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拉納西
印度教圣地、著名歷史古城瓦拉納西,位于印度北方邦東南部,座落在恒河中游新
月形曲流段左岸,人口約80萬,市內小巷迂回,曲徑通幽,廟宇宮殿眾多,每年接待朝
拜者或到恒河洗圣水澡的人二三百萬。
瓦拉納西以前稱為“貝拿勒斯”,歷史上還有“加西”(意為神光照耀的地方)之
稱,因城市地處瓦拉納河和阿西河之間,1957年改為現名稱,是取兩條河的名稱合成的。
瓦拉納西享有“印度之光”的稱號,是印度恒河沿岸最大的歷史名城,相傳6000年前由
作為婆羅門教和印度教主神之一的濕婆神所建。早在公元前4至6世紀,這里已成為印度
的學術中心。公元前5世紀,佛祖釋迦牟尼曾經來到這里,在位于市西北10公里處鹿野
苑首次布道、傳教。公元7世紀,中國唐代高僧玄奘曾到這里朝圣,他在《大唐西域記》
里對這座城市的古老建筑、居民生活、市井繁榮、宗教狀況以及風土人情均作了詳細描
繪。公元12世紀,印度的古王朝曾在這里建都。今天,瓦拉納西在印度雖然屬于一座中
等城市,但它卻以印度教圣地而聲名遠揚。
在印度,大多數印度教信徒終生懷有4大樂趣:敬仰濕婆神(印度3大神之一)、到
恒河洗圣水澡并飲用恒河圣水、結交圣人朋友和居住在瓦拉納西圣城。恒河發源于喜馬
拉雅山南麓,全長2580公里,是南亞最長、流域面積最廣的河流,西南流入印度后,在
德夫普拉亞格附近與阿拉克南達河相匯合,稱之為恒河。印度人視恒河為圣河,將恒河
看作是女神的化身,虔誠地敬仰恒河,據說是起源于一個傳說故事。古時候,恒河水流
湍急,波濤洶涌,經常泛濫成災,毀滅良田,殘害生靈,有個國王為了洗刷先輩的罪孽,
請求天上的女神幫助馴服恒河,為人類造福。濕婆神來到喜馬拉雅山下,散開頭發,讓
洶涌的河水從自己頭上緩緩流過,澆溉兩岸的田野,兩岸的居民從此安居樂業。從此,
印度教便將恒河奉若神明,敬奉濕婆神和洗圣水澡成為印度教徒的兩大宗教活動。
每天清晨,成千上萬的印度教徒,或男或女,或老或少,既有本地人,也有外鄉人,
來到恒河邊,懷著虔誠的心情,走進恒河,痛痛快快洗個澡,以求用圣水沖刷掉自己身
上的污濁或罪孽,達到人生超脫凡塵、死后到天國永生的愿望。印度教徒便是這樣虔誠
地把用恒河水“沖洗身上的過失”看成是莫大安慰和榮幸。在瓦拉納西城的新月形河灣
兩岸,歷代王朝先后修筑了大小64個臺階碼頭,供人們作沐浴禮拜之用。
瓦拉納西市區迄今保留著2000多座建于不同朝代的廟宇,有的宏偉壯觀金碧輝煌,
有的小巧別致、精雕細刻,建筑風格各異,形狀多姿多彩,表現出濃厚的宗教色彩。在
這眾多的廟宇殿閣中,大多數是與印度教有關的建筑,其中著名的有建于莫臥兒王朝的
阿烏倫格澤布清真寺、有供奉濕婆神的維什瓦納特金廟以及棲息著大量猴子的杜爾加古
廟等。
在許多廟宇的墻角上帶有做工精巧的石雕佛龕以及鎏金的房頂,給人留下古老東方
文明色彩的印象。瓦拉納西市每年的宗教節日有400多個,有時一天要過兩次節,這些
宗教節日活動幾乎都是在這些寺廟里進行的。
公元1882年,在恒河上修建了第一座橋梁后,促進了瓦拉納西城工商業的發展,各
種各樣的店鋪如雨后春筍般地出現在市區狹窄擁擠的街道兩旁,貨物豐富充足,尤其以
絲綢、刺繡、地毯、銅器和金屬加工聞名于世,并發展了棉紡織、碾米、榨油、皮革和
機械、電機、化學、水泥、內燃機車等現代工業部門。瓦拉納西是印度北方鐵路、公路
與河道的交通樞紐,建有航空港,水、陸、空交通十分便利。瓦拉納西也是一座著名的
文化城市,興辦教育的歷史久遠,自古以來就是印度的文化中心,擁有印度大學、梵文
大學、加西大學等著名的高等學府。印度大學設有100多個院系,擁有約2萬名學生,是
印度最高的學府。由此可見,瓦拉納西這座古老的宗教圣城,既是印度古老文化的縮影,
又是印度現代文化的中心,對世界各地的游客具有極大的吸引力。
------------------
一鳴掃描,雪兒校對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