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經脈循行:
起于足大趾上毫毛部(大敦),經內踝前向上至內踝上八寸外處交出于足太陰經之后,上行沿股內側,進入陰毛中,繞陰器,上達小腹,挾胃旁,屬肝絡膽(章門、期門),過膈,分布于脅肋,沿喉嚨后面,向上入鼻咽部,連接于“目系”(眼球連系于腦的部位),上出于前額,與督脈會合于巔頂。
本經從足走胸,起于大敦,止于期門。分布于足背、腿內側、胸腹第一側線。左右各14個穴位。
二、臟腑經絡病候:
經脈病候:
①外經病候:頭痛,眩暈,視物模糊,耳鳴,發熱,手足痙攣。
②內臟病候:脅肋脹滿、疼痛、有痞塊,胸腕部滿悶,腹痛,嘔吐,黃疸,梅核氣,飧泄,小腹痛,疝氣,遺尿,癃閉,小便色黃。
三、穴位分述:
<1>大敦 Dàdūn
[穴名]敦有厚聚的意思。肝為木臟,主春生木,因名。
[定位]在足大指末節外側,距趾甲角0.1寸。
[功能]理氣調血、開竅泄熱、醒神解痙。
[主治]疝氣,縮陰,陰中痛,月經不調,血崩,尿血,癃閉,遺尿,淋疾,癲狂,癇證,少腹痛。
[明理]為本經的木井穴。
<2>太沖 Tàichōng
[穴名]太指大,又有盛的含義,沖為通道。
[定位]在足背側,當第1跖骨間隙的后方凹陷處。
[功能]平肝理氣、鎮驚安神、泄熱理血。
[主治]頭痛,眩暈,疝氣,月經不調,癃閉,遺尿,小兒驚風,癲狂,癇證,脅痛,腹脹,黃疸,嘔逆,咽痛嗌干,目赤腫痛,膝股內側痛,足跗腫,下肢痿痹。
[明理]為本經原穴。
<3>曲泉 Qūquán
[穴名]曲同屈,陰合屬水,水從泉出,因名。
[定位]在膝內側,屈膝,當膝關節內側端,股骨內側髁的后緣,半腱肌、半膜肌止端的前緣凹陷處。
[功能]調補肝腎、清熱利濕。
[主治]月經不調,痛經,白帶,陰挺,陰癢,產后腹痛,遺精,陽痿,疝氣,小便不利,頭痛,目眩,癲狂,膝臏腫痛,下肢痿痹。
[明理]為本經合穴。
<4>章門 Zhāngmén
[穴名]章同障,又有竟、盡之意。刺之能開四障之門,因名。
[定位]在側腹部,當第11肋游離端的下方。
[功能]疏肝健脾、調氣活血。
[主治] 腹痛,腹脹,腸鳴,泄瀉,嘔吐,神疲肢倦,胸脅痛,黃疸,痞塊,小兒疳積,腰脊痛。
[明理]為本經經穴,肝經膽經的交會穴,脾之募穴,又為八會穴之臟會。
<5>期門 Qīmén
[穴名]期指一周,又有限的含義。人體經脈行走各有期限,因將十二經的終止穴命為期門。
[定位]在胸部,當乳頭直下,第6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
[功能]疏肝理脾、調氣活血。
[主治]胸脅脹滿疼痛,嘔吐,呃逆,吞酸,腹脹,泄瀉,饑不欲食,胸中熱,咳喘,奔豚,瘧疾,傷寒熱入血室。
[明理]此穴是肝之募穴,又是足太陰、陰維之會。
一笑 編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