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識滿天下,知音能幾人?親愛的讀者朋友們,您是否也會發出這樣的感慨?近讀《伯牙鼓琴》,被俞伯牙與鐘子期的深厚情誼深深打動,我很羨慕他們的情誼,我也渴望一個知音,渴望一份靈魂的遇見。
在此,請允許我簡要陳述一下俞伯牙與鐘子期的故事。一天,伯牙正在彈琴,他思接千載,時而想著高山的雄偉峻峭,時而想著流水的不絕滔滔,樵夫鐘子期入神地聽他彈琴,并對他的彈奏技藝大加贊賞。當伯牙心想高山時,鍾子期說:“你彈得真好呀,就像那巍峨的大山。”當伯牙心里想著流水而彈奏時,鍾子期又說:“你彈得真好呀,就像那奔騰不息的流水。”伯牙鼓琴,鐘子期能領會琴曲之意,這種心有靈犀的感覺是多么的美妙,多么的令人神往啊。鍾子期死了以后,伯牙認為世上再沒有值得他為之彈琴的人了,他便黯然摔琴斷弦,終身不再彈琴。是啊,一個人無論有多么好,若遇不 上對的人,不如深深掩埋這些美好,以最深的孤獨靜對這個世界。
“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之所以能流傳千古,被人廣為傳誦,是因為在苦短的人生中,我們都渴望心靈的相互懂得,都渴望有一個知己。
漫步時光之河,我們會際會許許多多的遇見,有的平平淡淡、索然寡味,有的情深緣淺、情不得已,在對的時間遇到對的人,該有多么的不容易。佛說: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換來今生一次的擦肩而過。前世五百次的擦肩而過,換來今世的一次相遇。我好想好想用無數次的回眸換你入住我心中,我如此的渴望遇見你,我懷著無比虔誠的心等待上天的賜予,等待一份靈魂的遇見。
我渴望遇見這樣一個人,他默默不語,我靜靜不言,我們心照不宣,此時無聲勝有聲。我說,他懂;他說,我懂,我們以懂相悅,以心相伴;在思想上,我們有相同的認知與深刻共鳴,在精神上我們平等互賞,彼此能夠讀懂對方的每一個眼神。我渴望這樣一種靈魂的遇見,若遇見,我會把魯迅先生贈予瞿秋白的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說給他聽。士為知己者死,我愿意為了他,放棄如上帝般自由的心靈,心甘情愿享受羈絆,即使前方風雨交加,電閃雷鳴,我都會義無反顧,如約而至,哪怕賭上一生的福氣。
匆匆歲月,漫漫紅塵,我渴望心靈的傾訴與懂得,我渴望遇到這樣一個知心人。他眼睛犀利,能夠洞悉我最為本質的靈魂,直抵心靈深處那個真實的自己,他欣賞我的長處并能做到大加贊揚,對我的短處,他不是視而不見而是一針見血的指出,對我的弱點,他從來不蔑視或嘲笑。我身處迷茫時,他會為我指點迷津,我情緒低迷時,他呵護我,鼓勵我,照顧我,他的那雙眼眸能夠給我足夠的力量,能解決我所有的迷惑,他能使我的人生日臻完美。
世界上的每一種好,只為懂它的人盛裝而來,我渴望有這樣一種知己,也許他的價值觀與我截然相反,他的處事哲學和我背道而馳,但我從不覺得與其隔著距離。因為他從來不會強迫我,不會強行向我灌輸什么,也不會差強人意要求我做出任何改變,他會給我足夠的理解、支持、尊重和包容,他不會對我造成任何心理負擔。這種靈魂的彼此欣賞與懂得,讓我的生命邂逅了另一個自己,我會從靈魂深處感謝上天的這份給予,與之攜手共同譜寫生命的銘心與豐盈。
人和萬物會有不同,人往往沾沾自喜,掙扎著高呼著人定勝天,卻逃不過命運的挑撥!我們被誰決定著、導演著、主宰著?曾想變成一塊石頭,無欲無情,不管是誰走過,只是冷眼見證!可思想的萌動,便有了靈魂,有了牽掛,有了愛,這時的我,渴望一個知己,我們不離不棄,共同應對上天的磨礪,一起享受幸福的甜蜜!
追光而行,美好可期!在萬籟俱寂的此刻,突然想到一句不知誰說過的話,“若要愛,請深愛,若要懂,懂靈魂。”我竟是如此的渴望一份靈魂的遇見,我希望你從遙遠的地方走來,我們在黑暗中會晤,緊握雙手,交流思想,笑談古今,碰撞出心靈的共鳴,達成人生的共識,如此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