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微課程教學法的實踐意義
微課程教學法引起資源觀、教學觀、教師發展觀的新變革,推動課程改革深入發展。
(一)新資源觀:變教師上課資源為學生學習資源[8]
微課程教學法認為,以往的資源建設積累了豐富的教育資源,但仍無法滿足教學工作需求。原因并不在于資源匱乏,而是資源選擇的個性化。因此,依靠開發大量教育資源來滿足教師個性化的資源需求簡直是天方夜譚。
翻轉課堂、MOOC和微課程的興起,昭示我們告別傳統資源觀,代之以大力開發學生自主學習用微課程資源的新資源觀。微課程教學法倡導為幫助學生完成“任務單”給出的任務制作“微課”, “微課”的針對性很強。因此,教師本人為自己的學生制作的“微課”在自主學習中大行其道。事實上,只有教師參與資源開發,才能最終破解資源建設難題。
(二)新教學觀:信息化教學前移[9]
微課程教學法認為,微課程倡導的自主學習方式表現為信息化教學前移。在這種“人機一對一”的學習方式中,只要學習材料具有足夠的重要性或趣味性,就能達到與補課中“一對一效應”同樣的高效率。
信息化教學前移的靈感,來源于薩爾曼?汗創造的“用視頻再造教育”的學習方式。這種學習方式讓學生有一個自定進度的學習,遇到有困惑的地方,可以重復觀看教學視頻,使不同的學生用不同的時間通過“瑞士奶酪式的保證通過原有基礎繼續建構的間隙”[10],直達學習目標;如果學習仍然有困惑,則有教師在課堂上進行一對一的個性化指導,幫助需要幫助的學生,從而提高學習質量。
(三)新教師發展觀:教師職能轉型呼之欲出
微課程教學法認為,微課程實施過程中,要求教師發展教學新素養,養成“新微格”[11]常態化反思習慣,實現從“演員”到“導演”的教師職能轉型升級。
1.發展教學新素養
信息化教學前移的載體是微課程學習方式,需要教師精心制作“微課”。因此,除了傳統的教學功底之外,要求教師在信息化教學、可視化教學、視聽認知心理學、視音頻技術、藝術修養和批判性思維等方面有一定修養。
2.養成“新微格”常態化反思習慣
微課程教學法要求教師精通“微課”制作。一般來說,教師制作、審查、修改“微課”的過程,與通過微格教室錄課、切片、反思與研討的過程極為相似,我們稱之為“新微格”。“新微格”變“貴族”微格教室為可移動的“平民”微格教室,支持教學反思常態化。
3.從“演員”到“導演”的教師職能轉型呼之欲出
微課程教學法認為,在“導學一體”的教學模式中,教師需要精心設計指導學生學習的“任務單”,制作幫助學生完成任務的“微課”,策劃好課堂創新學習形式,準備好在課堂上指導學有困惑的學生和拓展學習深度。于是,教師職能的重心從講課轉變為設計、組織、幫助與指導。因此,信息化教學前移成為幫助教師從“演員”向“導演”轉型提升的絕佳良方[12]。
五、微課程教學法與學生、家長的態度
微課程教學法三大模塊、導學一體的教學方法能不能得到學生和家長的積極回應,是這種新教學法能否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
調研發現,學生普遍歡迎微課程教學法。筆者在昆山培本實小調研時曾征求學生對下學期采用現在的方法(微課程教學法)還是恢復原有方法的意見,不同智力情況的孩子們都不愿回到從前。問其原因,答案普遍是:借助“任務單”,可以自主學習,自己學到知識。原來,自主學習能夠使學生獲得學習成就感!這就是他們不愿意回歸從前的樸素緣由。
培本實小邱彩萍副校長談到了家長的變化。家長作為成人,不會像孩子那樣很快肯定或否定一種實驗。但是他們開始關注孩子學習用的“任務單”和“微課”,關注孩子是否完成了任務,甚至關心孩子完成得怎么樣。這些情況表明,家長行為與學校行為形成了合力,這對于孩子們的成長極為有利,這也是許多教師長久以來所期盼的。
微課程教學法剛剛起步,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獲得動力,深化認識。只要一如既往地容中西百家諸法,腳踏實地實驗研究,三大模塊、導學一體的微課程教學法就能在創新中不斷完善與發展。
參考文獻:
[1][3]金陵.中美“翻轉課堂”比較及其思考[A].徐福蔭,黃慕雄主編.教育技術協同創新與多元發展[C].北京: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2013.58-63.
[2][8][9][10][11][12]金陵.大數據與信息化教育變革[J].中國電化教育,2013,(10):8-13.
[4]金陵.用“學習任務單”啟動翻轉課堂教學[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3,(3):20.
[5]金陵.課堂是這樣“翻轉”起來的[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3,(7-8):29.
[6][7]金陵.從微課程的屬性入手認識微課程[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3,(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