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建康的開始—永嘉南渡
當時,瑯琊王司馬睿為鎮東大將軍,都督揚江湘交廣五州諸軍事,駐建鄴(今江蘇南京)。江南比較穩定,當權的官僚們極力設法把自己的子弟、親屬安插到江南任 地方官吏,以為將來自保之地。如宰相王衍就任命其弟王澄為荊州刺史,族弟王敦為揚州刺史。在永嘉南渡時,北方的許多士族大地主攜眷南逃。同鄉人也隨著大戶 南渡。隨從一戶大地主南渡的往往有千余家,人口數萬之多。為了安排這些南渡人口,東晉建立一些"僑州"、"僑郡"、"僑縣",即在大江南岸的郡縣里劃出一 塊地區,讓南渡人口集中居住.仍以北方原來的郡縣命名。例如從建康到京口(今鎮江市)一帶,以山東和徐淮地區來的人最多,就在京口設立了"南徐州"來統一 管理。而設在建康地區的各僑郡和僑縣,大部分均歸南徐州管轄。東晉時期先后在建康設立僑郡和僑縣有20多個。最早建立的僑縣叫"懷德縣",后改名為"費 縣"。這個縣是專門安置跟隨晉元帝司馬睿─道從山東瑯邪來的南渡人口。由于他們與東晉皇室的關系密切,所以安排在宮城附近居住。
東晉建 都江南,大量士族從華北南下江南一帶,在江南落地生根。華北士族南渡,號稱僑姓,居首者:瑯琊王氏、陳郡謝氏、汝南袁氏、蘭陵蕭氏,合稱"王、謝、袁、 蕭"。尤以王、謝最早追隨晉朝進入江南,因而得以及時掌握東晉權力中樞。劉禹錫一句"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說得就是王謝兩大士族。此外也有 其他士族南渡,如祖逖、蘇峻由原本青州刺史部遷居至江南。代表人物:王導,謝安等。
這樣"永嘉南渡"一來,建康都城的內外全擠滿了從北 方來的人群,他們的數量甚至超過了土著人口,因而大大改變了建康的傳統風俗和習慣。晉朝首都遷至江東建康(今南京),自此史稱東晉,這是中國首都遷至江南 的開始。從此,建康城不再是單純的江南城市,逐漸形成為融會南北風格于一體的全國性大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