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古墓葬(共77處)
****************************************
1.金陵
金 北京市房山區
2.利瑪竇和外國傳教士墓地
明至清 北京市西城區
3袁崇煥墓和祠
明至民國 北京市崇文區
4.邢國墓地
周 河北省邢臺市
5.所藥村壁畫墓
漢 河北省望都縣
6.隆堯唐祖陵
唐 河北省隆堯縣
7.張柔墓
元 河北省滿城縣
8.怡賢親王墓
清 河北省淶水縣
9.紀曉嵐墓地
清 河北省滄縣
10.崔家河墓群
周 山西省夏縣
***************************************
1.北京金代皇陵
金朝皇陵,又稱金陵,位于北京城西南房山區車廠村至龍門口一帶,范圍達數十公里。始建于金海陵王時期(1149~1160),以后三代皇朝加以擴修。它以九龍山為中心,主要遺存有清入關后重修的三合土寶頂一座及寶頂對面的享殿遺址、碑亭遺址、神道遺址。陵區到處可見散落的琉璃瓦件及殘碑斷碣等。此地有睿陵(葬金太祖完顏阿骨打)、興陵(葬金世宗完顏雍)、景陵(葬金睿宗完顏宗輔)。金陵對研究金代歷史發展及其變遷具有重要作用。
北京大型皇家陵寢除明十三陵以外,還有一座比明十三陵早200余年的大型皇家陵寢,它就是房山云峰山(又稱九龍山)下埋葬有17位皇帝的金陵。早在12世紀初,生活在我國東北白山黑水之間的女真族的一支,在完顏阿骨打的領導下,統一了東北女真族后,經過幾年堅苦卓絕的對契丹遼國的征戰,逐漸強大,于公元1115年稱帝,建都會寧府(今黑龍江阿城),國號“金”(遼為“鐵”的意思,完顏阿骨打取國號為“金”是以金克鐵之意)。金曾兩次發動對北宋管轄的燕京戰爭,最后占領了燕京(今北京地區)。
金陵在元至明天啟之前,一直享受祭祀,而在明朝天啟年間(公元1621-1628)罷免祭祀,金陵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天啟二年,金陵遭到毀滅性的破壞,他們把太祖睿陵主陵脈的龍頭砍掉一半,在咽喉部挖一個深洞,里面填滿鵝卵石,以斷其“王氣”,還把金陵地面上的建筑全部砸毀,甚至扒開墓道,掘開地宮,連金陵以外的金代墓葬也幾乎無一不毀。老北京的“燕京八景”中本來有“道陵蒼茫”一景,指的就是位于房山的金陵。如今,其余七景風采依舊,而“道陵蒼茫”卻因明天啟年間的大規模破壞,已經很少有人知道了。
2006年5月國務院分布北京金代皇陵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2.利瑪竇和外國傳教士墓地
全稱利瑪竇墓及明清以來外國傳教士墓地,位于西城區車公莊大街北京市行政學院院內。最初的利瑪竇墓,墓穴為長方形,坐北朝南。墓后建有西式拱頂六角亭,供奉十字架。墓前列有石供及明順天府尹王應麟撰書的石碑1通。整個墓地以磚墻圍繞,南門外有一石墁甬道,墓前立有石門牌坊1座,大書“欽賜”2字。故后人又稱為石門墓地。明及清的一些外國傳教士相繼葬于此墓地中。
整個墓地分為兩個部分,其一是原來的利瑪竇墓,在利瑪竇墓的左右兩側又葬了清代的兩位最重要的傳教士湯若望和南懷仁,成了三墓一園的一個單獨組合。這是一個恰當的組合。明清兩代的外國傳教士中,這三位無疑是最杰出的人物,他們不僅在傳教事業上獲得顯著成功,更重要的是在傳播西方的現代科學技術方面以及向世界介紹中華文明方面作出了巨大貢獻。他們都獲得過中國皇帝的信任和重用,曾經擔任過重要的宮廷官職。利瑪竇墓正中是一尊大理石墓碑,用方磚砌護。
緊挨著利瑪竇墓的東側就是明清時期其他西洋傳教士墓園,如今共保留有63名傳教士的墓碑。他們來自葡萄牙、意大利、德國、法國、比利時等歐洲各國。
上刻“耶穌會士利公之墓”八個大字,右側的小字是:“利先生瑪竇,號西泰,大西洋意大利亞國人。自幼入會真修。明萬歷壬午年,航海首入中華衍教,萬歷庚子年來都,萬歷庚戍年卒,在世五十九年,在會四十二年。”左側是內容大體相同的拉丁文。墓碑周圍環繞著有著宗教意味的玫瑰花,墓碑頂部卻是一條中國龍纏繞著西方的十字架。石碑后面是灰身黑頂圓拱式的長方形磚砌墳墓,墓高1.5米、長2.4米、寬1.3米。這就是“利瑪竇墓地”。
利瑪竇(MatteoRicci,1552年10月6日—1610年5月11日),號西泰,又號清泰、西江。教皇國馬切拉塔(今意大利馬切拉塔)人,耶穌會傳教士、學者。明朝萬歷年間,來到中國傳教。其原名中文直譯為瑪提歐·利奇,利瑪竇是他的中文名字,王應麟所撰《利子碑記》上說:“萬歷庚辰有泰西儒士利瑪竇,號西泰,友輩數人,航海九萬里,觀光中國。”
利瑪竇是天主教在中國傳教的最早開拓者之一,也是第一位閱讀中國文學并對中國典籍進行鉆研的西方學者。他通過“西方僧侶”的身份,“漢語著述“的方式傳播天主教教義,并廣交中國官員和社會名流,傳播西方天文、數學、地理等科學技術知識,他的著述不僅對中西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對日本和朝鮮半島上的國家認識西方文明也產生了重要影響。
湯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Bell,1592年—1666年),字道未,神圣羅馬帝國科隆(今德國科隆)人,耶穌會傳教士,天主教耶穌會修士、神父、學者。在中國生活47年,歷經明、清兩個朝代。逝世后安葬于北京利馬竇墓左側,康熙朝封為“光祿大夫”,官至一品。在科隆有故居,塑有雕像。在意大利耶穌會檔案館有他大量資料。
湯若望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中國基督教史和中國科技史上是一位不可忽視的人物。他以虔誠的信仰,淵博的知識奠定了他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他在華40余年,經歷了明、清兩個朝代,是繼利瑪竇來華之后最重要的耶穌會士之一。
南懷仁(FerdinandVerbiest,1623年10月9日—1688年1月28日,享年66歲),字敦伯,又字勛卿,西屬尼德蘭皮特姆(今比利時布魯塞爾附近)人,耶穌會傳教士,清代天文學家、科學家,1623年10月9日出生,1641年9月29日入耶穌會,1658年來華,是清初最有影響的來華傳教士之一,為近代西方科學知識在中國的傳播做出了重要貢獻。
他是康熙皇帝的科學啟蒙老師,精通天文歷法、擅長鑄炮,是當時國家天文臺(欽天監)業務上的最高負責人,官至工部侍郎,正二品。1688年1月28日南懷仁在北京逝世,享年66歲,卒謚勤敏。著有《康熙永年歷法》、《坤輿圖說》、《西方要記》等。
2006年5月,國務院公布利瑪竇和外國傳教士墓地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3.袁崇煥墓和祠
袁崇煥墓和祠,位于北京市崇文區東花市斜街,原是廣東義園舊址。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乾隆帝下令為袁崇煥平反昭雪,后人為紀念袁崇煥,先后修建了祠和墓。祠有正房五間,前廊兩端及室內墻壁上嵌有李濟深撰《重修明督師袁崇煥祠墓碑》等石刻,屋檐下是葉恭綽敬題“明代先烈袁督師墓堂”匾額。袁崇煥手書“聽雨”石刻保存完好,嵌于墻上。祠堂后為袁崇煥墓,葬著袁崇煥的頭顱。墓前立有清道光十一年(1831)湖南巡撫吳榮光題寫的“明袁大將軍之墓”石碑及石供桌,墳側小丘為佘義士之墓。1952年曾對袁崇煥祠和墓。“文革”期間遭破壞。1984年被公布為劃定保護范圍及建設控制地帶,祠、墓的保護范圍東北、東南、西北至保護建筑及其延長線,西南至東花市斜街。1992修復祠和墓。2002年袁崇煥祠、墓改建成袁崇煥紀念館。
袁崇煥(1584~1630),初為福建邵武知縣,后官至兵部尚書兼右都御史。天啟元年(1621)授福建邵武知縣。二年入京朝覲,被提升為兵部職方司主事。崇禎元年(1628)升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二年皇太極率軍取道喜峰口入關,袁聞訊自遼東支援,十二月,設伏于廣梁門外的袁崇煥部為后金軍擊敗,被迫移至城東南。北京城外的戚畹中貴的極度不滿,紛紛向朝廷告狀:袁崇煥名為入援,卻聽任敵騎劫掠焚燒民舍,不敢一矢相加,城外戚畹中貴園亭莊舍被敵騎蹂躪殆盡。崇禎帝因此于十二月初將袁逮捕入獄,以“袁崇煥咐托不效,專恃欺隱,以市米則資盜,以謀疑則斬帥”等罪名于三年八月磔(zhé)刑(凌遲,分割肢體)處死于西市,棄尸于市。民間傳說其部下佘姓義士深夜竊走頭顱,葬于廣渠門內廣東義園。
2006年05月25日,國務院批準袁崇煥墓和祠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
4.邢國墓地
邢國墓地位于河北省邢臺市橋西區,發現于1993年,墓地東西長2000米,南北寬500米,總面積100萬平方米。在此范圍內密集分布著兩周諸侯、貴族墓葬,先商及商代中、晚期遺址。截至1999年已發掘大型墓葬6座,其中有:邢侯墓,邢侯夫人墓,并有穴合葬,有春秋時期大墓,據推斷很可能為晉臣邢侯墓;中小型墓葬500余座;大型墓葬和部分中型墓葬有陪葬車馬坑35座,有的墓有腰坑,腰坑內有殉狗。先商遺址位于墓地中南部,商中晚期遺址位于北側,發掘面積共計4200平方米,發現房址6座,窖穴、灰坑120余座,出土青銅器、金器、漆器、玉器等各類器物1500余件。
早年遭嚴重盜掘。墓道與墓室連接處隨葬6輛車,出十一批精美的車馬器。該墓周圍有馬坑四座,葬馬12匹。這批墓葬均遭嚴重盜掘,但仍出土一批珍貴文物,隨葬品主 要有銅、玉、原始青瓷、陶、石 及蚌器等。銅器有戈、貝、車馬器等;玉器多為各類動物形象,如魚、蟬、豬、龍等;原始青瓷器主要有尊、豆、器蓋等;陶器有鬲、簋、罐、豆、器蓋等。春秋時期墓均為長方形豎穴土墓坑,出土遺物有鬲、豆、罐等。
陪葬物
西周周成王封周公第四子姬苴(邢靖淵)于邢國,是周朝的53個姬姓封國之一,先后傳二十世,歷五百余年。西周邢國是太行山以東具有征伐權的元侯之國,歷史上多次率領諸侯與北方的戎狄作戰,邢侯搏戎在當時中國北方占有重要地位。
2006年05月25日,國務院批準邢國墓地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
5.所藥村壁畫墓
壁畫墓位于河北省望都所藥村東,京廣鐵路西側,為東漢郛陽侯孫程墓葬。孫程,字稚卿,生年不詳,涿郡新城人(今河北徐水縣西南),東漢宦官。安帝時為中黃門,給事長樂宮。安帝死后,因和宦官王康等擁立濟陰王劉保為帝(順帝)有功,被封為郛陽侯,食邑萬戶,132年卒后葬于此。
望都漢墓壁畫是中國為數不多的保存完好的東漢墓室壁畫之一。東漢時期是自秦朝統一后,我國古代繪畫藝術由戰國時期不同地域的繪畫風格相互融合,形成雄厚博大、昂然向上的時代風格時期,加之不斷吸收域外藝術的新因素,因此,在題材內容和表現形式及技法方面,均較戰國繪畫有了巨大的豐富、提高和拓展。漢墓壁畫布局均衡、疏朗。從壁畫內容和僅分布于前室的布局意向來看,前室可能夸耀墓主生前的地位,甬道頂部的券形壁上,畫有鳥獸騰馳其間的云氣,云氣則意寓墓主死后進入"天界"。漢代的升仙迷信意識,通過墓室結構的空間與壁畫內容的整體設計表達出來。在用彩上,壁畫用墨勾勒單線輪廓,再填施朱、黃、黑三色。面部線條工細,衣紋用筆粗簡有力。賦彩雖用平涂,但顏色有濃淡之分,已屬最初的渲染手法。在繪畫技法上,物像造型以線條為主,勾勒的細線流暢,富有彈性,粗線則連勾帶染,組成醒目的衣褶。人物形象的處理,采用3/4的側面造型,使動態與臉部神情都得到簡潔而充分的表現。這種不加背景的單個人物具有肖像畫的性質,較寫實地刻畫出不同人物的身份與形貌特點。在漢代墓室壁畫中,望都壁畫具有獨特的風格,預示魏晉以后人物畫的更大進展,對我國古代社會、政治演變及繪畫藝術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2006年05月25日,國務院批準所藥村壁畫墓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
6.隆堯唐祖陵
唐祖陵位于邢臺市隆堯縣城正南6公里的魏莊鎮王尹村北200米處,唐祖陵是唐高祖李淵四代祖宣皇帝李熙的“建初陵”和三代祖光皇帝李天賜的“啟運陵”,二陵共塋,合稱“唐祖陵”。陵園整個布局與唐代長安城布局相似,陵園規制為帝王規格,并且與唐代開國皇帝唐高祖李淵的陵園大小一樣,另外,光業寺碑詳細記載了李唐二祖的生平、追封及建陵建寺之史實,是考證隆堯為李唐祖籍權威的實物證據。由此確認隆堯唐祖陵是大唐皇室祖籍所在地。
唐祖陵經歷了1300多年的滄桑之變,如今陵墓封土已平,整個陵區形成一片低于周圍地面的洼地。陵區南北長約350余米,東西寬約80余米,占地面積約2.8萬平方米。陵區南部神道長100米,寬40米,兩側原存唐代石刻自南向北依次有:石華表1對、翼馬1對、鞍馬及控馬人各2對、文武侍臣3對、鎮陵石獅1對,共20件,現存17件,毀失3件。建初陵遺存的這一對石獅高1.5米,有兩層座。第一層座與獅為整石雕成。石獅昂首挺胸,后蹲作雄踞之勢,其形態怒視,張口欲吼。頜下透雕三綹胡須,腦后毛發卷曲自如;四肢肌腱突暴,前肢后側各有一排卷曲的細毛;石獅的爪深入石座2厘米。唐陵石獅雕刻藝術精湛,形象逼真,其結構準確,夸張適度而不俗套。充分體現了初唐匠師在寫實基礎上追求內在神韻和氣勢的藝術匠心。
2006年05月25日,國務院批準隆堯唐祖陵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
7.張柔墓
張柔墓群距滿城約7.5公里,位于大冊營鄉崗頭村西。有張柔及其子張宏略、張宏規3座墓,墓地依山傍水,背依伏嶺,前繞沙河。墓前原有石馬、石羊、石虎、石獅及文臣武將等,現多數已殘。翰林學士王盤撰蔡國公張柔碑。張柔墓與其子張弘略、張弘范、張弘規墓合葬處,形成墓群。墓地南北長80米,東西闊60米,總面積約為4800平方米。
張柔(1190--1268),字得剛,漢族,易州定興(今河北保定定興)人。金末在河北組織地方武裝,金政府任為經略使。后降蒙古,在滅金中屢立戰功,其部成為滅南宋的主要武裝勢力,是蒙古三大漢族武裝勢力之一,為元統一中國立下赫赫戰功,歷任榮祿大夫,河北東西路都元帥,昭毅大將軍。元世祖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晉封蔡國公。張柔有11個兒子,以弘略(張柔的八子,中奉大夫)、弘范(張柔的九子,鎮國上將軍江東道宣慰使)最為顯赫。
2006年05月25日,國務院批準張柔墓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
8.怡賢親王墓
怡賢親王胤祥園寢,位于北京市房山區與河北省淶水縣交界地帶,距淶水縣城西北30華里,曾有面積600余畝,周長40余華里,是清朝歷史上規模最大、規格最高、唯一有望柱華表的王爺陵墓。河北省淶水縣曾經葬有怡親王胤祥、弘曉、綿慶、載坊、載垣。墓主人就是康熙皇帝第十三子愛新覺羅胤祥,該陵寢也叫十三爺墳。此墓建于清雍正八年(1730年)。胤祥是雍正在位前后最忠實、最得力的助手,被雍正封為怡親王,領戶部,曾疏浚京畿河渠,開拓荒地數千里,因治理京畿有功,賜御書“忠敬誠直,勤慎廉明”榜,雍正八年(1730年)病逝,謚為賢,雍正為之輟朝三日,命享祀太廟,遂建園寢。1934-1936年間,整個園寢被當地軍閥和地方官吏所破壞。
規模宏大的怡賢親王園寢,1935年被宋哲元派往淶水的縣長王作舟及帶來的一營軍隊,監押80多名盜墓犯公開施工,將墓內所有隨葬的珍寶洗劫一空。(1925年,鎮威軍第一軍副軍長馬瑞云強行砍伐了怡賢陵龍崗上的松柏林,把伐來的樹木運到各村強行拍賣。據目擊者稱,這些樹木賣得的銀洋足足裝了一大車。后來有人把消息透露給駐高碑店的另一支軍閥隊伍。正當馬瑞云把賣樹的贓款運往高碑店火車站時,被石友三的三十五帥大刀隊截獲。)日本帝國主義侵占時期,繼續遭破壞,地面建筑全部平毀。所以,目前怡賢親王園寢只有荒冢坑一個,古墓遺跡已片瓦無存。這座清代王公最大的陵墓,現只有碑、橋、牌樓、華表等幸存下來。
雍正八年五月(公元1730年),雍正最親愛、最倚重的皇十三弟怡親王胤祥逝世。雍正悲痛欲絕,親臨其喪,并輟朝三日痛悼之。封謚為“賢”,明配享太廟。詔令怡親王名仍書原“胤祥”,以志思念。命將御書八字加于謚上。恤葬從優,建祠于京西白家疃正陽門內東順城街,改所居府為賢良寺,以祈冥福雍正帝在諸兄弟中,為確保王位,嚴厲打擊其政敵,唯獨對怡親王允祥恩寵有加,情同手足生死與共。先后推崇其為“自古無此公忠體國之賢王”,乾隆時期,又定為世襲罔替。
2006年05月25日,國務院批準怡賢親王墓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
9.紀曉嵐墓地
紀曉嵐墓是清代著名文學家紀曉嵐的墓地,始建于清代嘉慶年間,面積南北300米,東西100米,墳墓1194座,墓碑136塊。其坐落在河北省滄州市滄縣崔爾莊鎮北村村南約300米處。墓地東、南、西南側是茂密的棗林,北、西北側是打谷場。數株高大的椿、榆、槐樹下有一丘封土,即為紀曉嵐墳塋。墳塋向口朝東,往東約3米處豎立墓碑。墓碑為紀曉嵐下葬時所立原物。墓碑上刻有嘉慶皇帝御制碑文。墓碑再往東15.6米處豎一通神道碑。神道碑為紀曉嵐六代孫紀鉅臣于民國九年(1920)重立。
紀曉嵐墓前那通刻有御制碑文的墓碑是最有力的一個證據。據朱珪為紀曉嵐所寫的《墓志銘》記載,紀昀逝世之后,皇帝下旨賞庫銀五百兩。嘉慶皇帝親撰祭文和碑文。據地方志和口碑記載,第二年四月十九日,紀曉嵐和馬太夫人合葬于獻縣北村新阡。所謂每50里埋一墳的說法,不足為信。據說下葬那天,從崔爾莊到北村搭起了數里長棚,朝廷還派員到墓地詔諭。葬禮規模宏大,熱鬧非凡。紀曉嵐不入祖墳也不難解釋。憑他生前的官職品級,葬儀一定會超過祖先,如埋在先祖墳前,怕有欺祖之嫌。當年紀家有多處莊園,北村新阡是其中一處,紀曉嵐將墓址選在此處不足為奇。另據"文革"中掘開紀墓所見之物判斷,也能證明北村紀墓的真實性。
墓碑立于青石碑座上。原馱碑赑屃(俗稱石龜)已損壞,碑高268厘米,寬109.5厘米,厚38厘米。頂部蛟龍碑冠,為1989年重新刻配,冠高120厘米,長、寬各大于碑身,碑身中間有一條不規則裂縫。碑身正背兩面,四周都有精細的云龍浮雕。分別雕有12條游龍,上、下邊各2條,左右邊各4條。墓碑西為原刻御制碑文,約有一半字跡撫摩可辨,一半漫漶不清。墓碑東面為1989年修復按原碑文重刻,由滄州書法家劉文源先生書寫。神道碑高195厘米,寬66厘米,厚20.5厘米。碑身正面(東面)刻楷書大字“皇清太子少保協辦大字士禮部尚書紀文達公神道碑”。碑陰(西面)刻紀事碑文。神道碑碑冠高63厘米,寬77厘米,厚24.5厘米,上有蛟龍圖案、篆額為“永垂不朽”。墓地還散落一些斷石殘碑,其中兩塊雕有花紋的殘石,據說是原墓碑下石龜的殘塊。目前,人們所能見到的這一處紀曉嵐墓地,無論其規模,還是布局都與原貌相去甚遠,甚至還有人懷疑此處墓地不是紀曉嵐真墳。種種迷團,須要我們逐步解開。
2006年05月25日,國務院批準紀曉嵐墓地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
10.崔家河墓群
崔家河墓群位于夏縣埝掌鎮崔家河村東北部埝掌河與青龍河夾峽的丘陵之上。墓區東接崔家河水庫,北接東下馮遺址,西接埝掌河,南接崔家河遺址,墓群墓地面積12.5萬平方米,根據墓葬結構和隨葬器物的形制,墓群時代為東周時期或偏早,墓群對研究東周早期的歷史文化有著重要的價值。
2004年在發掘中發現墓葬五百余座以及十余座與一些大型單體墓和與墓相對應的車馬坑。墓地的分布有一定的規律,中北部多見大、中型墓葬和車馬坑,小型墓葬間雜其中,除個別小型墓為偏室墓和洞室墓,其余皆為土壙豎穴墓。墓葬的隨葬品較為豐富,共出土器物386件套,器物組合為鼎、豆、盤、舟等。其中,M2是發掘規模最大的一座墓葬,隨葬品極為豐富,共出土銅器、玉石器、骨器等種類器物245件套。墓群墓地面積12.5萬平方米。墓葬多為豎穴墓,隨葬品以銅鼎、豆、壺為主,還有銅編鐘、鑒、匜、罍、石罄、玉、骨圭和銅貝、石貝、骨貝、貝幣以及玉飾等。銅器紋飾為云雷紋、蟠螭紋等。根據墓葬結構和隨葬器物的形制,墓群時代為東周時期或偏早,墓群對研究東周早期的歷史文化有著重要的價值。
2006年05月25日,國務院批準崔家河墓群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