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目錄:
**************************************
111.兩城鎮遺址
新石器時代 山東省日照市
112.堯王城遺址
新石器時代 山東省日照市
113.東海峪遺址
新石器時代 山東省日照市
114.后李遺址
新石器時代 山東省淄博市
115.三里河遺址
新石器時代 山東省膠州市
116.傅家遺址
新石器時代 山東省廣饒縣
117.教場鋪遺址
新石器時代 山東省茌平縣
118.歸城城址
周 山東省龍口市
119.郯國故城
周至漢 山東省郯城縣
120.邾國故城
周至漢 山東省鄒城市
****************************************
111.兩城鎮遺址
兩城鎮遺址位于山東省日照市東港區兩城鎮西北,膠日公路以西,兩城鎮政府西北側,同三高速公路以東。兩城鎮遺址東西約990米,南北約100米,面積約100萬平方米。出土新石器時代的遺物,最早1934年發現,1936年首次發掘。主要有玉器、石器、骨器、陶器生物標本及其他遺物等。
兩城鎮遺址出土的玉器有黃綠色、澤綠色、碧綠色、墨綠色、灰綠色、黑色等。兩城鎮遺址出土的石器種類以斧、錛、鑿、鏃為多,刀、矛、鏟、紡輪等則較少見。還有一種具有特殊用途的工具,即磨石,它的石料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至今只發現有褐色沙巖的制品。兩城鎮遺址墓葬中出土的人體骨架大多保存較差,這些骨器多在灰坑內出土,且多為垃圾坑中發現。兩城鎮遺址出土的陶器以黑陶為主,灰陶次之,并有少量紅陶、褐陶、黃陶和白陶等,器型多為豆、盆、杯、紹、鼎、器蓋等。按陶質大致可以分為細泥質陶、夾砂質陶、探其它原料的陶器三種。
2006年,兩城鎮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112.堯王城遺址
堯王城遺址位于山東省日照市嵐山區高興鎮南辛莊子和安家堯王村周圍。堯王城遺址1934年被發現,1978年秋至1979年春進行了試掘。2012年11月第三次考古發掘,發現了堯王城的城墻遺址。堯王城遺址東西長約630米,南北長約825米,總面積約為52萬平方米。文化堆積約2—3.5米。遺址中心部分高出周圍地面4—5米,自古至今一直被稱為“堯王城“。是一處以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為主,地表還有商、周、漢代遺存的遺址。
堯王城遺址發現井清理出了21座房屋建筑。房址由墻基、灶址、門道、門坎、居住面組成,大都保存比較好。按形狀可分為方形和長方形,從建筑形式上大致可以分為臺基(土臺)式和地面式建筑兩種。此外,還發現很多零星的柱洞,直徑在10厘米—25厘米的柱洞最多,50厘米—80厘米之間的柱洞最少。一部分柱洞外側還發現有傾斜的柱洞,其作用是為了支撐大的立標或墻體。另外,在臺基式和土坯式這兩種形式的房屋地基中發現有奠基石。有的在東西兩面墻的外側近墻根的相對位置各立一塊,有的在墻體之內放置使用過的大礪石,有的在門道的對過放置完整的石鑄,石錛均順向平放埋藏墻基之內。堯王城遺址西北角發現有規律的黃粘土夯土帶。該夯土帶位于遺址西北角,走向為繞遺址西北角成弧形向西南和東南。為城墻或大型臺基建筑。
2006年5月,堯王城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113.東海峪遺址
東海峪遺址位于山東省日照市經濟開發區北京路街道東海峪村,市區南郊,奎山正東,東距黃海1公里,地勢平坦。東海峪遺址面積約8萬平方米,于1960年被發現,1973至1975年,山東省博物館、山東大學和地方相關部門對其進行三次發掘,發現了大汶口文化晚期、大汶口文化向龍山文化過渡期和龍山文化時期的“三疊層”。為認識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間的相互關系提供了地層依據。該遺址房屋臺基的出現、夯筑技術的使用,也開啟了中國傳統的夯筑臺基式土木建筑的先河。房屋建筑出現“散水”設施,也說明先民已掌握了較為先進的防潮技術。
“東海峪遺址”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骨器和陶器等,其中出土的陶器為最多。有代表性的陶器是鬹、鼎、豆、高柄杯等。遺址文化堆積1至2米,分上、中、下三層,下層出土的蛋殼黑陶鏤孔高柄杯、細頸袋足鬹、夾砂鼓腹罐等器物;中層出土的蛋殼黑陶鏤孔高柄杯、斛形杯、等腰三角形紋鼎足等器物,既是由下層同類器物演變發展而來,又是上層同類器物的祖型,具有從大汶口文化向龍山文化過渡的性質;上層出土的陶鬹、蛋殼黑陶鏤孔高柄杯、陶豆、陶杯、陶罐、陶鼎等。中國僅有的兩件完整的蛋殼黑陶鏤孔高柄杯均出土于“東海峪遺址,它是《92中國文物精華展》200件全國文物珍品之一。
2006年,東海峪遺址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114.后李遺址
后李遺址位于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齊陵鎮后李官莊村西北約500米處淄河東岸的二級臺地上,地處泰沂山系北側山前沖積扇和魯北平原,西南距臨淄區辛店城區約12公里,西北距臨淄齊國故城約2.5公里。20世紀60年代初期,后李遺址被發現。1965年,進行過一次試掘。20世紀80年代末,后李遺址上的一座春秋時期大墓被發掘,里面埋藏著古車10輛、殉馬35匹,是中國發現的同時期規模最大的殉車馬坑,其中后李春秋殉車馬被評為1990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
后李一期文化的遺跡有房址、陶窯、灰坑、灰溝和墓葬等。房址多不完整,面積一般較大,灶坑周圍有條石支撐。灰坑分圓形筒狀、圓形鍋底狀及不規則形三種。以圓形簡狀坑為主。墓葬有土坑豎穴墓和土坑豎穴側室墓兩種。有的隨葬陶支座及蚌殼等。陶窯只發現一座,為豎式,分為窯室、火膛和泄灰坑三部分。出土遺物有陶器和少量的石、骨、角、蚌器。陶器均為夾砂陶,未見泥質陶。見有個別摻蚌殼和摻云母的現象。陶器的燒制火候較低。陶色可分為紅褐陶、紅陶、灰褐陶和黑陶,以紅褐陶最為多見。器物造型以圜底器為主,圈足器極少,不見三足器,陶器的紋飾也十分簡單,未見彩陶和彩繪陶。器型主要有釜、缽、盆、罐、碗、盂、支腳等。
2006年5月25日,后李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115.三里河遺址
三里河遺址位于膠州市南關街道辦事處北三里河村神仙溝西,面積約為5萬平方米,發掘面積約1570平方米。屬于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的遺址。,東西約200米,南北約250米,面積約5萬平方米。該遺址是60年代山東大學歷史系劉敦愿等人根據南阜山人(清初山東名畫家高鳳翰)一幅畫的線索,考察高氏故里三里河村而發現。1974年秋和1975年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東隊對三里河遺址兩次發掘,出土文物2000余件,確定遺址年代大約有3900年。遺址的地層堆積分為上下兩層,上層為龍山文化類型,下層為大汶口類型。
大汶口文化墓葬共66座,分區排列有序,反映了氏族成員血緣親疏關系。墓葬多為東西向,墓穴呈長方或近梯形,一般2.5米—3米,寬0.6米—1米。其中有4座墓有二層臺。一部分墓穴中有板灰痕跡,證明使用了木質葬具。有32座墓主人手握蚌器或獐牙,18座墓見用豬下頜骨隨葬,11座墓用魚隨葬。墓中常見的隨葬器物是小鼎、鬶和黑陶高柄杯。其中有兩件動物肖形器,十分有趣,一為豬形鬶,作成豬的造型,小耳、嘴為器口,兩側伸出獠牙,短尾上翹,陶色與豬皮相近;一為狗形鬶,作成狗的形象,昂首張嘴。
2006年5月25日,三里河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116.傅家遺址
傅家遺址位于山東省東營市廣饒縣城南1.5公里的傅家村,東距淄河約4公里,北距小清河約15公里。是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遺址,是魯北地區發現的最有代表性的大汶口文化遺址。俗稱“傅家頂蓋子”或稱“摩天嶺”,面積37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厚1—3米。1985年至1996年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遺址進行發掘,共揭露面積707平方米,發現墓葬508座,出土石器、骨器、角器、陶器、玉器等各類文物400余件。
從傅家遺址出土的文物,將魯北地區的文明史上溯到5700年以前,不僅填補了魯北地區史前考古工作的空白,而且為研究中國大汶口文化的起源、類型、分布等問題,提供了實物資料。
2006年5月25日,傅家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117.教場鋪遺址
教場鋪遺址位于山東省茌平縣樂平鎮教場鋪村西北。相傳戰國時孟嘗君曾于此練兵,故名教場鋪,該遺址于1994年發現,到2000年進行了四次考古發掘。清理出房址、陶窯、祭祀坑、奠基坑、墓葬及灰坑等大量海岱時期龍山文化中晚期階段的遺跡,并出土了大量陶器、石器、骨角器、蚌器等遺物。
房址絕大多數為平地起建或淺地穴建,個別呈半地穴建筑。平面形狀分為圓形、圓角方形和方形。房址內部結構相同,居住面中心位置設有地面灶,四周立有四根木柱,面積較大的房址分布在遺址中部偏北處,涂抹白灰面。城內發現7座窯址,為橫穴窯,有窯室、窯箅、火道、火塘四部分組成,還發現了用于存放待燒制陶坯的窖穴。按照窯箅等部位燒成顏色的不同,區分為燒制灰黑陶和紅陶兩類,灰黑陶窯居多,這組陶窯是魯西乃至海岱地區保存最為完整的陶窯,為我們認識和研究該地區龍山文化先民的制陶技術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資料。城墻分為兩期,分層夯筑的痕跡非常明顯。在一二期城墻之間,存在舉行奠基儀式而遺留下的奠基坑、祭祀坑。墻外側挖有護城壕,內側有取土溝。
2006年5月,教場鋪遺址被國務院核定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118.歸城城址
歸城城址位于山東省煙臺市龍口市城東南6公里處。1965年以來歸城城址出土大量文物,青銅器達400余件。1973年,煙臺市文管會組織文物考古工作隊,對古城址進行了調查探測,發現的城址分為內、外二城。在古城范圍內,出土的遺物比較豐富,其中以銅器和陶器為大宗,在發現的遺物上多有銘文或璽印等文字資料。對城址的時代、性質做出了初步的推斷。在農業生產與建筑破土過程中發現過很多古代遺跡和遺物,從這些遺跡和遺物的分析上看,這里應是一處西周至春秋時期的古國都城。
1969年出土的啟尊、啟卣則記載了昭王南征的史事。此外城內還出土己侯鬲、己侯鐘、銅鼎、銅鬲、銅壺等大量青銅禮器。發現的遺跡有西周中期的曹家M1、和平村M2,以及春秋時期的車馬坑等,出土了大量遺物,豐富了對城址和膠東地區青銅文化的認識。1973年,對古城址進行了調查探測,發現的城址分為內、外二城。內城在盆地中部的河旁臺地上,南北長780米,東西寬約定米。外城位于盆地四周,沿山嶺筑建。北城墻在鳳凰山南坡山腰,南城墻在萊山北坡山腰及其西的馬嶺山頂。東西城墻皆筑于低矮的山崗頂部,環周總長約10公里。城墻經長期自然剝蝕,又加當地群眾歷代挖土筑房、整地造田,大部分墻段已毀損無存。在古城范圍內,出土的遺物比較豐富,其中以銅器和陶器為大宗,在發現的遺物上多有銘文或璽印等文字資料,為解決歸城古城的歸屬提供了佐證。
歸城城址于2006年被國務院頒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119.郯國故城
郯國故城位于山東省臨沂市郯城縣北部、護城河北岸。郯國故城建于戰國至漢代,故城呈不規則四邊形,周長4696米。城門以青石構筑,城墻用夯土筑成。今僅存西、北城墻局部。東、西、南、北4門為青石砌筑。東北部隆起部分是古臺遺址,俗稱帥軍臺。出土有石斧、繩紋陶片、殘陶鬲等。“郯國故城”是山東省年代較早、面積較大、保護較好的古城址之一,對于研究山東地區東夷古國史和周至漢時期當地經濟、文化的發展以至中華民族統一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科學價值。
在故城范圍內深翻土地、挖溝筑渠時,經常出土西周、春秋、戰國及漢代的殘陶片、瓦當、殘陶豆等,還出土過秦半兩、楚國鬼臉錢及漢五銖,并經常發現缸瓦井,直徑為50~70厘米。郯國故城呈不平行的四邊形,周長為4670米,其中東墻長1370米,西墻1260米,南墻780米,北墻1260米。東墻和南墻已夷為平地,北墻和西墻大部分保存尚好。城墻系黃土夯筑,基寬40米,頂寬15米,高40米。現存殘墻高3~4米,墻基寬35~45米。故城有4個城門,城門以青石構筑。 城墻用夯土筑成。
2006年6月8日郯國故城被國務院核定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120.邾國故城
邾國故城,俗稱紀王城,位于山東省鄒城市嶧山鎮紀王城村周圍,地處嶧山南麓,平面略呈長方形。故城始建于春秋時期,秦漢至兩晉時期為鄒縣縣治,北齊后廢棄,延續1100余年。邾國故城內分布有邾國宮殿區、貴族墓地和手工業作坊區,出土的周秦陶量及東周、秦漢時期的各類陶文數千件,其中1964年出土的鈐印秦詔書的陶量片異常珍貴,已在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通史陳列室中展出。
文物工作者曾在故城內進行文物調查、考古發掘以及當地村民進行工農業生產中陸續出土和發現了一批獨具特色的文物,數量達400余件。時代從春秋至漢代,種類包括銅禮器、銅兵器、陶器、鐵器、印璽等。銅禮器中有盤、鼎、豆、盆、舟、匱等;銅兵器中有劍、戈、戟、矢鏃、弩機等;鐵器中有鋤、犁、鑿、鏟、錛等;陶器有陶鬲、陶罐、陶豆、陶盆、陶甕等。另有重要文物,如秦詔文陶量、東周至秦漢時期陶文等。其中,陶文多達3000多件,它們有的刻于盆、罐口沿和肩外側,有的刻于豆柄中部和器座上。
2006年5月,邾國故城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