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大腦中最重要的地方是左右腦間呈現溝狀的位置,被稱為中心溝,這里也是潛意識的儲藏重心,腦中樞神經系統,由此往后頸延伸下來,和腦葉形成樹干形狀,被稱為腦干部。腦干部的前方有一個網膜,主導外界感官輸入信息,這個網膜稱為前庭網膜。它也是大腦各感覺區的協調中樞,是我們人類掌握重力、距離和方向感,認識自己身體各部分,協調身體動作的主要中心。前庭網膜功能的失調或成熟度不足,便會形成所謂的前庭平衡失調及本體感不足等現象。
胎位不正、早產、人工生產、嬰幼兒活動不足,祖父母照顧所造成的早年右腦刺激不足,父母親忙碌無暇照顧,以致幼兒爬行不足,頸部往后舉高不足,都可能造成前庭網膜功能失調。
前庭網膜失調容易出現下面的五種情況:視覺不平順、聽覺識別不足、前庭平衡失調、本體感不足、觸覺過度敏感。
(一)視覺不平順
視覺跳動原本是嬰幼兒的自然現象,如魚類、壁虎及其它動物都一樣,人類的視覺天生是不穩定的,所以嬰幼兒最喜歡看車子外移動的窗外景物,任何跳動的東西,比安靜的東西更能引起他的注意。
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活動的增加,嬰兒學習將視覺盯住較遠的地方,視覺也逐漸的穩定下來。穩定視覺后,便能作左右及上下移動,這也是閱讀的開始。但是環境不良或爬行不足的幼兒,視覺不易成熟,因此這些幼兒即使到了4歲前后,視覺仍不穩定,便無法做平順移動,所以看書會跳字、跳行,嚴重的無法閱讀,做算術也很難正確掌握住數字,做功課眼睛容易疲倦,造成學習能力的不足。
(二)聽覺識別不足
人類的聽覺神經形成最早,但成就卻最晚,所以嬰幼兒期間,聽覺對大腦的成長影響最大。早年的幼兒聽覺較弱,所以受不了太高太大的聲音。祖父母帶大,環境噪音太多,父母脾氣大,經常大聲責備,都會造成幼兒在聽覺上形成一層自我保護膜,養成拒絕聽別人說話的習慣。這樣的兒童長大以后,聽力不佳、容易忘卻、不懂得和別人溝通、脾氣古怪、上課不專心,學習上自然也會因此而障礙重重了。
(三)前庭平衡失調
前庭覺的主要功能是接受來自臉部正前方的視、聽、嗅、味、信息,并做過濾及辨識再傳入大腦,使大腦不至于太忙碌,注意力才能集中,特別是長大以后的視、聽性質學習,前庭覺的影響最大。
平衡能力主要來自于骨架和中樞(脊髓)神經的功能,并在中耳的半規管組成辨識神經體系,以協調身體和地心引力的能力。這種能力發展自母體的胎位變化開始,初生兒由平躺、翻身、七坐八爬,才能站立起來,進而靈活操作大小肌肉,這些都是一切行動的基礎。
由于前庭是大腦門檻,整個身體的觸覺、關節活動信息也必須在此過濾以選擇重要的訊息做回應,所以前庭覺必須和平衡感取得完全協調,才能正確辨識身體的空間位置,這便是所謂的前庭平衡了。前庭平衡覺是利用內耳的三對半規管及耳石(碳酸鈣結晶體)來探測地心引力并控制頭部在活動中的方位,及保持身體的平衡。
重力也就是地心引力對人類的影響力最大,人類的翻、爬、坐、站、跑等學習無一不和重力感有關,掌握重力感的便是前庭網膜。前庭網膜不但可掌握身體的操作,更可協助身體和周圍環境的協調,也就是平衡感、方向感、距離感的正確掌握。因此,前庭網膜的協調以及掌握功能不足,所有的重力感、平衡感都會因此失常。
前庭感覺系統和大腦之間,有非常密切的關系。
前庭系統機能正常時,人的一生中,對重力(地心引力)會有持續性的類似信息輸入,這些感覺信息會以與其它感覺信息不斷重疊的方式輸入大腦,所以一般人的大腦對重力的效應是持續不變的。
這些重力感的信息,由于相當持久和穩定,在它輸入神經系統后,便會成為眼睛及其它身體感覺在判斷信息時的重要參考資料。
頭部轉動或彎曲時,前庭感覺接受器的碳酸鈣晶體,會離開原來位置,改變前庭神經系統的傳達流程。這種現象在跳躍、跑步、搖晃時更為嚴重,會使中耳半規管中的慣性液體流動,感覺接受器立刻受到很大的影響。其它像走路、乘車船或頭部有輕微振動時,前庭感覺也會立刻有反應。在我們所有的感覺器官中,前庭接受器最為敏感,其信息能否對環境產生順應,也最為重要。
前庭隨時在告訴我們頭和身體的方向,我們的視覺信息也才有意義。所以前庭信息處理不良的兒童,視覺便很難跟著移動的目標,也很難將雙眼由一點移到另外的一點。眼肌和頸肌上的信息反應處理也會發生問題,促使眼球的移動不平穩,常會以跳動方式去抓住新目標,造成兒童在閱讀、玩球和劃線上的困難。
此外,前庭神經會將信息由脊髓錐體神經系統,傳達到身體各部份,通知肌肉的收縮和運動。同時也會將這種肌肉和關節的信息傳到前庭神經核及小腦。如果這方面功能不佳,便無法達到感覺的統合,兒童會常常跌倒或撞墻,動作上也顯得笨手笨腳,甚至害怕行動,更造成感覺記憶的嚴重不足,影響身體的協調能力。
前庭系統中的網狀組織,作用在幫助大腦保持清醒和警覺狀態,所以當身體快速轉動時,前庭系統必須迅速調節,才能讓我們保持適度的清醒。如果前庭系統活動量低,調整的作用便會呈現不良,兒童于是出現多動及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
感覺統合運動有很多是在復蘇前庭刺激,使兒童能恢復安靜,身體活動也較有組織力。
前庭感覺不良,也會產生無法判斷視覺空間的現象。空間感來自于身體和重力感的聯系,缺乏重力感的兒童,很難有空間透視感,因此常無法判斷距離和方向,在人多的地方,常有迷失的感覺,也會因太靠近人或碰撞他人,而造成人際關系的嚴重不良。
前庭感覺不良,會使兒童經常遭遇挫折,喪失自信心,更容易養成恐懼、傷心、生氣、過度興奮等感覺,無法有效抑制及協調,使人格和情緒的健全發展,都受到嚴重的阻礙。
前庭平衡失調的表現:拿東西不穩;左右手不分;鞋子穿顛倒;方向感不明;站無站相、坐無坐相;容易跌倒;經常撞到墻、碰到桌椅;好動不安;注意力不集中;人際關系不良;有攻擊性;怕黑;缺乏自信;笨手笨腳;喜歡爬高;兜著圈子跑;旋轉不會暈旋;怕爬樓梯或走平衡臺;喜歡作弄人;浮躁又壞脾氣;甚至由于中樞神經發育不健全,影響語言能力發展及左腦組織判斷、邏輯能力陷入混亂中;視聽神經系統扭曲造成兒童在閱讀、玩球和劃線上的困難;前庭感覺不良,會使兒童經常遭遇挫折,喪失信心,更容易養成恐懼、傷心、生氣、過度興奮等感覺,無法有效抑制及協調,使人格和情緒的健全發展受到嚴重的阻礙;前庭感覺不良也會產生無法判斷視覺空間的現象。空間感來自于身體和重力感的聯系,前庭覺不良的兒童很難有空間透視感,因此常無法判斷距離和方向。寫字時常把數字、字體或偏旁部首寫反,甚至前后反讀,在人多的地方容易迷失方向。也會因太靠近人或碰撞他人而造成人際關系的嚴重不良;前庭平衡失調的兒童更嚴重的問題是話多,而且又缺乏組織性,喜歡重復別人的話,根本不知道他在講什么。
前庭平衡失調的原因:胎位不正;體重過重;爬行不足;戶外活動不足;過早用學步車。
(四)觸覺失調
在五感中,觸覺最多,所以觸覺的學習也最重要。人類在胚胎時期共有三層,內層發展為內臟,中層發展成骨骼和肌肉,外層形成皮膚和腦神經細胞。由于皮膚和腦細胞同質,所以幼兒期的皮膚非常敏感,嬰幼兒期普遍怕人觸摸,怕擦臉、洗澡、剪指甲、換衣服,便是觸覺敏感造成的。隨著年齡及接觸面、活動面的增加,觸覺的識別性加強,敏感度自然而然逐漸減少,觸覺也逐漸成熟。但早產或人工生產的嬰兒,由于出生時,觸覺未受到特殊刺激,形成自我保護膜,使觸覺的學習緩慢遲鈍,有些兒童小時候活動限制太多,觸覺的學習也會嚴重不足,這便是觸覺敏感形成的主要原因了。
在所有的感覺信息中,觸覺刺激的頻率最高,從肌肉關節到全身皮膚,每天都有無數的觸覺信息不斷輸入大腦。腦干將這些信息加以過濾,一些對大腦思考不重要的信息被壓抑下來。因此通常我們對衣服、微風一些不重要的碰撞都不產生反應,也使大腦不至于太緊張和忙碌。
這種過濾、整理到選擇反應的過程就是感覺統合的能力。感覺防御太強的兒童,這方面能力明顯不足,因此對任何信息都會急著去做反應,大腦動蕩不安,自然注意力就不可能集中,對衣服或周圍一切接觸都會去做不舒服的處理,重要的學習信息,自然也就很難傳入大腦皮層了。
觸覺的復雜性,也使大腦神經中感應觸覺的部分最多,因此觸覺神經和外界環境協調不足,會影響大腦對外界的認知和應變,導致觸覺敏感(防御過強)或觸覺遲鈍(防御太弱)。
觸覺敏感的表現:粘人(粘固定的人);愛哭;發音不清晰;不喜歡擁擠;怕陌生人;缺乏自信;常固執于熟悉的環境和動作中,對任何新的學習都會加以排斥;不喜歡他人觸摸;在團體中容易和別人爭吵;朋友少,常陷于孤獨中;膽小;不喜歡被人擁抱,卻喜歡擁抱別人;性格孤僻;嘴巴屬于觸覺敏感部位,所以幼兒會變得挑食、偏食、厭食、咬手指、咬嘴唇;常出現很多令人無法理解的行為,神經質、容易驚慌;喜歡獨處,不愛團體游戲;害怕人多的地方,甚至會拒絕進教室;脾氣固執;容易緊張;注意力不集中;無法做有耐心和恒心的學習;觸覺敏感的幼兒也會形成嚴重的語言障礙。
觸覺遲鈍的表現:反應慢;動作不靈活;大腦的分辨能力差;發音或小肌肉運動都顯得笨拙;缺乏自我意識,無法保護自己;學習能力很難發展。
觸覺失調的原因:早產;剖腹產;產鉗;胎吸;體重過輕;戶外活動不足;生活空間小;潔癖癥母親或保姆。
(五)本體感失調
我們不用看階梯也能輕易上下樓梯,不用照鏡子,也能用手摸到眉毛或鼻子,開車時不用低下頭,踩油門的腳隨時可以換踩剎車,蚊子叮身上任何位置,不用眼睛看,便可用手打蚊子,這就是本體感覺的作用。本體感覺醫學上又稱人體的深感覺,是全身肌肉關節的感覺輸入。正常的骨、關節及肌肉張力的感覺輸入使人能夠保持正常的站姿、坐姿及全身的靈活運動。本體感覺在英文里稱為Bodymap(身體地圖),有人稱為身體形象,好像我們大腦中有一張自己身體的地圖,所以不用重新看,大腦可以隨時掌握身體的任何部位。
本體感是一種高度復雜化的神經應變能力,也是大腦可充分掌握自己身體的能力。本體感的成熟最慢,除非前庭平衡及觸覺發展正常,本體感才可能正常。從簡單的吃飯、穿脫衣服、寫字、騎車到高難度的體操及體能動作都需要本體感的功能。
身體操作也是幼兒期最重要的學習能力,大小肌肉訓練、手眼協調,都必須由幼兒親自操作,便也是在培養兒童本體感的成熟。
本體感失調的表現:站無站相、坐無坐相;缺乏自信;脾氣暴躁;粗心大意;根本無法學習;更嚴重的是本體感不良的幼兒,也會形成嚴重的語言障礙;由于舌頭、唇部動作不佳,所以發音常常不正確;挫折感很多;沒有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