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奧地利醫生兼心理學家、哲學家、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提出潛意識;主張人格結構的三層次;主張性欲論。
早年從事神經學的研究,隨后在J.M.夏爾科、A.A.利博爾特和J.布羅伊爾的影響下,應用催眠治療精神疾病。1893年與布羅伊爾合作發表《癔病的研究》,提出一個假設,認為病人把曾經有的情緒經驗排除到意識之外,由此阻礙了許多心理能力;通過催眠回憶后,情緒發泄了,病就痊愈了。由此逐漸發展了精神分析技術。1895年,弗洛伊德將自己與布洛伊爾共同研究歇斯底里病癥的成果寫成《歇斯底里研究》一書。這本書的出版,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的創立奠定了理論基礎。1897 年,弗洛伊德開始了他的自我分析,進行自我分析的主要方法是對自己的夢進行解析。他認為心理障礙是由于性緊張累積而引起的,這種分析結果導致 1900 年《夢的解析》一書的出版,該書現在被許多人推崇為弗洛伊德最偉大的著作。自從《夢的解析》問世一個世紀以來,人類在認識大腦的生理機能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已經可以治愈諸如抑郁癥之類的疾病。這些進步的意義或許更在于:它們超越了舊的神經系統學的重點研究范疇,從研究看得見、摸得著的器官,反而思考新的問題:我們是否對自己的意識知之甚少。
隨著《夢的解析》一書的出版,精神分析運動逐漸發展起來。這時在弗洛伊德周圍聚集著一批年輕的學者,成立了星期三心理研究小組,或稱維也納精神分析小組,1902 年發展成立心理分析學會,當時參加的人后來都變成了杰出的分析學家,包括 A.阿德勒、O.蘭克、費登、和 C.榮格。
弗洛伊德將榮格視為自己的繼承者,然而,此時精神分析小組內部出現了裂痕,主要原因是阿德勒、蘭克和榮格等人均因與弗洛伊德理念不合而逐漸發展了他們自己的理論和風格,而這一事實又不為弗洛伊德所理解。于是,原先的精神分析小組因沖突和急診而瓦解。蘭克被開除出弗洛伊德圈子,阿德勒于1911年離開這一小組建立了個體心理學,榮格于1914年與弗洛伊德分道揚鑣建立了分析心理學。
1904年出版的《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病理學》可能是他流傳最廣的一本著作。這本書探討了種種有缺陷的心理作用,比如遺忘、失言、筆誤、錯放東西等等。弗洛伊德在書中作出的結論,如今已被人們廣泛接受,他的其他所有理論都沒有達到這一步。這本書對于決定論來說是一個重大的貢獻,因為書中所揭示的許多看似偶然、毫無意義的行為,以及許多簡單地歸結為“自由意志”的舉動,實際上是人們沒有意識到的隱秘而矛盾的愿望所驅使的。
【理論貢獻】
基本觀點
精神分析學認為:人之為人,首先其是一個生物體,既然人首先是生物體,那么,人的一切活動的根本動力必然是生物性的本能沖動,而本能沖動中最核心的沖動為生殖本能(即性本能或性欲本能)的沖動,而在社會法律、道德、文明、輿論的壓制下,人被迫將性本能壓抑進潛意識中,使之無法進入到人的意識層面上,而以社會允許的形式下發泄出來,如進行文學、藝術的創作,后期弗洛伊德又提出了與“生殖本能”對應的“死亡本能”學說,認為人除了維護自身生命生長發展的能量(即求生本能,其中核心本能為性欲本能)之外,還有著將自身生物肌體帶入到無機狀態,即死亡狀態下的能量,即死亡本能,死亡本能在戰爭、仇視、殺害、自殘中得以非常明顯地表現。
精神層次
該理論是闡述人的精神活動,包括欲望、沖動、思維、幻想、判斷、決定、情感等等,會在不同的意識層次里發生和進行。不同的意識層次包括意識,前意識和潛意識三個層次,好像深淺不同的地殼層次而存在,故稱之為精神層次。
人格結構
人格結構的最基本的層次是本我(id),相當于他早期提出的潛意識。中間一層是自我(ego),它是從本我中分化出來是受現實陶冶而漸識時務的一部分。最上面一層是超我(super-ego),即能進行自我批判和道德控制的理想化了的自我,它是兒童在生長發育過程中社會尤其是父母給他的賞罰活動中形成的,換言之,是父母作為愛的角色和紀律的角色的賞罰權威的內化。它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平常人們所說的良心,代表著社會道德對個人的懲罰和規范作用,另一方面是理想自我,確定道德行為的標準。超我的主要職責是指導自我以道德良心自居,去限制、壓抑本我的本能沖動,而按至善原則活動。
人格發展
弗洛伊德以身體不同部位獲得性沖動的滿足為標準,將人格發展劃分為5個階段,其人格發展理論又稱性心理期發展論。
心理治療
自由聯想(free association)、釋夢(dream interpretation)、移情(transference)。
【重要著作】
《歇斯底里癥研究》,與約瑟夫·布魯爾(Josef Breuer)合著。(Studies on Hysteria / Studien über Hysterie,1895)
《夢的解析》(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 Die Traumdeutung,1899)
《日常生活之精神病學》(The Psychopathology of Everyday Life / Zur Psychopathologie des Alltagslebens,1901)
《性學三論》(Three Essays on the Theory of Sexuality / Drei Abhandlungen zur Sexualtheorie,1905)
《圖騰與禁忌》(Totem and Taboo / Totem und Tabu,1913)
《論自戀》(On Narcissism / Zur Einführung der Narzi?mus,1914)
《超越快樂原則》(Beyond the Pleasure Principle / Jenseits des Lustprinzips,1920)
《自我與本我》(The Ego and the Id / Das Ich und das Es,1923)
《幻象之未來》(The Future of an Illusion / Die Zukunft einer Illusion,1927)
《文明及其不滿》(Civi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 / Das Unbehagen in der Kultur,1929)
《摩西與一神論》(Moses and Monotheism / Der Mann Moses und die Monotheistische Religion,1939)
《精神分析概要》(An Outline of Psycho-Analysis / Abri? der Psychoanalyse,1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