清末外交家。字陶士,號文卿。江蘇吳縣(今蘇州)人。祖上原籍安徽歙縣,曾祖時遷來蘇州。同治三年(1864)26歲時參加南京鄉試中舉,同治七年(1868)中狀元,任翰林院修撰。后出任湖北學政,主持陜西、山東鄉試,并視學江西。1881年任內閣學士,官至兵部左侍郎。1889年至1892年任清廷駐俄、德、奧、荷蘭四國大臣。
中國蘇州評彈博物館。該館共分三進院落,門廳展區總體介紹評彈概況及參觀路線;二進大廳以清代形式設立書場,定期表演評彈書;三進大廳介紹評彈發展史、各代著名評彈藝人和文史資料等。該館的設計理念是貼近民眾,雅俗共賞。在重點展示評彈歷史發展全貌和名家流派表演特色的同時,利用高科技手段體現評彈藝術的歷史演出場景和行業習俗。
評彈博物館出門左側約100米就是昆曲博物館了,昆曲蘇州是發祥地。
昆曲發祥地為蘇州全晉會館,昆曲博物館也在此處,館內有蘇州地區最精美的古戲臺以及中國昆曲博物館收藏的大量昆曲的演出腳本,包括木刻、石印本、抄本以及數以百計的昆曲藝人抄本,數量之多,居全國之首,該展廳展示了館藏珍貴腳本,通過腳本劇本介紹了昆曲史著名的作家,該陳列廳位于昆博西北角,整個陳列廳布置成明代書房的形式。
全晉會館現于二00六年五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全晉會館停止活動。從1958年至1984年,會館先后被綢緞廠、染坊、化工塑料廠、眼鏡廠、光學儀器廠、照相機廠使用。機械局職工大學也一度在此辦學。東路和西路北側散為民居,有三十多戶人家。1976年1月,工廠失火,大殿不幸被燒毀。年久失修的古戲臺險象環生,瀕臨倒塌。曾經的全晉會館,令人扼腕嘆息。
全晉會館又稱山西會館,清乾隆三十年(1765)旅蘇晉商集資創建全晉會館于閶門外山塘街半塘橋畔,咸豐十年(1860)毀于兵燹。光緒五年(1879)至民國初建新館于今址。現占地面積約6000平方米,坐北朝南,可分為中、東、西三路。中路依次為頭門、戲樓、正殿等。頭門為單檐歇山頂,面闊三間,進深五界,脊柱間各設將軍門一座,明間兩扇黑漆門扉繪有工筆重彩門神,并置抱鼓石一對。以脊柱為界,前為海棠軒,后為鶴脛軒,梁枋飾以戲文浮雕。頭門左右為水磨磚貼面八字墻,壁面各飾磚雕團龍,環以纏枝紋,頂覆瓦壟起脊,檐下拋枋雕飾戲文。墻下承青石須彌座,雕以“鹿鶴同春”、“獅子滾繡球”之屬。左右八字墻后各建樓閣式方形吹鼓亭一座,單檐歇山頂,山面朝外,似雙闕聳峙,與頭門戧角相交,呈參差錯落之勢。昔日門前更有河埠及弧形隔河照墻,墻嵌磚刻“乾坤正氣”四字,惜均毀于50年代末填河之役。
臺頂穹隆形藻井由632個木雕構件榫卯組成旋轉放射狀紋飾,奇巧華麗而又聚音。與戲樓相對的會館大殿,1976年毀于火災。1986年利用原靈鷲寺梁柱構件建單檐歇山式五間殿堂。原中軸線兩側建筑,現尚存東路四進一部分廳堂,以及點綴其間的山石、曲沼、花木。
戲臺面闊6.55米,進深6.24米,高2.7米,脊高約10米。三面圍以“吳王靠”,面積約36平方米。歇山式的臺頂,覆蓋黑色筒瓦,龍吻脊,飛檐翹角。檐口額枋飾浮雕,上有雙鳳對翔、二龍戲珠。金獅倒垂臺柱,蝙蝠靜伏裙壁;牡丹怒放,彩鳳翩飛。拾級登臺,可見臺頂紅底鑲黑的雞籠形藻井。藻井直徑約3米,深2米,由630個木雕構件榫卯組成旋轉狀放射紋飾。
鴛鴦廳北,又有一座花園,規模較前面為大。園內卵石鋪地,點綴湖石花壇。芭蕉、石榴、紅楓等花木爭奇斗艷。一泓碧波,圍以嶙峋湖石。池中金魚嘻游覓食。臨池的樹上,懸掛一只鳥籠,畫眉在籠內放歌,婉轉動聽恰似天籟之音。沿墻蜿蜒一條曲廊。曲廊中間,臨池建一座六角半亭,題“嚼曲”。倚欄賞景,別有一番風情。
花園北面,是一座以楠木為梁柱的大廳,名“楠木廳”。大廳塑云紋脊,題額“與古人交”。規模恢宏的楠木廳,中間正門配置18扇落地長窗,兩側半墻上,各設4扇半窗。東西山墻的磚細門宕上,西面題“幽曲”,東面題“雅音”。楠木廳現在布置為“昆曲文物史料展”。一座精美的堂名擔,富麗堂皇,猶如一座袖珍流動戲臺,為昔日戲班子走江湖使用,彌足珍貴。此外,還陳列琴磚、畫像磚等珍貴文物。墻上圖文并茂,介紹歷代昆曲名伶。如:“活婁阿鼠”王傳淞、“活呂布”周傳瑛、“昆曲麒麟童”鄭傳鑒。
蘇州市平江實驗學校的歷史可追溯到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到明代嘉靖二十年(1541年)遷至新學前今址,其規模僅次于蘇州府學。至清雍正年間,縣學更名為長洲元和縣學(簡稱長元縣學),學宮黌舍遍植銀杏,大成古殿與十八株古銀杏相伴至今,成為校園一景。七百五十載風雨歷程,七百五十載鐘靈雋秀,成就了平江實驗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學校古殿橫匾上“德潤文光”四字是平江實驗學校辦學淵源之見證,也是一代又一代平江人美好而溫馨的文化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