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善慧教老師講授
<<---------
【第三階段-心住于對境】
3.安住;此階段能察覺到入定時出現的任何散亂,并有能力借由正念的力量及時在內心游離時盡快將它帶回到當下所修的對境上。類似修補破裂的布,這樣重新定住心神并且能夠不受干擾地繼續保持專注,一般達五至十分鐘之久。從此開始變得更具正念,因此也就達至真正修的狀態中。換句話說,整個打坐的大部分時間內注意力都會是安住于對境之上。僅僅達到這個第三境界已經是一種很大的成就了,足以能體會到情緒控制中不同層次的喜樂悲哀。
4.進住;此時內心的專注力更加的敏銳,對境也從大而粗轉為更細微。此時部分心識即使游離于對境,也不會像先前一樣完全偏離。而且粗大掉舉也不再是一種障礙。此時盡管已經能夠堅持專注對境,卻仍然需要令覺知達到更高層次的清晰敏銳,以此對治細微的掉舉。第四個境界,正念的力量亦得到成就,能夠以定力堅持持到對境并可在分心時輕易返回其中。但仍然需要保證此種定力并不是以犧牲放松而換取。為此需要應用一些技巧去讓內心放松,從而得以處理細微掉舉。例如:將舌頭自然貼在上鄂。
5.調伏:現已具備克服粗大昏沉和掉舉,并提升內心的警覺能力。此境界的主要阻礙就是細微昏沉,它會在內心過于抽離外間事物時生起。細微掉舉以穩定平和的心屬狀態為掩護體,因此需要更多的警醒謹慎和勤勉精進去克服。也就是說,要想除掉此種障礙需以更高層次的警覺去收緊注意力。若想達到此目標會有極大的挑戰性,在收緊注意力的同時,也要謹防破壞到內心的穩定放松,因此需要非常巧妙的平衡。在此種層次需透過一些啟發讓內心得到升華,例如:去思維三摩地的殊勝之處或佛陀之功德。這會有助于對所修對境的提升并讓它變得更加精細突出。此時還要確保舌尖輕觸上顎,在此階段念頭會不由自主的繼續生起,然而此時的念頭不再像湍急洶涌的瀑布般,它們的流動就像河流平順地流入峽谷。盡管在修行時也會有小障礙出現,但努力的成果會更突出明顯。
【第四階段-微調內心】
已依靠高層次的能力成就了持續的正念,接著要做的就是讓呼吸平靜下來。若太快跳至這個步驟的話可能會陷入昏沉而不自知。我們得先捕捉到一匹野馬后才能試著馴服它,修也是如此。首先要確保先完成之前的階段,確保自己掌握好整個呼吸吐納,然后再嘗試讓它平靜下來。
《繼續佛經》有這段教示:隨吸氣而平伏“呼吸的”身軀。這或許會有點難度。跟之前的階段不同,不能夠依靠實質的意志力來完成,現在需要做的反而是溫柔和持續地放開。這可是一種細致的平衡操作,它會有助于降低呼吸并將重點再次放在放松身軀之上。《繼續佛論》的內容:隨吸氣而察覺到喜,隨呼氣而察覺到喜。在呼吸平靜下來時,會導致喜和樂的顯現,就像朝陽的金輝從東方的地平線冒起一樣。現已全面任運于‘呼吸’的注意力,只余一些散漫念頭的痕跡而已。當可以輕易地長時間安住于對境并且體驗著極大的喜樂時,心念覺知也會變得非常集中。
【以“出入息念”提升清晰】
采用一種舒適的打坐姿勢并投入前行的修法。簡單地掃視整個身體,讓內心保持放松和警惕的狀態。將注意力帶至上唇唇峰,也就是最靠近鼻孔的位置,在吸氣和呼氣時注意這里的細微感受。將注意力集中于此,讓所有的其他感受和體驗都消失在背景之中。在每次吸氣時,仔細分辨那些感受的流動與變化。辨認那些不須做任何事就自然生起的感受。采用一種作為被動旁觀者的態度,就像一個老人坐在公園的長凳上靜靜地觀看鳥群,既不去逗引,也不去驅逐,只是單純的觀察,不去做任何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