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都聽說過這樣一句話: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在冬天,我們經常會感覺早上睡不醒、喜歡賴床,其實,很可能是因為濕氣找上你了。
每個人的身體里都可能累積了一些濕氣,加之冬季進補多食肥甘厚膩,運動少、自身排濕能力弱,會讓濕氣更加頑固。中醫學認為“濕氣通于脾”,內濕與脾臟健康分不了關系,如果不加重視,則會引發多種疾病。
那么,我們怎么辨別自己體內有濕、脾臟虛弱呢?又該如何有效調理?
點擊加載圖片
中醫講:“舌為心之苗,脾之外候。”心開竅于口,脾開竅于舌,所以通過觀察舌頭的情況,可以幫助了解我們脾臟的健康與否。
1舌頭腫大有齒痕
一般舌體胖大為氣虛的表現,這是因為體內積聚濕氣,久而久之會引起內臟器官和皮膚腫脹,舌頭也會相應地變大;當舌頭過于腫大,壓迫到牙齒上就成了齒痕,齒痕越重說明體內濕氣也越重。
2舌苔厚膩有顏色
健康人群的舌頭應該是“淡紅舌、薄白苔”,即舌體呈淡紅色,舌面上有一層薄薄的白苔。但如果濕氣長期在體內滯留,就會凝結成痰,形成痰濕。痰濕的人舌面黏膩不清爽,舌苔白厚或黃厚,三高人群往往有這樣的舌象。
如果舌苔厚膩發黃,說明體內有濕熱,這種舌象在愛喝酒的人身上很多見。舌苔越黃,體內濕熱越嚴重。
點擊加載圖片
3出現淡白舌
舌頭顏色淺淡,顏色比例紅少白多,甚至是純白無紅色的舌質稱為舌白淡。從中醫的角度來說,出現這種情況,通常是氣血兩虛和脾虛寒濕引起的,當身體內濕寒之氣聚集過多,就會導致舌體偏白。
一般情況下出現淡白舌的人也會出現手腳冰冷以及四肢冰冷的情況,這是典型的陽氣不足所導致的虛寒體質。
點擊加載圖片
濕氣重,給人帶來最明顯、最直接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幾點:
1影響皮膚、容貌
一旦被濕氣纏身,就容易出現皮膚頭發油膩愛出油、毛孔粗大、面色發黃無光澤、黑眼圈、痘痘、色斑等。上廁所大便不成形,容易粘馬桶。
2讓人變胖
濕氣會讓人變胖。有些人嘗試過多種減肥方法卻總不見效,尤其是小肚子總也減不下去,可能是因為沒有對癥,不僅沒有瘦下去,整個人還顯得浮腫,每天感覺很累身上好像披了件濕外套,這時候不妨考慮祛祛濕。
3誘發多種疾病
濕氣會誘發多種疾病,而這些疾病大多數難以被徹底根治。中醫認為“濕氣是萬惡之邪”,一方面,濕邪在體內久了,會影響人體的氣血流通,氣機流通不暢,會誘發脾胃、肝膽肺等臟腑的疾病;另一方面,濕邪聚集會生痰,還可能引發結節和腫瘤。
點擊加載圖片
點擊加載圖片
1食療改善脾虛濕盛
紅豆補血、祛濕、利水、消腫,薏米健脾胃、清肺熱、利水滲濕,搭配在一起堪稱“祛濕神器”。
紅豆薏米湯
食材:薏米,赤小豆,冰糖。
做法:薏米、赤小豆洗凈后提前浸泡一晚,然后和泡米水一同倒入鍋中,大火煮開后轉小火慢燉2小時,最后加入適量冰糖,待冰糖溶化關火,再燜10分鐘左右即可食用。
點擊加載圖片
但需要注意的是,濕氣可分為寒濕和濕熱,根據不同的體質,紅豆薏米湯要進行調整,否則反而會傷害身體。
寒濕
除了四肢乏力、頭腦昏沉、困倦、沒有食欲、大便擦不凈等濕邪共有癥狀之外,還伴有胃涼、胸悶、口淡不渴、易腹痛泄瀉等表現。
寒濕體質的人適合用炒薏米來制作紅豆薏米湯。即把薏米放入鍋中,小火炒至微黃,晾涼后再用來和赤小豆同煮。
點擊加載圖片
濕熱
除了濕邪共有癥狀之外,還伴有口干、口苦、小便發黃等表現。
生薏米性質偏寒涼,利濕同時能清熱,常用于去除濕熱。濕熱人群直接和赤小豆一起煮即可。
點擊加載圖片
2常按兩穴,健脾祛濕
水分穴
水分穴位于肚臍上方一拇指寬處,它具有通調水道的作用。除大拇指外剩下四指并攏放于水分穴,用震顫的手法點按,堅持30~60秒。
點擊加載圖片
陰陵泉穴
小腿迎面骨從下往上推,一直到迎面骨的拐彎處,就是陰陵泉所在。這個穴位主要負責健脾化濕。建議從三陰交一直點按到陰陵泉穴,每天10~20次。
點擊加載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