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在《出師表》里稱:“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如今河南省南陽市臥龍崗建有武侯祠,相傳諸葛亮當年躬耕于此:湖北省襄陽市隆中也建有武侯祠,相傳是諸葛亮當年躬耕之處。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諸葛亮躬耕之處究竟是在河南省的南陽市還是在湖北省的襄陽市?
原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南陽處于河南省西北部,接壤于湖北、陜西。襄陽處于湖北省西南部,于南陽是一處,諸葛亮躬耕處是古隆中,現今位于襄陽,古屬于南陽就是今天的南陽市臥龍區。《三國演義》上的描述一般是不可取的,它只是小說,《三國志》上的東西可以作為參考!諸葛亮在他叔父諸葛玄便躬耕壟畝于隆中。隆中這個地方一直有襄陽南陽之爭。據說清代有個名叫顧嘉衡的,是襄陽人,卻被派到南陽做知府。
于是南陽人就要這個身為南陽知府的襄陽人表個態。說清楚隆中到底是在襄陽還是南陽。顧大人沒辦法只好撰得一聯云:心在朝廷,原無論先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辯襄陽南陽; 算是平了這場官司。其實隆中地理位置在襄陽城外二十里,行政區域卻在南陽郡的鄧縣,所以說襄陽南陽都對。由于歷史與現實的差異,對古地名的解釋出現分歧其實是常見的學術現象,比如山西汾陽與安徽池州的“杏花村之爭”,湖北咸寧與黃岡的“赤壁之爭”,山東棗莊與蒼山的“蘭陵之爭”等。須看到,歷朝歷代行政區劃的變化草蛇灰線,伏脈千里,各地邊界并非一直清楚無虞。
所以,我們很難說,一處古地要么屬于這里,要么屬于那里,即便是“南陽之爭”,也有研究稱古南陽指的是南陽郡,包括現在的河南南陽與湖北襄陽。如此,兩地的爭論就成了無的放矢。南陽與襄陽所展開的“南陽之爭”自然是為地方經濟發展尋找IP資源,但這終歸是專業的學術問題,還是交給純粹的學術研究為好。沒有定論的情況下非要將某個地名劃于自己名下,吃相并不太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