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說人性”。“人之性,因物則遷。” 人的本性,隨環境的改變而改變。現實社會,普通人沒有普通人的模樣,特殊群體更是冠冕堂皇。人性之惡,愈演愈烈。究其原因,當要深思。觀人性之惡,可歸為三類,但不完全。一是,碎片化。知識體系追求“術”,而忽視“道”。“術”的體現,特色特長,片面追求“精致”,忽略人的精神性。古人云:“道術將為天下裂”。二是,洞見不鮮見。人云亦云,被稱之為有道。主動、被動沒有立場,沒有觀點,別人說“是”就是“是”,不反對但內心不接受。人應有的精神性,不披露于外,但行動又不堅決果斷,沒有“方”也沒有“圓”。人情世故之圓滑,內心世界之空洞,不是少見而是普遍。獨立、自由呈現口頭,骨子里自以為是,一星半點的影子,都不知逃到哪里去了。三是,名利權勢時刻牢記。國人喜歡“圈子”,不管什么樣的圈子,大家都樂意居中。好圈子壞圈子,自成一體。圈子,以名利權勢為上乘,以偷奸耍滑、狼狽為奸為下作。是為三類,將人性之惡送上了登極的寶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