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網友問:央企退休職工,40年工齡,每月能領取7800元養老金,算是什么水平?
其實,每月能領取7800元的養老金,這樣的養老金水平已經是相當高的水平,超過全國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平均待遇的兩倍以上。2019年,全國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總支出為49228億元,離退休老人12310萬人,平均每人每月基本養老保險待遇3332.5元。大多數私營、外資企業退休職工和個體工商戶是領不到這樣養老金待遇的。
2019年全國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的年平均工資也只有7541.75元。這還是包括了社保、公積金個人部分和個人所得稅在內的月均待遇。月養老金收入7800元,差不多也相當于城鎮非私營單位在職工資的收入水平了。
相對而言,央企退休職工能領取這樣的養老金,也是有歷史原因的。
第一,養老保險制度的銜接。大家都知道我們現在繳納的叫做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可是實施養老保險制度以前呢?
實施養老保險制度以前,只有國營企業有退休制度,而農民、私營企業,外資企業、個體工商戶都是沒有退休制度的。
對于國有企業企業固定職工實施個人繳納養老保險費以前的連續工齡,可以視同繳費。按照視同繳費年限的有關規定計算養老金。
視同繳費年限,一般會計算過渡性養老金。過渡性養老金跟社會平均工資相掛鉤,也跟本人的繳費指數等因素掛鉤,過渡系數一般在1%~1.4%。有過渡性養老金的職工,養老待遇普遍較高。
第二,繳費年限和繳費基數的問題。我們在計算養老金時,即使是同樣60歲退休的職工,其實大多數普通職工繳費年限只有二三十年,而央企職工繳費年限能達到40年。
如果說本人的平均繳費指數是1,繳費年限30年,基礎養老金能夠領取30%的退休上年度社會平均工資。而繳費年限40年,則可以領取40%的社平工資。
除了繳費年限,繳費基數也是影響養老金待遇高低的一項重要因素。如果說始終按照100%檔次繳費,平均繳費指數就是1。如果始終按照300%檔次基數繳費,那平均繳費指數就是3。
平均繳費指數是3的情況下,40年可是可以領取80%的社會平均工資的。再加上過渡性養老金,領取100%的社平工資都有可能。
所以,央企繳費基數高,繳費年限長的情況下,養老金待遇一般不會低的。
第三,補充養老金待遇。絕大多數央企的職工實際上都已經被納入了企業年金,這樣的補充養老保險機制。職工本人繳費不超過本人繳費基數的4%,用人單位繳費不超過本人繳費基數的8%。企業年金,很多職工在退休時可以積累到幾十萬元。
如果說按月領取,每月也能領取到一兩千元的養老金。這對于退休待遇是一種很大的補充。也有的職工將這一部分錢購買了商業養老保險,按月領取。
有一些企業,由于并沒有建立企業年金這樣的機制,但是他們對于退休職工建立了一些額外的退休補貼待遇,以補充實施養老保險制度以后退休待遇降低的問題。相對而言,相應的退休補貼將逐漸轉化為企業年金或者退休時的一次性補貼待遇,未來將逐漸正規化。
總體而言,央企退休職工的待遇高,主要原因還是由于其繳費年限長、繳費待遇高等因素。隨著實施養老保險制度時間越來越長,未來沒有了視同繳費年限,普通企業也建立起年金制度以后,大家的養老待遇還是日趨公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