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前文,繼續(xù)上到第四層院落。先看到的是一座清嘉慶的御碑亭。
清嘉慶皇帝曾于嘉慶十四年(介紹上寫1808年,我查了一下似乎是1809年)和嘉慶十八年(也應該是1813年,介紹上的1812年也不準)兩次來到云居寺。并分別為云居寺留下兩篇御筆《云居寺瞻禮二十韻》和《再游云居寺》。
這是御碑西面的《云居寺瞻禮二十韻》,全文如下:
芳春藹郊圻,和風敷暖籥。
廿里控青驄,尋徑度崖崿。
臨蹊柳線柔,鋪甸莎茵薄。
畎畝農事興,兆庶始東作。
延覽不覺遙,鳴珂歷村落。
遂蒞古云居,崇麓瞻層閣。
境接小西天,華言隋季鑿。
石洞隱嶔崎,經版藏遂壑。
世尊現(xiàn)法身,七寶綴瓔珞。
具足大威神,白毫光煜爚。
三乘超塵凡,九品舒蓮萼。
癸歲六龍來,賜額奎文博。
初地今始游,拈吟紀其略。
瓣香祝年康,民安消眾惡。
兼愛念同胞,先憂期后樂。
治理即禪修,守成首儉約。
萬幾待其來,洞達原無著。
一飯亦前緣,茗椀山泉酌。
小憩啟征途,不住等行腳。
信馬陡坡陀,回首林煙漠。
嘉慶十有四年歲次 己巳季春月上瀚御筆
仔細看一下碑文最后的己巳(年),被刻成了已已,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這是東面的《再游云居寺》,全文如下:
西域花宮曾駐韉,重來又值慕春天。
云居有境真超俗,世相未除漫問禪。
兼愛止仁原一理,修儒習釋總隨緣。
瓣香瞻禮抒虔祝,歲稔民安教化宣。
再游云居寺 癸酉季春月 御筆
注意看“雲”字下面有個疤痕,是1942年被日軍彈片炸的,很巧的是彈痕剛好是像一朵云,而上面的雨字旁并沒有炸壞。
御碑亭的正后面是彌陀殿,供奉阿彌陀佛。南北兩側各有一個展室。
北側展室叫“舌血真經館”,講述的是明崇禎年間的法師祖慧用針刺舌尖的血,書寫《大方廣佛華嚴經》的故事。
祖慧法師所書的大方廣佛華嚴經共計60多萬字。
云居寺除了藏有大量的石經外,也有非常多的紙經。紙經多為明代所書,約有兩萬多冊(卷)。
這是其中一份明代紙經。
除了明代之前的石經和明代的紙經外,云居寺還收藏有清代《龍藏》的版經。
《龍藏》也稱《清藏》,全稱《乾隆版大藏經》,刻于雍正十一年(1733年)至乾隆三年(1738年),共計77000余塊。
每塊經版長約80厘米,寬約30厘米,厚3.7厘米,采用的都是上等梨木雕刻而成,現(xiàn)在依然可以印刷。這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幅“全佛圖”版。
《龍藏》是世界上僅有的兩部漢字大藏經版,另一部在韓國。當然,用此版印刷的經書就多了,共有290多部(其中解放后就印了幾十部),每座寺廟都以擁有一部《龍藏》為傲。
《龍藏》按千字文順序編目,始于天地洪荒的“天”字,止于兩疏見機的“機”字,共724字。每字一函。每函十冊,共7240冊。當初用于采購上等梨木所用白銀就達數(shù)萬兩。經版總共有79000多塊,最初都保存在云居寺,后大部分保存至十三陵,云居寺現(xiàn)還藏有兩千多塊。
這是一塊殘缺的經版,畢竟是歷經了兩百八十多年的歲月。
一塊明代東云居寺的石匾額。前面說過,過去的云居寺有幾個分院,現(xiàn)在只剩一處,今天的云居寺也就是過去的西云居寺。
明萬歷二十七年,即1599年,距今422年。
石匾尾部有欽差提督庫藏協(xié)理,京邊馬政太仆寺丞華亭徐琰書。古代馬是重要的交通工具,太仆寺和馬政都與皇家養(yǎng)馬有關。徐琰是太仆寺丞,查不到什么信息,但當年發(fā)現(xiàn)雷音洞舍利的紫柏大師就是由這位徐琰陪同來云居寺和石經山的。
有關北塔的介紹。
可能因為與新冠疫情有關吧,寺內也有一些地方不開放。
繼續(xù)上第五層,也就是最后一層。
第五層中間是大悲殿,圖左側是佛祖舍利殿,右側是藏經閣,正在維修中。
大悲殿,顧名思義是供奉大慈大悲,千手千眼的觀世音菩薩。
北側在維修中,被封閉。
佛祖舍利殿內,供奉著從雷音洞發(fā)現(xiàn)的兩粒佛祖舍利。
這就是發(fā)現(xiàn)佛祖舍利的雷音洞,距離云居寺不到兩公里,我們后面還會去。
明代時發(fā)現(xiàn)的是三顆舍利,后來成了兩顆,那一顆去哪里了,成為永遠的迷。關于兩次發(fā)現(xiàn)佛舍利的經過,下篇去石經山再說。
從舍利殿出來后,天空變得異常的晴朗。
站在五層的臺階上,向北能看到北塔。
北塔。
向南看到的南塔。
南塔
南塔也稱釋迦佛舍利塔,始建于遼代,藏于雷音洞的佛舍利,之前就是藏在此塔下。1942年,南塔被日軍炸毀,但通過塔底下藏有石經碑四千五百條的碑記發(fā)現(xiàn)了石經。
2014年,南塔被復建,并立此碑。
重建后的南塔,與北塔南北相對。
塔身的細節(jié)。
從南塔方向看到的北塔。
南塔下方的小塔,稱為“壓經塔”,建于遼天慶(遼代最后一位皇帝,天祚帝耶律延禧)八年(1118年),碑上的文字記錄了當時將洞藏石經改為穴藏的經過。壓經塔下方,正是新改建的石經地宮。
南塔的西側,是開山琬公塔,也就是云居寺開山靜琬大師的墓塔。
開山琬公塔立于遼大安九年(1093年),下面是靜琬大師的靈骨。靜琬法師逝世于639年,根據(jù)他的遺囑,不刻完石經靈骨不能下葬。所以直到遼代石經刻了一萬多塊后,才將他的靈骨安葬。
開山琬公塔旁邊,有座明萬歷二十年(1592年)的石碑,上書《琬公塔院記》,記錄了萬歷皇帝生母李太后資助贖回塔院和雷音洞發(fā)現(xiàn)佛舍利的經過。
往下看地宮和壓經塔。
這是1999年建成的云居寺石經地宮入口。老的石經地宮也是大致在這個位置。
這批石經是1957年根據(jù)在南塔遺址發(fā)現(xiàn)的《石經寺釋迦佛舍利塔記》中的提示,在南塔下的地宮內發(fā)現(xiàn)的。后全部被逐一拓印,并建二十多個房間予以保存,但還是有風化損毀不斷發(fā)生。
1999年,為了更好地保存石經,政府撥款修建了新的地宮,并于1999年9月9日9點9分9秒,舉行了石經回藏儀式。
我91年來的時候,這些石經都是散放在許多房間內的,所以當時的石經規(guī)模給我的記憶比我對寺廟本身要深刻得多。不過像現(xiàn)在這樣摞起來存放,顯得沒有那么壯觀了。
這是地宮中的一部分石經,分為六層21列放置,據(jù)說還是按照當初被發(fā)現(xiàn)時的順序和方式碼放的。地宮內部恒溫恒濕,也有說充了惰性氣體的,不知是不是真的。
地宮面積有400多平米,游客只能透過幾扇玻璃窗觀看。
每層石經之間,用厚厚的墊子隔開。
據(jù)說上世紀50年代末,印度總理尼赫魯在周總理的陪同下曾到云居寺參觀過石經,尼赫魯曾提出想用等重量的黃金置換這些石經,周總理的回答是“黃金有價,石經無價”。
除了這里存放的10082塊石經,石經山的九個藏經洞內還存放有4196塊石經,離開云居寺我們就去了那邊,下篇再寫。
準備離開云居寺。
這張照片上傳時,不知為什么總是變成油畫般的效果。
早上來時天還是陰的,從云居寺出來后,就晴了。
附一小段視頻:云居寺(下)
從停車場能看到山上的一座塔,這是座遼塔,叫做老虎塔,傳說一只白虎經常扮成一個白胡子老頭來寺廟聽講經,可能是被感化了,老虎寧可餓死,也不吃人。
離開云居寺,馬上前往1.5公里外的石經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