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東晉
編輯詞條
東晉(317年-420年),是由西晉皇室后裔司馬睿在南方建立起來的朝廷,西晉滅亡后,統治范圍因為中原陸沉,少數民族內遷,建都洛陽的晉朝(西晉)亡國,公元317年,鎮守建康的晉宗室司馬睿在江南重建晉室,史稱東晉,此外,史書中又仿東漢稱中漢,稱東晉為中晉,寓以晉室中興之意;又東晉統治地區大部分在江東,古稱江左,因此以江左代指東晉。
目錄
簡介
歷史
政治
經濟
展開
簡介
歷史
2.1 司馬睿崛起
2.2 建立東晉
2.3 北伐中原
2.4 淝水之戰
2.5 安于江東
2.6  治國安邦
2.7 孫恩之亂
2.8 桓玄稱帝
2.9 劉裕滅桓
2.10 劉裕北伐
2.11 走向滅亡
政治
3.1 統治階層
3.2 僑置州郡
經濟
1 簡介編輯本段
東晉東晉(317-420),西晉滅亡后,漢族在江東建立東晉政權。公元317年,鎮守建康的晉宗室司馬睿在江南重建晉室,史稱東晉,此外,史書中又仿東漢稱中漢,稱東晉為中晉,寓以晉室中興之意;又東晉統治地區大部分在江東,古稱江左,因此以江左代指東晉[1]。
司馬睿在建康建立政權形式的時間實際是在公元311年,當時西晉處于崩潰邊緣,但沒有明確滅亡。東晉建立的時間一般被視為司馬睿稱帝的時間。東晉政權維持了長期的偏安統治,疆域大體上局限于淮河長江流域以南。相應地,北方基本處于分裂狀態,先后出現了16個“能建邦命氏成為戰國者”的國,故將該時期泛稱為十六國,而與東晉合稱即所謂東晉十六國。
東晉雖然是司馬氏政權的延續,但本身司馬氏在政治上威望不高,整個朝廷都由世族大家把持,最先的一個乃出身瑯琊王氏的王導,其后又有陳郡謝氏的謝安、謝玄、王敦等等。而世家大族中,代表者,有南下的王、謝、袁、蕭等僑姓,和本身居于江南的朱、張、顧、陸的吳姓。最初東晉有賴權臣王導主持大局,一方面拉攏江南士族,一方面又安排予從中原南下的士族,并以司馬家族作為共同擁戴的對象。
但世家大族本身并不真正忠于司馬氏,尤其是他們本身都擁有大量田地,以至擁有自家部隊(即所謂“部曲”),有足夠實力抗衡司馬氏政權。最初有王導主持大局,東晉政權得以穩定,故時人稱“王與馬,共天下”。但晉元帝以降則內亂頻生,如有早期王敦之亂、蘇峻之亂,后期又有孫恩、盧循之亂等。
東晉也曾多次試圖北伐,但由于內部不團結,除了最后篡晉的劉裕取得一定成果外,其余都無建樹。祖逖本有希望恢復舊土,但他被司馬睿挾制,郁郁而終。桓溫的北伐則被慕容垂擊敗。
383年,前秦苻堅率兵南侵,東晉宰相謝安力主抗擊,派謝石謝玄率軍,在淝水之戰大獲全勝,苻堅只身逃回北方,南北分立之勢從此而成。后有桓玄叛亂,廢安帝,自立為天子,后為大將劉裕所平,擁恭帝,然大權落裕。
公元420年,劉裕篡奪帝位,取代東晉。公元439年,拓跋燾統一北方。至此,形成了南北對峙的局面,而東晉十六國則成為了舊時代的代名詞。
2 歷史編輯本段
2.1 司馬睿崛起
276年,司馬睿生于洛陽,太熙元年(290)司馬覲死,年僅十五歲的司馬睿依例襲瑯邪王爵。同年四月,晉武帝司馬炎去世。繼立的司馬衷魯愚遲鈍,無力駕馭政局,統治階級內部為爭奪最高權力展開了極端殘酷的攻殺。在動蕩險惡的政治環境中,處于帝室疏族地位的司馬睿無兵無權,為避殺身之禍,他采取恭儉退讓的方針,盡量避免卷入斗爭的旋渦。在洛陽,司馬睿交結密切的朋友只有王導。
永興元年(304)七月,“八王之亂”進入高潮。東海王司馬越挾持晉惠帝司馬衷親征鄴城。當時,坐鎮鄴城的將軍是皇太弟成都王司馬穎。前不久,司馬穎擊殺了執政的長沙王司馬乂,強迫惠帝封他為皇位繼承人。在取得了都督中外諸軍事、丞相等職務之后,司馬穎將皇帝的乘輿服御盡數劫入老巢,并以鄴城遙制洛陽。司馬穎的橫暴和專權,引起了另外一些實力派人物的不滿。
尚書令司馬越乘機以惠帝的名義發布檄書,征召四方軍隊討伐司馬穎。時任左將軍的司馬睿奉命參加了討鄴戰爭,年二十九歲。[2]兩軍在蕩陰展開激戰。結果司馬越兵敗,遁回封國東海。惠帝及隨軍大臣被司馬穎劫掠入鄴,司馬睿也在其中。不久司馬睿的叔父東安王司馬繇因得罪司馬穎而遭殺害。司馬睿害怕禍事殃及自己,潛逃出鄴。在奔往洛陽的途中,他行至黃河岸邊曾被津吏捕獲,險遭不幸。
司馬睿到達洛陽,馬上將家眷接出赴往瑯邪(今山東膠南縣)去了。精心籌劃,移鎮建鄴永興二年(305)七月,司馬越經過一年的休養生息,實力開始復元。由于惠帝已被河間王司馬颙劫持至關中,司馬越無法操縱朝政,遂以西迎天子為借口,聯絡山東各方鎮討伐長安。臨行前,他以司馬睿為平東將軍、監徐州諸軍事之職鎮守下邳(今江蘇睢寧西北),為他看守后方。司馬睿引王導作司馬,凡“軍謀密策”皆聽由王導規劃。
東晉會稽貴族盛會永嘉元年(307)七月,司馬越改任司馬睿為安東將軍、假節、都督揚州江南諸軍事等職,負責鎮守建鄴(今江蘇南京市)。司馬睿到達建鄴半年之久,沒有任何當地大族主動地向他靠攏,表示親近。在司馬睿建立江東雛形割據政權的過程中,王導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永嘉三年(309),已在山西建立漢政權的匈奴人劉淵前后兩次派兵攻打洛陽。總攬朝政的司馬越征調建武將軍錢和揚州刺史王敦率軍援救京師。錢出身于吳興大族。當陳敏企圖割據江東時,他曾起兵討伐,陳敏敗后,以功封建武將軍。錢到達廣陵(今江蘇清江西),聞漢兵強盛不肯前行。司馬睿奉司馬越之命,派人催行,并威脅錢說要以軍法實行懲辦。
永嘉六年(312)二月,石勒在葛陂修堰筑壘,課農造舟,確實有由此渡淮入江,奪取建鄴的打算。司馬睿采取了相應的防范措施,將主力部隊全部集中在壽春,任命熟悉水勢的南士紀瞻為揚威將軍,都督京口以南至蕪湖諸軍事。由于連降三個月的大雨,石勒的軍隊饑疾并臻。石勒聽從謀士張賓的建議,取消南下計劃,撤軍北上。紀瞻乘勢追擊一百余里,江東形勢才化險為夷。
永嘉六年十二月(313年1月),司馬睿寫信給流竄到沌口(今湖北漢陽東南)的荊州刺史王澄,要他到建鄴擔任軍諮祭酒。他答應奔赴建鄴,但途經豫章時,王澄因得罪王敦,被殺。
永嘉七年(313)二月,劉聰將俘獲的晉懷帝司馬熾殺死。當年四月,兇信傳到長安。已經占據長安的秦王司馬鄴開始稱帝,這就是晉愍帝。晉愍帝即位后改永嘉為建興,并任命司馬睿為左丞相、大都督,負責都督陜東諸軍事;以秦州刺史南陽王司馬保為右丞相、大都督、負責都督陜西諸軍事。這是愍帝借用歷史上周公召公“分陜而治,挾輔天子”的典故,對司馬睿等人實行的重封。[2]
2.2 建立東晉
公元316年,西晉的末代皇帝司馬鄴被俘,宣告了西晉的滅亡,但一些晉朝的舊臣并不甘心亡國的命運,仍在全國各地積極活動,準備恢復晉朝的統治。317年,瑯琊王司馬睿在南渡過江的中原氏族與江東氏族的擁護下,在建康稱帝,國號仍為晉,司馬睿是為晉元帝,因其繼西晉之后偏安于江南,故史家稱之為東晉。
公元346年,東晉安西將軍桓溫伐蜀,次年3月克成都,控制漢水上游和四川盆地的成漢政權滅亡。至此,東晉統一了南方,與后趙隔秦嶺淮河對峙。
東晉本身并沒有強大的實力,主要是憑著長江天險,偏安江南;及依靠丞相王導號召南遷避難的中原士族,并聯合南方大族,取得他們的支持。不過,南北大族之間時常發生沖突,內亂頻生,導致東晉政權并不穩定。
2.3 北伐中原
東晉當東晉在江南建國的同時,中國的北方則陷入分裂混戰,黃河流域成為匈奴、羯、鮮卑、氐、羌等五個主要少數民族和漢族爭殺的戰場,并分別建立了自己的國家,相互爭霸,不斷有國家成立和滅亡。從公元304年匈奴貴族劉淵建立漢國,316年滅掉西晉,到439年鮮卑拓跋部統一北方,這130多年里北方各民族相互爭戰,先后建立了前趙(匈奴)、后趙(羯)、前燕(鮮卑)、前涼(漢)、前秦(氐)、后秦(羌)、后燕(鮮卑)、西秦(鮮卑)、后涼(氐)、南涼(鮮卑)、西涼(漢)、北涼(盧水胡)、南燕(鮮卑)、北燕(漢)、夏(匈奴)等十五個政權,連同西南巴氐族建立的成漢,共十六國,和東晉漢族政權長期對峙,史稱五胡十六國。
會稽東山謝安攜伎圖除十六國之外,還有漢人冉閔建立的魏、丁靈翟氏建立的魏、武都氐帥楊氏建立的仇池國、鮮卑慕容氏建立的西燕、鮮卑拓跋氏建立的代五個政權,總計先后建立了21個政權。上述政權中,后趙、前燕、前秦都曾占據過北方的大部分疆域。
東晉雖然偏安于江南,但在歷代帝王在位的時候都希望收復北方的國土。其中以王、謝、桓、庾四大家族為主的門閥對北伐采取了不同的態度,在東晉時曾進行過多次北伐,在其中也不乏名將的指揮。
西晉滅亡后,匈奴、鮮卑、羯、氐、羌五個民族的統治者,在中國北方的黃河流域一帶先后建立許多割據政權,連同漢族所建立的政權,較重要的有十六個國家,歷史上稱為“五胡十六國”。
從北方南遷的人民時常懷念家鄉,因此一些有志之士多次進行北伐,希望能夠收復北方的國土。祖逖是東晉率先北伐的將領,他曾經率軍收復黃河以南地區,但由于東晉內部出現糾紛,朝廷又擔心他北伐成功后威望太高,結果沒有給予支持,以致功敗垂成,憂憤而死,曾收復的土地又被胡人重新占領。
繼祖逖之后,又有桓溫三次北伐,曾一度收復洛陽,他屢次請求朝廷把都城遷回洛陽,但遭到大族的反對,東晉君臣又怕他權勢太大,難以控制,因而無法實現。
2.4 淝水之戰
淝水之戰氐族所建立的前秦,在苻堅時任用漢人王猛為相,強大起來,統一了北方大部分地區。383年,苻堅率軍南下,聲勢浩大,企圖一舉消滅東晉,于是發生了歷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
公元383年,前秦南下,東晉面臨空前威脅,在宰相謝安的運籌下,謝石、謝玄率北府兵大敗前秦軍隊,取得了淝水之戰的決定性勝利。之后立即使其弟進軍北方,收復了徐、兗、青、司、豫、梁六州,取得了東晉北伐歷史上的第一次重大勝利。
淝水之戰到北伐時期的南北形勢圖,圖中黑線為淝水之戰之前雙方實際控制區域分界線,紅線為北伐勝利到謝安去世時期的雙方實際控制區域分界線。
東晉時,謝石、謝玄敗苻堅于淝水。淝水之戰發生在淝水之上,八公山之下,安徽壽縣古城。作肥水,源出肥西、壽縣之間的將軍嶺。前秦和東晉的淝水之戰,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例。留有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投鞭斷流等成語。淝水之戰后,前秦瓦解,北方大亂,再次陷入長期分裂的狀態,胡人無暇南侵。東晉以弱勝強,局勢暫時穩定下來。
2.5 安于江東
自晉懷帝從祖弟瑯琊王司馬睿遷鎮建鄴后起,王氏—司馬睿政治集團開始對中原播亂的京都洛陽及長安流亡政權作壁上觀,表現出極度消極的小富即安的心理。曾參與、目睹八王之亂權利分配的王馬集團,多少延續著各王角逐權利的爭斗,實際上深受原東海王勢力影響的司馬睿也不可能會祛除司馬氏唯權是圖、不顧手足的陰暗心理,以此主觀上了決定瑯琊王勤王中原、關中的虛偽性。司馬氏、王氏尚未立威信原東吳士族,客觀上決定該集團也不可能盡心盡力地發兵中原與匈奴漢軍交戰,何況有冒險之虞,所以表現為偷安于江東。
東晉十六國形勢司馬氏、王氏建立的封建王朝東晉代表的是皇族和僑流士族、吳姓士族利益,鑒于八王之亂的權斗影響,東晉不但無心發兵勤王中原挽救晉室江山,更難采取挽救中原人民于生死攸關的強有力北討。東晉中后期,桓氏、劉氏圍繞皇權的重新分配進行了有償的北伐,是不徹底的,注定了桓溫、劉裕系列北伐終究以失敗告終。東晉以及后來的宋齊梁陳這些南朝國家,雖然都進行過北伐,但是其最終都沒能統一全國,這是因為當時南朝的軍隊力量較北方弱,雖有勝利,但這一基本情況沒有變化,第二,南朝上層社會主要是士族,生活腐敗,有兵但卻無將。第三是,整個南朝社會,上至士族下至普通百姓對北伐都不感興趣,注定其不能統一中國。
由于少數民族的入主中原,使他們更多的接觸到華夏文化,使之與漢民族逐漸發展為同一生活習慣的民族,進而被漢族融合。自魏、晉、南北朝之后,中原北方大體已形成以漢族為主,其他少數民族混居的人口構成形式,使中國正式成為具有相似生活習慣的多民族國家。
2.6  治國安邦
東晉朝的開始正當八王混戰、匈奴、羯起兵反西晉、黃河流域陷入大混亂的時候,長江流域算是較為安靜的地方,中原一部分士族和民眾開始渡江來避亂。307年,晉懷帝任命瑯邪王司馬睿為安東將軍,都督揚州、江南諸軍事,鎮建鄴。司馬睿有了這個職位和地盤,來投靠的士族也就多起來,成為長江流域的中心勢力。316年,晉愍帝被俘,西晉滅亡。317年,司馬睿被推戴為晉皇帝(先稱晉王,318年稱帝),建立起東晉朝。晉元帝司馬睿向來缺少才能和聲望,在晉宗室中又是疏屬,他能夠取得帝位,主要依靠王導的支持。王導出身中原著名的高級士族,是老練的政治家,是東晉朝的實際創造者。長江流域建立起漢族政權以后,有利于抵抗北方少數民族的侵入,經濟和文化也逐漸發展。自東晉至陳亡約三百年間,南方經濟上升,文化更是遠遠超過北方。這是東晉和南朝在歷史上所起的積極作用,首先創立東晉政權的晉元帝和王導是有功的。
淝水之戰王導在政治上的主要措施,就是收攬一批北方來的士族作骨干,聯絡南方士族作輔助,自己作為南北士族的首領,在自己的上面,安置一個姓司馬的皇帝。這個措施說來很簡單,可是做起來卻完全不是簡單的事情。因為北方來的士族間、北方士族與南方士族間、王氏勢力與司馬氏勢力間都存在著矛盾。不能調劑這些矛盾使之處于相對的平衡狀態,便不可能建立東晉朝。王導的事業就在于調劑這些矛盾,造成茍安江左的局面。
王導勸晉元帝選取北方名士百余人做屬官。這些名士避亂南來,得到官職,算是有了安身地。其中有不少人懷疑晉元帝能有什么作為,例如桓彝,初到時見晉元帝勢力單薄,對人說,我到這里避亂,原想得個安全,不料如此不濟,看來難有前途。和王導談話以后,知道他有些辦法,才安心任職。大部分名士更是失望悲觀。例如,有一次諸名士在江邊一個亭上宴會,嘆氣說,風景一樣好,只是黃河邊(洛陽名士多在黃河邊宴會)換了長江邊!名士們都哭起來。王導正色道,大家正應該出力輔助王室、恢復中原,何至于窮困喪氣到相對哭泣!名士們聽了都停哭認錯。事實上王導并無恢復中原的意圖,不過他能說這樣的話來改變情緒,比起諸名士顯得有見識。這批流亡士族在王導率領下逐漸趨于穩定。
西晉滅吳國后,南方士族被排斥,仕進很困難。陸機薦賀循表里說,揚州士人現在還沒有人做到郎官,荊州和江南士人做京朝官的一個也沒有。南方士族對中原士族的獨霸仕途,當然不能滿意。王導想在吳國舊境內建立以中原士族為骨干的東晉朝,聯絡南方士族便成為極其重要的事務。晉元帝初到建康,南方士族都不理他,過了大半年還沒有人來求見。王導很擔心,和從兄王敦商議,替晉元帝制造威望。一個節日,王導請晉元帝坐肩輿出巡,王敦王導和北方名士都騎馬隨從,顯出晉元帝的尊嚴。南方士族顧榮等在門隙窺看,大驚,相率到路旁拜見。王導對晉元帝說,顧榮賀循是南方士族的首領,招這兩人來任職,其余士人自然都來了。晉元帝使王導親自去招顧、賀,二人應命來見晉元帝。從此,南方士族歸附,成為東晉政權的一個構成部分。
士族間必須說洛陽話,通婚姻必須嚴格衡量門第的高低。王導為聯絡南方士族,常常說吳語。北方士族驕傲自大,說王導沒有什么特長,只會說些吳語罷了。王導曾向南方士族陸玩請婚。陸玩辭謝說,小山上長不了大樹,香草臭草不能放在一起,我不能開亂倫的例。北方士族輕視吳語,實際就是輕視南方士族,南方士族拒絕和北方士族通婚,表面上是謙遜,實際也是輕視北方士族。陸玩曾在王導家食酪得病,寫信給王導說,我雖是吳人,卻幾乎做了傖(音倉cāng南人輕視北人的稱呼)鬼。這都說明南北士族的界限很分明,北方士族的政治地位比南方士族高,南方士族并不心服。義興郡強族周,因被北士輕侮,準備起兵殺諸執政,以南士代北士。陰謀敗露后,憂憤發病,死時囑咐兒子周勰說,我是被那伙傖子氣死的,你能報仇,才是我的兒子。周勰集合一些怨恨北士的豪強,謀起兵攻王導、刁協等。事敗后,王導因周氏強盛,不敢追究。在晉元帝即帝位以前,王導的政治措施,主要是在爭取南北士族間相對的平衡,由于王導的忍讓,基本上是成功了。
王導在政治上取得這些成功,關鍵在于給士族安排了經濟上的利益。南方各級士族自然就是各級地主,其中強宗大族,如吳郡顧氏、陸氏,義興郡周氏,都是擁有部曲的大地主,不允許北方士族侵犯他們的利益。王導定僑寄法,在南方士族勢力較弱的地區,設立僑州、僑郡、僑縣,安置北方逃來的士族和民眾。僑州多至司、豫、兗、徐、青、并等六州,僑郡僑縣為數更是繁多。這種僑州郡縣大都在丹陽、晉陵、廣陵等郡境內,形勢上可以保衛建康,同時流亡士族保持原來的籍貫,憑借勢力在寄居地依然奴役從北方流亡來的民眾,逼迫他們當奴隸或佃客,為自己創立新產業。僑州郡縣有大量的各級文武官職,當然又是流亡士族的出路。所以,僑寄法雖然是紊亂行政系統、加深人民窮困的惡劣制度,但對東晉政權說來,卻是安置流亡士族,緩和南北士族間矛盾的重要措施。
流亡士族的權利以渡江先后為標準。北朝顏之推作《觀我生賦》,自注說,中原士族隨晉元帝渡江的有百家,因此江東有《百譜》。晉孝武帝時,賈弼之廣集百家譜記,朝廷派人幫助賈弼之撰定《十八州士族譜》,共一百帙,七百余卷。賈弼之、賈匪之、賈淵祖孫三代傳譜學。賈氏《百家譜》抄本藏在官府中,有專人掌管,并且有專長譜學的人來辨別真偽,防止冒濫,如賈淵受傖人王泰寶的賄賂,冒入瑯琊譜,經王晏揭發,賈希鏡幾乎被齊明帝殺死。這一百家人才是享受政治權利的士族,后來渡江的北方士族,被這百家人呼為傖,不得享受同等的權利。東晉政權主要是這一百家的政權,西晉士族的全部腐朽性,也主要由這百家移植到長江流域。
就在晉元帝登位以前,也不曾顯出有什么開國的新氣象。陳頵給王導信里說,西晉朝所以顛覆的原因,正在于用人不當。重虛名不重實用,看門第不看真才,政事敗壞,不可挽救。現在應該改變舊習,分明賞罰,選拔賢能,共謀中興。王導不聽他的勸告。陳頵看到王府官屬,貪圖安逸,不管職事,寫信給晉元帝說,現在官員都繼承洛都積弊,看來前車覆了,后車還不知警戒。晉元帝也不聽他的勸告。陳頵屢發正論,被名士們逐出王府去做郡太守。陳頵的勸告和被逐,正好說明東晉政權是一個怎樣腐朽的政權。
318年,晉元帝改稱晉王為晉皇帝。登帝位受百官朝賀時,晉元帝三四次請王導同坐御床受賀,王導辭讓不敢當。原來晉元帝除了因為姓司馬有權被推為皇帝,其他實力是沒有的。他在政治上完全依靠王導,軍事上完全依靠王敦,重要官職多被王家人占有,他想選用自己親信人也不能無顧忌。當時人們說“王與馬,共天下”,實際是司馬氏勢力遠不敵王氏勢力。作為一個開國的皇帝,要請一個大臣同坐受賀,可以想見司馬氏的微弱。此后東晉政權的存在,不是因為它本身有力量,而是因為幾個大姓間常常保持勢力的平衡,共同推戴司馬氏作皇帝來維持這種平衡。
晉元帝只想做個偏安皇帝,王導也只想建立一個王氏當權的小朝廷,他們的目光專注在江東內部的權利分配上,從來不作北伐的準備,而且還反對有人主張北伐。晉元帝將要稱帝,周嵩上書勸他整軍講武,收復失地,那時候稱皇帝不算遲。周嵩說忠直話,幾乎被殺死。熊遠要求朝廷改正過失,說不能遣軍北伐是一失,朝官們忘記國恥,以游戲酒食為正務是二失。熊遠說忠直話,掉了京官出去做地方官。誰主張北伐,誰就被排斥,至于實行北伐的祖逖,當然要遭到冷酷的對待。祖逖是當時最識大體最有才能的杰出人物。中原大亂,祖逖率親友數百家來投晉元帝,要求率兵北伐。313年,晉元帝給他豫州刺史名義,又給一千人的食糧和三千匹布,叫他自己去募兵、造兵器。祖逖率部曲百余家渡江北上,在淮陰鑄造兵器,募兵得二千余人。祖逖軍紀律嚴明,得廣大民眾的愛護,屢次擊敗石勒軍,收復黃河以南全部土地。晉元帝給祖逖鎮西將軍的稱號。321年,祖逖準備渡黃河擊石勒,收復河北。晉元帝卻派僅有虛名的戴淵做征西將軍,都督司、兗、豫、并、雍、冀六州諸軍事、司州刺史。真正出征的祖逖官職是鎮守;根本不出征的戴淵官職是出征,而且祖逖已收復的和未收復的州,都歸戴淵統轄,這顯然是不信任祖逖的表示。當時王敦和晉元帝對抗,東晉內亂勢必爆發,祖逖感到前途無望,憂憤成病,就在這一年死去了。晉元帝深怕臣下在北伐中立功,建立起崇高的威望,對自己的帝位不利,卻不想想專和臣下在內部計較權利,自己原來就很有限的一些威望將愈益縮小,對帝位的保持更加不利。格言說得好,“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晉元帝正是這樣的一個庸人。
河西走廊是中國古代西部一條重要的交通晉元帝登帝位后,不滿意王氏的驕橫,想削弱王氏勢力。他引用善于奉迎的劉隗、酗酒放肆的刁協作心腹,暗中作軍事布置。王導被疏遠,仍能保持常態,士族一般都同情他,劉隗、刁協反陷于孤立。王敦本來是個野心家,乘機以反對劉隗、刁協,替王導訴冤為借口,陰謀篡奪。祖逖死后,王敦更無忌憚。322年,王敦在武昌起兵反晉,劉隗等人戰敗,王敦攻入建康。王導和朝官們消極抵抗,王敦無法實現他的篡奪野心,只好退回武昌。323年,晉元帝憂憤病死,晉明帝繼位,王導輔政。王敦老邁已無野心,然部署皆以為有機可乘,加緊謀奪帝位。324年,晉明帝乘王敦病重,發兵謀討王敦,王敦部署戰敗,王敦不服,帶病領兵來攻建康,被晉軍擊敗。王敦病死,謀奪帝位的戰爭告一結束。
東晉統治集團內部最主要的矛盾是帝室和幾個強大士族之間的矛盾。帝室如果安分享受尊榮,不干涉強大族的權利,那么,各種勢力相對平衡,政治上呈現正常的局面。反之,帝室企圖增強自己的權力,因而引起強大族的不滿,野心家便乘機而起,要篡奪司馬氏的帝位。歸根還是那些強大族保護帝室,推翻野心家,使勢力又趨于平衡。晉元帝信任劉隗、刁協,并且用南方士族戴淵作將軍,這是和王氏勢力不相容的。王導認為佞臣擾亂朝綱,同意王敦來殺逐這些人。這些人被殺逐以后,帝室勢力退縮回去,王敦還想篡奪,王導便宣稱“寧為忠臣而死,不為無賴而生”,表示堅決的反對態度來維持帝室。
東晉朝在399年農民起義以前,重大政治事件的演變,本質上無非是這個主要矛盾在反復表現。
東晉統治集團和廣大民眾間的矛盾,當然是嚴重的。東晉政治是西晉政治的繼續。首先是用人,“舉賢不出世族,用法不及權貴”,和西晉完全相同。大族人可以做大官,做大官可以橫行不法,人民的痛苦,從這兩句話里也就可見一般了。王導作揚州刺史,派屬官到本州各郡考察政治。考察官回來向王導報告郡太守得失,只有顧和不說話。王導問他聽到些什么事。顧和說,你是國家的首輔,應該讓吞舟大魚也能漏出網去,何必計較地方官的好壞。王導連聲稱贊他說得對,其他考察官都追悔自己不該說話。這說明有勢力的人做了任何不法事,王導連聽也是不愿意聽的。揚州設立僑郡縣,收容北方逃來的民眾。他們不愿意屈服在非漢族的統治之下,背離鄉土,流亡到南方,可是他們的遭遇是什么呢?321年,晉元帝下詔:中原良民遭難在揚州諸郡當奴隸或佃客的人,免除他們的身份,奴隸改充兵士,佃客改充運輸兵。戴淵作征西將軍,部下有奴隸改充的兵一萬人。可以當兵的奴隸多至一萬,當然還有老弱不能當兵和被主人隱藏的人,人數可能比當兵的人更多些,當佃客的人數也不會比奴隸少。這個數以萬計的奴和客,都是有血氣的中原民眾,因為他們有血氣,流亡到南方,卻被士族強迫作奴客。這自然也是王導連聽也不愿聽的一件小事,但東晉人民所受壓迫的嚴重,從這件小事里可以推知了。東晉民眾對統治集團是不可能有好意的,不過它終究是漢族政權,民眾希望它抵御北方非漢族統治者的來侵,更希望它能北伐。因此,后來想打破大族間勢力的平衡,從而奪取東晉帝位的人,總是借北伐來提高自己的威望。
晉元帝晉明帝在位共九年(317年-325年),在上述情況下,東晉朝算是確立起來了。自晉成帝至晉安帝隆安三年農民起義,共七十四年(326年-399年),情況同開始的九年區別不大,東晉朝也就像開始的九年那樣安而復危,危而復安地持續著。
王導保持安的方法是“鎮之以靜,群情自安”。就是讓有勢力的大族在相互牽制下,以民眾為犧牲,各自滿足他們的要求,朝廷不加干涉也不加抑揚。他晚年常說,人家說我糊涂,將來會有人想念我這糊涂。的確,東晉是靠糊涂來求安靜的。晉成帝時,外戚庾亮當權。庾亮想振作帝室,排斥王導,疑忌上游重鎮荊州刺史陶侃,任意殺逐大臣,引起各勢力間的不安。327年,野心家歷陽(安徽和縣)鎮將蘇峻、壽春(后改稱壽陽,安徽壽縣)鎮將祖約以殺庾亮為名,率叛軍攻入建康。幸得陶侃、溫嶠起兵救援,329年,擊破蘇峻祖約軍。王導又執政,東晉朝又算危而復安。庾氏勢力不得專擅朝政,轉移到上游,宣稱以北伐中原為己任,企圖建立起自己的根基。庾亮庾翼兄弟相繼鎮守武昌,占有了東晉朝重要領土的一半。345年,庾翼臨死,讓他的兒子繼任,開藩鎮世襲的惡例。東晉朝廷不允許他的要求,是合理的,但用桓溫去驅逐庾氏勢力,東晉朝又出現篡奪事件。
桓溫是當時最有才干的野心家。他做了荊州刺史以后,積極對外發展。347年,桓溫滅成漢國,收復蜀地,威名大振。東晉朝廷疑懼,引用虛名甚大的清談家殷浩參與朝政,專和桓溫作對。桓溫伐前秦伐前燕,都遭致失敗,損害了他的實力和威望,在王謝兩大族抵制下,桓溫篡奪的野心未能實現。373年,桓溫死,東晉朝又算危而復安。
桓溫死后,謝安執朝政。桓溫弟桓沖做荊州刺史,與謝安同心保護帝室。東晉朝內部出現前所未有的和睦氣象,是和謝安完全繼承王導力求大族間勢力平衡的做法分不開的。謝安的做法是“鎮之以和靜”。383年,晉兵大破苻堅的南侵軍。謝安乘前秦國崩潰,使謝玄等率諸將北伐。384年,收復徐、兗、青、司、豫、梁六州。385年,猛將劉牢之進入河北名都鄴。東晉朝建立以來,這是最大的一次戰勝擴地。取勝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內部和睦,有些力量可以對外。
謝安立了大功,內部和睦狀態又開始破壞。當時的皇帝是整天酒醉昏迷的晉孝武帝。他重用同母弟會稽王司馬道子。司馬道子也是一個整天昏醉的酒徒,引用一批奸人作爪牙,合力排斥謝安。385年,謝安病死,朝政全歸司馬道子。司馬道子委任兒子司馬元顯當政。帝室間晉孝武帝和司馬道子兄弟爭奪權力,司馬道子司馬元顯父子爭奪權力,同時帝室與大族間也展開權力的爭奪。398年,京口鎮將王恭聯絡藩鎮殷仲堪、桓玄、庾楷等起兵反帝室。王恭被殺,藩鎮推桓溫的兒子江州刺史桓玄為盟主,形成大族推翻帝室的中心力量。
司馬道子父子當權,貪污奢侈,政治敗壞到無以復加的地步。早在司馬道子當權的初期,儒生范寧就說現在邊境上沒有戰事,國家倉庫卻空匱無物,現在民眾服徭役,一年里幾乎沒有三天的休息,生下兒子不能撫養,鰥夫寡婦不敢嫁娶。好比在著了火的柴草上睡覺,國家危亡就在眼前了。司馬道子父子一伙人當權十多年,受盡苦難的東晉民眾再也不能忍受這種惡政。
依靠大族支持和民眾容忍而存在的東晉朝,在統治集團內部分裂和民眾起義反抗的情況下,不得不歸于崩潰。
東晉是門閥政治發展的鼎盛時期(會稽),皇權衰落。司馬睿稱帝有賴于南方官僚士族的擁戴,東晉政權建立之初,先后平息了王敦和蘇峻之亂,統治趨于穩定。宗室、外戚和門閥大族王、謝、庾、桓先后共同支配著王朝政局。
2.7 孫恩之亂
東晉朝的崩潰,桓玄為盟主的諸藩鎮,占據建康以西的州郡,朝廷政令只能施行在東方的會稽、臨海、永嘉、東陽、新安、吳縣、吳興、義興八郡,一切殘酷的剝削自然也集中在八郡民眾的身上。司馬元顯為防御王恭等人的進攻,調東方諸郡“免奴為客”人集合建康充當兵役,號稱“樂屬”。這又引起地主和佃客的怨恨。
東晉十六國五斗米道徒士族孫恩乘民心騷動,399年,從海島率徒黨百余人攻破上虞縣,又攻破會稽郡,部眾驟增至數萬人。其余七郡同時起事,攻殺晉官吏、響應孫恩,不到十天,孫恩有眾數十萬人。孫恩的徒黨號稱“長生人”,是一群奉五斗米道的亡命無賴。孫恩和這群人專事屠殺擄掠,破壞不遺余力。會稽是王羲之謝安等北方士族聚居的名郡,吳郡、吳興是南方士族的中心居地,這三郡號稱三吳,是東晉朝經濟文化發達的地區。當然,士族所在地的民眾,受士族的壓迫是說不盡的,對士族的仇恨自然也是難以抑制的,愚蠢而瘋狂的野心家孫恩等人利用民眾的積怒,縱徒黨殺人,甚至嬰兒也不能免死。
晉將謝琰劉牢之率兵來攻,孫恩徒黨在諸郡燒倉庫,毀房屋,塞水井,砍林木,擄掠婦女財物,都逃到會稽郡來。謝琰收復義興吳興兩郡,劉牢之收復吳郡,進軍到浙江邊。孫恩起初聽說諸郡響應,對徒黨們說,天下沒事了,我帶你們到建康享福去。后來聽說劉牢之到了浙江邊,對徒眾們說,我割據浙江東部,還可以做個越王勾踐。等到劉牢之軍渡過浙江,孫恩對徒眾們說,我是不以逃走為羞恥的。孫恩擄男女二十余萬人逃往海島。此后孫恩連年從海路入寇。401年,孫恩率舟師十余萬人自海路突襲京口,逼近建康,司馬道子驚駭,不知所措,賴劉牢之部將劉裕奮勇進擊,大破孫恩軍。劉牢之等援軍趕到建康,孫恩屢次戰敗,又逃入海島。402年,孫恩入寇臨海郡,被晉兵擊敗。孫恩窮困投海自殺,徒黨和妓妾說他成了水仙,跟著投水的多至百余人。被孫恩擄去的二十余萬人,三四年間,不是戰死溺死,便是被販賣作奴隸,到孫恩死時只剩下數千人。孫恩連年從海島入寇,前后數十戰,又殺死民眾數萬人。
京口是從北方各地流亡來的士族和民眾聚居的地方,號稱北府,與歷陽同為揚州重鎮。居民風俗強悍,敢于從軍。謝安輔政,舉謝玄為將。謝玄在京口募兵,得勇士劉牢之等人。劉牢之常領精銳當前鋒,戰無不勝,號稱北府兵。淝水大戰,苻堅軍崩潰,晉軍前鋒五千人,就是劉牢之統率的北府兵。399年,劉牢之擊孫恩,劉裕在劉牢之部下當小軍官,勇悍善戰,屢立大功。劉牢之部下諸將,搶掠財物,比盜賊更兇,獨劉裕約束部屬,紀律嚴明,大得民心。從此,劉裕成為北府兵的著名將領,擊滅孫恩盧循,主要是劉裕的功績。
孫恩死后,余眾推盧循為首領,被劉裕追擊,泛海逃走。404年,盧循攻陷廣州,以后連年入寇,410年,率兵十余萬逼近建康,被劉裕擊敗,盧循逃到交州。411年,交州刺史杜慧度擊殺盧循。孫恩在敗逃入海以前,多少還算是率領農民起義,盧循則完全是五斗米道作亂。
2.8 桓玄稱帝
正當東晉朝全力攻擊孫恩的時候,桓玄乘機吞并上游諸藩鎮,占有東晉三分之二的土地。三吳破敗,東晉朝失去了依靠,成為僅有空名的朝廷。桓玄認為滅晉稱帝的機會到了,與孫恩軍逼近建康同時,桓玄在江陵聚眾,謀奪取建康。402年,司馬元顯發兵要進攻桓玄,桓玄軍卻順流而下,攻入建康,殺司馬道子司馬元顯,政權全歸桓玄。404年,桓玄廢晉安帝,自立為皇帝,國號楚。
東晉朝是王謝庾桓四大族勢力平衡下的產物,王謝庾三族相繼衰落,桓氏成為唯一的大族,驕奢淫昏毫無才能的桓玄便輕而易舉地消滅了東晉朝。
2.9 劉裕滅桓
孫恩亂后,東方諸郡大饑,一向腐朽的士族中人,這時候披著精制的羅衣,抱著心愛的金玉,關著大門整家整家地餓死。他們連掘些草根充饑的本領也沒有,當然不會有人起來和桓玄爭奪帝位。但是,桓玄也是腐朽已極的一人,他不可能維持既得的地位,當時存在著一個能夠消滅桓族勢力的人物劉裕。
404年,劉裕在京口約集失意士人密謀攻桓玄,被眾推為盟主。劉裕擊敗桓玄,掌握東晉政權。
2.10 劉裕北伐
劉裕滅桓氏后,要取消司馬氏皇帝的名號,還必須自己先取得更高的威望。因此,劉裕為滅晉而進行北伐。同時也為消滅國內割據勢力而進行統一戰爭。晉朝政權。后來積累戰功,打下帝業基礎,和晉元帝依靠大族推戴的情形完全不同。
409年,劉裕攻南燕。410年,破南燕都城廣固(山東益都縣),滅南燕,收復青州。盧循乘劉裕北伐,率軍向建康進攻,劉裕親率精兵回建康,擊敗盧循。411年,收復廣州。412年,攻破江陵城,殺割據者劉毅。413年,劉裕遣將軍朱齡石收復成都,殺割據者譙縱。415年,劉裕遣將軍王鎮惡攻克襄陽,驅逐割據者司馬休之。東晉境內在劉裕勢力下全部統一了。416年,劉裕率將軍王鎮惡、檀道濟、沈田子等分五路,水陸并進,攻后秦國,沿途收復滑臺(河南滑縣)、許昌、洛陽等重鎮。417年,劉裕軍攻破長安,滅后秦國。劉裕出關回彭城,留守軍內亂,418年,關中被赫連勃勃奪去。這次北伐,勝利是巨大的,關中雖失去,自潼關東至青州,卻成為宋朝的疆土。后來宋魏間戰爭,多在這些土地上進行,使長江流域得到較為長期的安靜。東晉初,設立僑郡縣,憑空增添官職,用以安置流亡士族。413年,劉裕實行土斷法,令北方流亡來的士民,就所居地作為土著,與南方土著同等待遇。許多僑郡縣從此省去,有利于行政統一和節省開支。
2.11 走向滅亡
東晉朝重要地區用大族作鎮將,因而形成割據的局面。劉裕改用皇子作鎮將,特別是荊州江州兩鎮,所統兵甲占全國兵甲的半數,更非選皇子不可,從此建康朝廷不再受大族重鎮的威脅。
劉裕完成了上述軍事上政治上的措施,東晉朝顯然再沒有存在的余地了。420年,劉裕很自然地建立起宋朝。
劉裕出身破落的低級士族。東晉初,劉家避難,從彭城遷居京口。劉裕幼年貧窮,不得讀書,以耕地為業,兼做樵夫、漁夫及賣履小販。他又是個酷愛賭博的無賴,曾因賭輸,被京口大族刁逵縛在馬樁上索賭債。這種經歷使得劉裕懂得勞動民眾的疾苦并具有冒險求利的性格。
劉裕所創的宋朝,皇帝獨掌大權,主要輔佐,多選用寒門,原來的高門大族,只能做名大權小的官員,難得皇帝的信任。削弱士族的政治勢力,實行皇帝專制的中央集權,宋朝國內的統一程度遠非強藩割據的東晉朝所能比擬,政權大大增強了。當時鮮卑拓跋部統一黃河流域,出現強大的魏國,如果沒有統一的漢族政權,鮮卑人幾次大舉南侵,很有可能并吞長江流域,摧殘發展中的經濟和文化。所以,劉裕消滅紀綱不立、豪強橫行的東晉朝,建立起比較有力的宋朝,對漢族歷史是一個大的貢獻。
3 政治編輯本段
3.1 統治階層
東晉王朝的統治階層大部分是由過江避難的中原名門望族與江南的土居氏族組成的,存在著地域、文化等方面的差異,他們之間一直相互排擠;在東晉統治的一百多年中,中原氏族占據統治的主導地位,而南方土居氏族則一直被排斥。元帝年間,北方大臣王導希望改變這種狀況,他在南北氏族之間奔走,極力勸說各族修好,但收效甚微。后來江南氏族也曾多次因不滿東晉的統治而起來反抗,大大的動搖了東晉的統治。
自晉元帝元年(公元317年)至晉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99年),是東晉發展比較平穩的時期,雖然在此之間也有過一些叛亂,但都被鎮壓下去了。元帝末年,王導之弟王敦起兵反晉,遭到其兄王導與朝臣的抵抗而未能成功;其后桓溫也曾覬覦帝位,又被王謝兩大家族抵制下去。公元385年,東晉重臣謝安病死,晉孝武帝將大權交于其弟司馬道子,司馬道子與其子司馬元顯把持朝政,他們暴虐無能、大肆剝削人民,使圖謀王位的大族有機可乘。公元398年,以桓玄為盟主的王恭、殷仲堪、瘐楷等人的聯軍占據了建康以西的州郡,使朝廷的統治被限制在東方的八郡內,開始了其衰亡的過程。
3.2 僑置州郡
東晉-各州郡全圖北方士族南渡,大都率領宗族、賓客、鄉黨同行。這些流民,隨同豪強大族南下,自然就成了他們的依附人口,分散南下的也多被豪強大族所兼并。
這些南下的人們,起初大都不上戶籍。后來,東晉政府為了維護封建統治秩序和保護南遷士族的利益,便在流人集中的地方,用他們原籍的名稱,僑置州、郡、縣。僑人單立戶籍,稱為僑戶。
僑戶最初享受不為國家納租服役的優待,后來即使納租調也比一般編戶輕些。
僑州、郡、縣的設置,主要是照顧南遷世家豪族的利益,一則為他們做官增加了位置,二則他們控制大量戶口而又不納租服役,其政治、經濟利益都得到了照顧。
4 經濟編輯本段
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得到進一步開發,社會經濟有了較大的發展。北方勞動人民不斷南遷,既提供了大批的勞動力,也帶去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
會稽貴族風流南北勞動人民相互學習、辛勤勞動,是江南經濟發展和繁榮的重要原因。經濟發展首先表現在農業上,墾田面積日益增多,耕作技術有很大改進,牛耕已經普遍推行,糞肥也在推廣,單位面積產量增加,麥、菽等北方作物開始在江南種植。三吳地區的農業尤其發達,水利工程的興修很受重視。人們在河道建立堰閘以控制水位,旱則開啟,引江水灌溉;澇則關閉,避免泛濫成災。又筑堰圍湖,開墾出土壤肥沃、產量很高的“湖田”。因此,三吳成了江南糧食的主要產區。
其次表現在手工業,冶鐵作坊如梅根冶(今安徽貴池縣)與冶唐(今湖北武昌),除兵器外,多為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技術也有顯著進步,創雜煉生鍒法,即把生、熟鐵混雜冶煉,反復錘打,成為質量較純的鋼鐵,養蠶繅絲技術大見提高,豫章郡(治今江西南昌)蠶繭一年收獲四五次,而永嘉郡(治今浙江溫州)一年收獲八次。國家專門設立錦署,使絲織業逐步發展起來。由于江南河流縱橫,為適應經濟、軍事的需要,造船業特別興旺,既能制造載重2萬斛(約2千噸)的大船,又能制造速度很快的艦只。其他如制瓷、造紙、漆器等也都具有很高的水平。經濟的發展促進商業和城市的繁榮。
都城建康(今江蘇南京)和會稽(今浙江紹興)是東晉的兩大中心城市,政治經濟文化都非常繁榮,成為各地農產業、手工業品的集散地,另外江陵、京口、襄陽、壽陽、番禺等地,也是有名的商業城市。
詞條標簽: 朝代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五個朝代的更替東晉朝(一)(71)
權臣不歸路,巨頭絞肉場
王與司馬共天下之謎
綏撫新舊,清靜為政
王導--
王氏兄弟:弟弟英雄,哥哥奸雄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辽县| 陇西县| 伽师县| 玉田县| 若尔盖县| 遂平县| 卢龙县| 吴堡县| 理塘县| 托克托县| 天全县| 交口县| 青神县| 武乡县| 义马市| 舟山市| 巫山县| 米林县| 凌源市| 临邑县| 柞水县| 二连浩特市| 福清市| 公安县| 洞口县| 白水县| 卢龙县| 秦安县| 隆林| 阜宁县| 盘山县| 屏东市| 长阳| 东光县| 达拉特旗| 阳泉市| 天水市| 曲水县| 墨脱县| 彭泽县| 二连浩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