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詞條新朝,中國古代的一個朝代,由王莽建立。公元9年,西漢攝皇帝、安漢公王莽廢孺子嬰,自立為帝,國號“新”,建元“始建國”。新莽末年,綠林、赤眉等起義軍紛至而起,天下大亂,新朝地皇四年,在昆陽之戰中,新朝主力喪失殆盡,同年九月以綠林軍為主力的更始大軍攻入長安,王莽被殺,新朝滅亡。新朝共存在了十四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短命王朝。
目錄
1
簡介2
背景3
國號釋義4
建立5
周禮改制6
戰爭7
王朝滅亡8
評論9
二.其他釋義展開
1
簡介2
背景3
國號釋義4
建立5
周禮改制6
戰爭7
王朝滅亡8
評論9
二.其他釋義1 簡介
編輯本段新朝的創立者王莽是利用西漢末年政治腐敗,通過外戚專政來奪取皇位的。王莽是
漢元帝皇后王政君的侄子,漢平帝時王政君以太皇太后臨朝稱制,王莽取得大司馬大將軍的職位,總攬朝政。平帝死后,王莽立年僅兩歲的孺子嬰為帝。不到三年,王莽便于公元9年廢孺子嬰,自立為帝,改國號為“新”。
王莽的祖先,原為
戰國時期齊田氏,因漢初失國,齊人謂之“王家”,因以為氏。文景時,王氏處于東平陵,漢武帝時徙至魏郡元城委粟里。王莽的祖父王禁,少時學法律于長安,為廷尉史,自此以長安為家。王禁生四女八男,其中,次女政君,為元帝之后(稱元后),生子成帝。成帝時,元后諸兄弟多任官封侯,只有王曼早卒未及封侯。王莽乃
王曼之子,元后之侄。他的堂兄弟因是將軍列侯之子,“乘時侈靡,以輿馬聲色佚游相高”;而他因父早死未侯,“獨孤貧,因折節為恭儉”。少時受
儒家教育, “勤身博學,被服如儒生”。侍奉母親及寡嫂,撫養孤兄子,都很周到。又結交英俊,侍奉父輩,符合禮儀。陽朔(公元前24~21年)年間,王鳳病,王莽侍候甚恭。王鳳臨終時,推薦王莽任黃門侍郎,王莽于是走上了仕途。
2 背景
編輯本段《郡國志》啟:五鹿,故沙鹿,有沙亭,周穆王喪盛姬,東征舍于五鹿,其女叔屆此思哭,是曰女之丘,為沙鹿之異名也。<春秋左傳>僖公十四年,沙鹿崩。晉史卜之曰:陰為陽雄,土火相乘,故有沙鹿崩。后六百四十五年,宜有圣女興,其齊田乎?后王翁孺自濟南徙元城,正直其地,日月當之。王氏為舜后,土也,漢火也。王禁生政君,其母夢見月入懷,年十八,詔入太子宮,生成帝,為元后。漢祚道污,四世稱制,故曰火土相乘而為雄也。及崩,大夫揚雄作諱曰:太陰之精,沙鹿之靈,作合于漢,配元生成者也。 西漢自漢成帝起,劉氏的大權逐漸旁落到以元后王政君為核心的王氏外戚集團手中。王政君的祖父王賀在漢武帝時任繡衣御史,曾到魏郡(治今河北臨漳西南)緝捕地方“群盜”,因寬縱不誅、“奉使不稱”被免職。他曾感嘆:“我聽說給千人留條生路就可以封蔭子孫,我讓萬余人死里逃生,卻不知后世能不能受惠?”王賀被免職后,又與同鄉里的大戶人家終氏結怨,不愿忍氣吞聲,索性退避三舍,舉家遷到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東)委粟里,在里中任三老,地方上的人都很尊重他。據縣里有位叫建公的老者講:“當年春秋之世,沙麓暴崩,晉史就曾卜過一卦說:‘沙麓之崩,實因陰為陽雄,土火相乘。這預示著六百四十五年后,當有圣女興世,大概會應驗在齊田家!’現在,王家遷來,正居當年沙麓之地,時間也相符,恐怕八十年后,王家真有貴女出世而興天下了。”建公的一番神話般的預言后來真的靈驗在王政君身上。據<漢書>記載,她的母親李氏夫人懷孕時,就曾“夢月入其懷”,王政君長大許人數次,許誰誰死,又許東平王,未嫁王亦死。其父王禁怪之,請專言祿命的卜數者相之,結論是:“當大貴,不可言。”元后王政君歷漢四世為天下母,享國六十余載,群弟世權,更持國柄,五將十侯,卒成新室。元后死后,其侄王莽詔大夫揚雄為之作誄,曰:“太陰之精,沙麓之靈,作合于漢,配元生成。”揚雄之誄隱約地表達了侄兒王莽對姑母王政君結束漢朝衍生新室的感激之意。
3 國號釋義
編輯本段漢代起初在漢高祖劉邦時根據五德始終說,定正朔為水德,到
漢武帝時,又改正朔為土德。后王莽采用劉向劉歆父子的說法,認為漢朝屬于火德。因此漢朝有時也被稱為“炎漢”或“炎劉”。
新的本義是改舊、更新。西漢后期在其中天人感應的五德終始學說支配下,社會政治涌動著一種新德代替舊德的思潮,在這樣的背景下,王莽以新德的代言人自居,“革漢而立新、廢劉而興王”,并最終完成“再受命”的代漢過程。漢為火德,為赤帝,
王莽為土德,自稱是“托于皇初祖考黃帝之后”,依照五行相生之理,土德代火德,意在赤帝傳黃帝,天命授之。
4 建立
編輯本段新朝王莽王政君為元帝之后(稱元后),生子成帝。
成帝時,元后諸兄弟多任官封侯,只有王曼早卒未及封侯。王莽乃王曼之子,元后之侄。他的堂兄弟因是將軍列侯之子,“乘時侈靡,以輿馬聲色佚游相高”;而他因父早死未侯,“獨孤貧,因折節為恭儉”。少時受儒家教育,勤身博學。侍奉母親及寡嫂,撫養孤兄子,都很周到。又結交英俊,侍奉父輩,符合禮儀。陽朔(公元前24-21年)年間,王鳳病,王莽侍候甚恭。王鳳臨終時,推薦王莽任黃門侍郎,王莽于是走上了仕途。
過了幾年,王商及一些名士稱譽王莽,成帝便于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封王莽為新都侯。在此前后,王莽又被連續提升為騎都尉、光祿大夫、侍中。他這時“宿衛謹敕”,“節操愈謙”。常以車馬衣裘“振施賓客”,交結名士與公卿甚眾。所以公卿推薦,游士談說,“虛譽日隆,傾其諸父矣”。
綏和元年(公元前8年),王莽三十八歲時升任大司馬。這時,王莽“欲令名譽過前人,遂克己不倦”,聘請一些賢良為掾史,所得賞賜分給下屬,而自己非常儉約,其妻“衣不曳地,布蔽膝”,猶如僮仆。王莽為大司馬一年,成帝去世,漢哀帝即位(公元前7年),漢新朝:中泉三十外戚丁、傅用事,王莽乃退位,避居新都(今河南新野),杜門自守。
哀帝于元壽二年(公元前4年)去世,九歲的漢平帝即位,元后臨朝稱制,以王莽為
大司馬。王莽自元壽二年再為大司馬至于身亡,掌握政權達二十四年之久。
安漢公
王莽輔政頭六七年(公元前1—公元6年)翦除了丁、傅兩家外戚勢力,“諸哀帝外戚及大臣居位素所不說者,莽皆傅致其罪”。同時,拉攏名儒孔光及其婿甄邯,為其所用。他怕其叔紅陽侯王立在元后面前搬弄是非,就讓孔光上奏王立“舊惡”,從而遣放王立回到封國。因王莽頗有脅持上下的手腕,于是“阿順者拔擢,忤恨者誅滅”。漢平帝元始元年正月,越裳重譯獻白雉一,黑雉二,詔使三公以薦宗廟,群臣便盛陳“莽功德致周成白雉之瑞,千載同符”,要求賜予王莽安漢公的稱號。于是拜王莽為太傅,號安漢公。
宰衡
王莽封禪玉版公元2年,漢平帝十三歲,王莽成功地將自己的女兒推上了皇后的位置。
陳崇與文人張竦寫了一份歌頌王莽功德可比周公的奏章,建議“宜恢公國,令如周公,建立公子,令如伯禽”。公卿方議此事,適值呂寬事起。起初,王莽通過元后,將帝母衛姬及帝舅 衛寶、衛玄等排擠出京師。其子王宇深怕平帝長大后怨恨,與衛寶通書,教他設法還京。王莽不同意。
王宇與妻兄呂寬等人私下商議,用迷信的手段想令朝廷歸政衛氏。但呂寬夜間在王莽門第上灑血時被發覺逮捕,在獄中自殺。王莽奏請殺了兒子王宇,宇妻因懷孕待產后才殺。王莽因此誅滅衛氏,窮治呂寬之獄,連引郡國豪杰素非議己者,還株連敬武公主(元帝之妹)、梁王立、紅陽侯立、平阿侯仁,逼其自殺。“死者以百數”。王莽還為此寫書,宣揚治子之罪乃公而忘私,以戒子孫;其爪牙還奏請以此書發行全國,令學官以教授,使官吏能了解此書旨意。
呂寬案件結束后,王舜又重提陳崇之建議。爪牙們煽動“民上書者八千余人”,都要求照陳崇建議辦。于是元始四年(公元4年)四月,拜王莽為宰衡,位上公。王莽還刻了“宰衡太傅大司馬印”,高踞于公卿之上,出入威儀與眾不同。
九錫
這時,王莽奏起明堂、辟雍、靈臺,為學者筑舍萬區,作市、常滿倉,制度甚盛。立
<樂經>,益博士員,經各五人。征召經學人材,及懂得逸《禮》、古《書》、《毛詩》、《周官》、《爾雅》、天文、圖讖、鐘律、月令、兵法、《史篇》文字之人。“網羅天下異能之士,至者前后千數,皆令記說廷中,將令正乖謬,一異說云。”
群臣奏請加賞王莽。元后允,詔議九錫之法。元始五年(公元5年),官民因王莽不受新野田之賜,“而上書者前后四十八萬七千五百七十二人,及諸侯、王公、列侯、宗室見者皆叩頭言”,要求加賞王莽。王莽上書說,自己德薄位尊,力少任大,常恐不能稱職,現在天下“治平”,乃元后之德,同列之功,非自己之能,拒絕加賞。但他還是受了九錫,權勢大異于群臣。
稱帝
樂陵侯劉慶上書說,現皇帝年幼,應讓王莽“行天子事,如周公”。群臣都說應如此。這時平帝病,王莽作策,愿以身代,藏策于金縢,置于前殿。這是詐依周公為武王請命而作金縢的故事。不久,平帝夭亡,要選繼位者。這時元帝世絕,便在玄孫中選了個最小的子嬰,年僅二歲,“托以為卜相最吉”。
這時有人奏說武功長孟通浚井得到一白石,上圓下方,有丹書著石,文曰:“告安漢公莽為皇帝。”公卿上奏元后被呵斥說:“此誣罔天下,不可施行!”王舜從中斡旋,向元后解釋說,這事阻擋不了,王莽不敢有其他想法,“但欲稱攝以重其權,填服天下耳”。元后無可奈何,只好應許,詔令王莽“居攝踐祚,如周公故事”。于是群臣奏請王莽攝政“皆如天子之制”,并于次年改元“居攝”。不久,王莽便以子嬰為皇太子,號曰“孺子”。
居攝元年(公元6年)四月,安眾侯劉崇鼓動劉氏宗室起而反對王莽,從者百余人,進攻宛城,不得入而敗。天下反莽自此始。劉崇的族父劉嘉詣闕請罪,獲赦,乃奏頌王莽功德,罵劉崇為亂,而肯定王莽對劉崇鎮壓。王莽大為高興,封劉嘉為帥禮侯。這時群臣又說,劉崇謀逆是因為王莽“權輕”,應提高王莽的權位才能鎮服全國。于是元后命令王莽進見她時自稱“假皇帝”。
居攝二年(公元7年)九月,王莽鎮壓翟義后,自以為威德日盛,獲得天人之助,“遂謀即真之事矣”。這年廣饒侯劉京等人奏符命“攝皇帝當即真”等,說是天意所歸。于是王莽對元后說:我向您報告時,自稱“假皇帝”;而我號今天下,天下向我言事,就不必言“攝”了。十一月,改居攝三年為初始元年,以應天命。這時官民都知道王莽奉符命的旨意,爪牙們開始認真議論和建議,王莽“即真”提到日程上來了,公元9年廢孺子嬰,自立為帝,改國號為“新”。
5 周禮改制
編輯本段(1)“更名天下田曰王田”,私人不得買賣,用恢復井田制的辦法來解決土地問題。
(2)改奴婢為“私屬”,亦不得買賣。
(3)實行“五均六莞”,即在國都長安及五大城市設立五均官,政府管理五均賒貸及管理物價,征收商稅,由政府經營鹽、鐵、酒、鑄錢和征收山澤稅。
(4)改革幣制。
(5)改革中央機構,繁體貨泉橫列拆開即“白水真人”調整郡、縣劃分,改易官名、地名
(6)改變少數民族族名和首領的封號。
周禮改制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王莽改制期間出臺的一些政策違背了客觀規律。 如“王田制”,將全國土地收歸國有,并按井田制重新分配。在這里王莽著意于立即消除土地兼并,初意未始不善,但這一政策違背了當時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發展規律,這就注定了它的失敗。結果,既沒有能力兌現無田者可按標準受田的承諾,又危機官僚大地主的特權利益。再如幣制改革恢復已被歷史淘汰的原始
貨幣,直接違反貨幣發展規律,徒增貨幣流通的障礙。 其次改革過急過速,容易采取一些過頭的政策措施而損害大多數人的利益,致使改革失地社會基礎。 如王莽將奴婢改為“私屬”,并禁止奴婢買賣,本意是要制止奴婢數量的擴大,解決社會上日益嚴重的奴婢問題。但這項措施也遭到了上自蓄奴之家,下至失地之民的反對,因為禁止奴婢買賣,既觸犯了官僚、豪富的利益,又使失去土地而無路可走的農民斷絕了一條賣身為奴的生路。 第三王莽還采取行政手段,對不恰當的改革措施強制推行,引起普遍不滿。
地皇三年(公元22年),王莽見四方農民相繼起義,
王匡,廉丹等數戰不利,知天下潰畔,事窮計迫,乃議遣風俗大夫司國憲等分行天下,除井田、奴婢、山澤、六筦之禁,即位以來詔令不便于民者皆收還之,事未及行而舂陵兵起,新朝滅亡。
6 戰爭
編輯本段昆陽大戰
公元23年,新朝皇帝王莽的大軍與漢朝宗室、以后東漢的開國皇帝劉秀在昆陽(今河南葉縣)爆發了一次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決定著未來歷史進程的戰役——昆陽大戰。
王莽末年,天下大亂.綠林兵、新市兵、赤眉兵、平林兵、銅馬兵、下江兵等各路義軍紛紛揭竿而起,漢朝宗室劉秀等也在南陽起兵。于是王莽以司徒王尋、司空王邑為大將,征集大軍四十多萬,號稱百萬。同時征召通曉兵法的六十三家為軍吏.以身長一丈、腰大十圍 的巨人巨毋霸為壘尉,又驅使諸多猛獸虎、豹、犀、象等助威,其余旌旗、輜重千里不絕。 “自秦、漢出師之盛,未嘗有之。”真是傾全國之力,試圖一鼓而平天下。而劉秀方面,守昆陽城者八九千人,加上所調援軍不過一兩萬人,二者軍力懸殊。但是戰役中,劉秀利用王尋、王邑輕敵懈怠的弱點,以精兵三千直接突破王莽軍隊的中堅,乘銳猛擊,大破敵軍,王尋被殺,王邑僅與數千人逃回洛陽。于是關中震恐,海內響應,旬月之間遍于天下。
《資治通鑒》記載,戰役進行時,“會大雷、風,屋瓦皆飛,雨下如注,造滍川盛溢,虎豹皆股戰,士卒爭赴水溺死者以萬數,水為不流”。這表明天時對新朝敗漢軍勝取了重大作用。然而氣候對兩軍應該是相同的,為什么結果卻有天壤之別,《東觀漢記》和《后漢書》里都記載了這樣的神奇現象:“夜有流星墜營中,晝有云如壞山,當營而隕,不及地尺而散,吏士皆厭伏。”夜里有不祥的流星墜落到了王莽的軍營中,而白天呢,竟然有像崩塌的山一樣的云朵,朝著營地飄落直下,在離地面很近了才散開,軍官和士兵都嚇得趴在了地上。“云如壞山”這對于軍隊來說,是全軍覆沒的兇兆,按照古代占卜的卦辭說,“營頭之所墜,其下覆軍殺將,血流千里。”可以想象這對于很迷信的莽軍來說,打擊是巨大的。這個不尋常的因素促使王莽的軍隊最終兵敗如山倒.進而導致新朝政權勢不可擋地土崩瓦解。
藍鄉之戰
新莽地皇三年(22年)十二月,在綠林農民起義戰爭中,綠林軍大破王莽官軍于藍鄉(今河南泌陽境)的一次襲擊戰。
是年十一月,綠林軍新市、平林、舂陵三部聯合攻克棘陽(今河南南陽市南)等地,后因劉縯率舂陵兵急欲攻宛,被南陽郡守甄阜、屬正梁丘賜軍擊敗,被迫退保棘陽。甄阜、梁丘賜留輜重于藍鄉,乘勝率精兵10萬南渡潢淳水(位于今河南唐河城西),臨近沘水(位于今河南泌陽境),在兩川間扎營,企圖一舉撲滅義軍武裝。是時,由王常等率領的下江兵5000余人,已從南郡(郡治江陵,今屬湖北)轉戰到宜秋(今河南唐河東南)。十二月,新市、平林,下江、舂陵四部合兵,士氣大振,對甄阜、梁丘賜軍發動全面進攻。義軍兵分六部,乘夜襲擊藍鄉,一舉劫獲甄阜軍全部輜重,并堵住其退路,從東南、西南兩面夾擊其主力,甄阜軍敗逃。義軍追至潢淳水,殲滅2萬余人,斬殺甄阜、梁丘賜。此戰,義軍大獲全勝,使綠林軍的反莽斗爭進入了新階段。
成昌之戰
新莽地皇三年(22年)冬,在赤眉農民起義中,赤眉軍在成昌(今山東東平西)擊敗王莽太師王匡部10余萬人的作戰。
是年,樊崇義軍已發展至l0余萬人,直接危及王莽的統治,王莽不得不籌集兵力加緊鎮壓并把重點指向東方。四月,王莽遣太師王匡、更始將軍廉丹率精兵10萬進剿樊崇義軍。樊崇聞訊,命士卒朱紅涂眉,以便在作戰中識別敵我,故稱“赤眉軍”。王莽大軍東進,沿途燒殺擄掠,民眾義憤非常。當時流傳的歌謠“寧逢赤眉,不逢太師,太師尚可,更始(指更始將軍廉丹)殺我”,真實地反映了人民群眾對赤眉軍的支持和對莽軍的仇恨。十月,王匡率軍進抵無鹽(今山東東平東),擊敗據城舉兵響應赤眉軍的索盧恢部萬余人。是時,赤眉別校董憲部正活動在無鹽西南的梁地(今河南東北部)。王匡恃強急戰,率大軍南下,欲一舉擊破董憲部。恰在此時,樊崇所率赤眉軍主力已進至無鹽附近的成昌。莽軍出無鹽不久,即與赤眉大軍相遇于成昌。首次交兵,王匡、廉丹被殲萬余人,慘敗而逃。赤眉軍乘勝追擊至無鹽。王匡倉皇逃奔洛陽,廉丹拼死頑抗。赤眉軍斬殺廉丹及其部下校尉20余人,大獲全勝。
7 王朝滅亡
編輯本段王莽在全國范圍內推行“托古改制”的
新政:他下令天下農田改稱“王田”,奴婢改稱“私屬”,禁止買賣;無田者按一夫百畝受田,一戶不滿八人而土地超過一井(900畝)者,分余田給九族或
鄰里;設立五均,管理工商業,嚴格管制物價和加強稅收,實行經濟壟斷;屢次改變幣制,貨幣名目繁多,換算復雜,造成社會和經濟的極大混亂;更改官制名稱,濫加封賞;又發動對匈奴和對東北、西南邊境各族的戰爭。沉重的賦役徵發,殘酷的刑罰,使人民怨聲載道,加上連年災荒,物價騰貴,終于引起全國性的農民起義。
新末民眾起義首先發生在北方邊郡地區,接著在
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也爆發了農民暴動。天鳳年間,王匡、王鳳在湖北綠林山中聚眾起義,稱綠林軍,很快發展至數萬人。南陽大地主劉秀也組成舂陵軍,參加起義。綠林軍擁立劉玄為帝。這時另一支起義軍赤眉軍也在山東與王莽軍作戰。王莽發兵十萬與綠林軍戰于昆陽。起義軍以少勝多,劉秀在戰斗中立了大功。綠林軍乘勝直指長安。地皇四年(23年)長安發生暴動,王莽被殺。新朝亡。不久,劉秀稱帝于河北,建立了
東漢王朝。
新朝僅存十四年,在中國歷史上是很短命的
王朝,只不過是西漢與東漢中間的插曲。王莽奪取帝位后的施政完全不合時勢,造成天下更加動湯混亂,王莽的新朝很快就在農民起義打擊下覆滅。綠林軍起家的
劉秀取代王莽的新朝,建立政權——東漢,即為
漢光武帝。
8 評論
編輯本段歷史評論
東漢班固(32~92年)字孟堅在《漢書》中云:王莽始起外戚,折節力行,以要名譽,宗族稱孝,師友歸仁。及其居位輔政,成、哀之際,勤勞國家,直道而行,動見稱述。豈所謂“在家必聞,在國必聞”,“色取仁而行違”者邪?莽既不仁而有佞邪之材,又乘四父歷世之權,遭漢中微,國統三絕,而太后壽考為之宗主,故得肆其奸惹,以成篡盜之禍。推是言之,亦天時,非人力之致矣。及其竊位南面,處非所據,顛覆之勢險于桀、紂,而莽晏然自以黃、虞復出也。乃始恣睢,奮其威詐,滔天虐民,窮兇極惡,流毒諸夏,亂延蠻貉,猶未足逞其欲焉。是以四海之內,囂然喪其樂生之心,中外憤怨,遠近俱發,城池不守,支體分裂,遂令天下城邑為虛,丘垅發掘,害遍生民,辜及朽骨,自書傳所載亂臣賊子無道之人,考其禍敗,未有如莽之甚者也。昔秦燔《詩》、《書》以立私議,莽誦《六藝》以文奸言,同歸殊途,俱用滅亡,皆炕龍絕氣,非命之運,紫色蛙聲,余分閏位,圣王之驅除云爾!
夏言(1482-1548)《申議天地分祭疏》有云:“用《周禮》誤天下者,王莽、劉歆、蘇綽、王安石也。”
霍韜(1487-1540)《與夏公謹書》有云:“王莽之學,一傳而得宇文泰,再傳而得王安石。然而安石惟能行泉府一法而已矣。蓋泉府之政,即桑弘羊均輸之政也。安石行焉,遂致元豐熈寧棼棼如也,猶不如宇文泰焉。宇文泰為大冡宰,盡行《周官》之法,其嗣遂為周天王,然猶不如王莽。法行《周官》,身為宰衡,遂上兼舜禹而宅帝位。故曰:敢用《周禮》王莽其上也,宇文泰其次也,王安石其下也。”
近代評論
魯迅先生曾表達過一個觀點——一個朝代越短,史書上它往往越黑暗。因為它還來不及為自己寫歷史,只能等到下一王朝——往往是它的敵人(如秦與漢)——來為其修史,“黑暗”自是難免。因此,對于《漢書·王莽傳》——這篇推翻王莽而建立的東漢朝的著作,尤其不能盡信。王莽之成敗,由當時社會狀況和客觀規律決定是無疑的,但他個人的思想性格,也是絕對不可忽略的因素。一個人的性格又決非與生俱來,而是在后天由其獨特的生活環境與成長經歷造就的。據<漢書·王莽傳>等史料對其生平的記載(價值無涉,只看事件),筆者有理由相信:王莽是一個極端虔誠甚至于頑固的儒教(讖緯橫行的西漢儒學,稱教似也合適)信徒,他的成敗,是他所信仰的儒學思想體系不能單獨成為國家統治思想的充分體現。
王莽生于漢元帝初元四年,降生于西漢最煊赫的家族——王氏家族。他的姑母已被立為皇后,伯父王鳳權傾朝野。河平二年莽的五位叔伯同日封侯。但這對王莽并沒有什么好處。莽父兄早逝,未及封侯,孤兒寡母相依為命。眾人皆貴,莽獨無爵。可以想像他在這樣一個家庭度過了怎樣的童年。也許一次次的教訓讓他懂得了何謂尊卑,讓他學會謙卑循禮,也讓他知道了位居人下的感受,這一點也許可以解釋他善于籠絡人心的原因 。因為他沒有任何引以驕奢的資本,他只能學會生活儉樸,勤奮好學。他曾跟從陳參學習<禮經>。儒家的孝悌恭謙禮讓仁愛非常適合他在家族中的地位;且西漢儒學得到空前的推崇,鴻儒學者受到社會的充分尊重,甚至會被王侯征召為官,學問上的造詣也許可以與叔伯兄弟的高官顯爵建立一絲平衡,使莽在家族中保持一個有尊嚴的地位。這兩點也許是王莽勤身博學而聞名遠近的內在原因。總之,入仕前的環境和經歷,已使儒家的價值體系、倫理道德以及行為準則在他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成為其終身不渝的信仰。
儒家是要積極入仕的,是要“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盡一切力量實現其政治理想的;同時,儒家又是及力宣揚恭謙禮讓的,或者說是壓制內心欲望的表達的。這兩種看似矛盾的思想在王莽身上得到了完美的統一,從而形成了他看似虛偽實則虔誠的獨特性格。正是這一獨特的性格決定了是王莽而不是張三代漢稱帝,也決定了稱帝之后他會采取一系列火上澆油的政策來自取滅亡。
經過幾百年的獨尊儒術,儒家的道德倫理已成為全社會公認的
道德標準。王莽的種種行為由于符合這一標準,而贏得崇高的聲望——在世周公。民心所向成為他登上皇位的重要條件。
9 二.其他釋義
編輯本段新朝,除以上釋義外,還可理解為新建立的朝廷(
封建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