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我妹太美,娶之不祥!皇帝不聽殺姨夫娶之,結果真遭報應了
一、拓跋珪娶姨母的前因后果
先簡單交代下時代背景,拓跋珪是東晉十六國時期云中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的鮮卑族人。他原本是代國王室,生于公元371年,此時他父親拓跋寔年僅15歲,其母親賀氏年僅21歲。本篇中幾個主人公的年紀非常重要,后續還會繼續說到他們的年紀。比較不幸的是,拓跋珪的父親在他出生之時就死掉了,母子開始相依為命。公元376年,也就是拓跋珪6歲之時,北方前秦政權(此時南方是東晉政權)滅了代國,拓跋珪隨著母親流亡。賀氏本為賀蘭部的大公主,因美麗而被許配于代國世子拓跋寔。而賀蘭部和匈奴鐵弗部、南部一起守衛代國三面,是代國的中流砥柱之一。于是,當時27歲的賀氏帶著6歲的拓跋珪,投奔到了娘家賀蘭部。好巧不巧的是,前秦與東晉在淝水之戰(公元383年)中大敗,國內一片混亂,之前被前秦滅亡的諸國和部落開始蠢蠢欲動。于是,母親賀氏通過一番運作,并與代國宗室拓跋紇羅和拓跋建密謀,試圖一共勸說賀蘭部推舉拓跋珪為王。公元386年,年僅15歲的拓跋珪在眾人擁立之下,登基為代王,不久后又改稱魏王。之后,拓跋珪就一路橫掃周邊部落,將后燕、后秦打得滿地找牙。過程中,拓跋珪于公元398年稱帝,國號魏,此時拓跋珪年僅28歲。當然,在稱帝之前,大約是在公元393年最左右,拓跋珪就已經將他姨母納入了后宮。紹母即獻明皇后妹也,美而麗。初太祖如賀蘭部,見而悅之,告獻明后,請納焉。后曰:“不可,此過美不善,且已有夫。”太祖密令人殺其夫而納之,生紹,終致大逆焉。
這段文字大意是:拓跋珪有一次視察賀蘭部,看到了自己的小姨母長得十分美麗,非常開心跟母親說要娶自己的小姨。他母親拒絕道:“這個女人太美麗反而會有大問題,況且她已經嫁人了”。但拓跋珪不聽,殺了小姨的丈夫,強行娶之。這里已經將拓跋紹強娶姨母的原因透露了個七七八八:第一、姨母非常美麗,少年拓跋珪一見鐘情。史書記載拓跋紹生于公元494年,因為大約可估計拓跋珪在公元393年就娶了他的姨母。此時,拓跋珪才23歲,正是年輕氣盛、血氣方剛的年紀,看到如此美麗的女人,想據為己有的念頭極為強烈。可以說,這就是少年荷爾蒙分泌旺盛的結果。第二、少數民族并沒有近親結婚的限制。拓跋珪的母親拒絕的原因主要是妹妹太美麗且已有丈夫,并沒有說此舉有違人倫。可見,在當時少數民族并不禁止近親結婚。所以,拓跋珪想娶姨母,在人倫上沒有障礙。為了名正言順,他殺了姨母丈夫,順利納之。第三、魏晉南北朝時期本身就禮崩樂壞,人倫喪失,娶姨母這種事沒有什么思想包袱。魏晉南北朝時期是非常混亂的時代,基本沒有什么人倫道德而言,很多帝王都是披著人皮的禽獸。比如劉宋政權的劉子業,與自己姐姐亂倫,強娶自己的姑姑,那都是家常便飯。所以,對于拓跋珪來說,娶自己的姨母那更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二、拓跋珪死于自己兒子的原因
拓跋珪高高興興娶了自己美麗的姨媽之后,就立馬生了一個兒子——拓跋紹。不知道是否是近親結婚的缺陷,拓跋紹“兇佷儉悖”,經常在鬧市中搶劫路人,射殺動物。拓跋珪對這個兒子也十分生氣,經常將他吊起來打。《魏書》如此記載:清河王(拓跋)紹,天興六年封。兇佷儉悖,不遵教訓。好輕游里巷,劫剝行人,斫射犬豕,以為戲樂。太祖嘗怒之,倒懸井中,垂死乃出。
自此,拓跋紹就嫉恨起了他的父親。這位后續他弒父埋下了伏筆。2.拓跋珪晚年受毒品影響,性情大變,殘暴無比,致使人心惶惶
晚年的拓跋珪服食寒食散,受藥效影響,導致性情大變。進而剛愎自用、猜忌多疑。常因想起昔日的些許不滿,動輒誅殺大臣。寒食散是魏晉時期比較流行的毒品,因有強烈的致幻效果,備受文人士大夫喜愛。但拓跋珪服食寒食散并非為了嗨皮,而是為了治病。根據中國氣候史研究顯示,拓跋珪生活年代正好處于寒冷期的氣溫極值階段,氣候上表現為天氣變化異常劇烈,自然災害頻繁。拓跋珪生活在北方且長年征戰在外,難免受此影響,至于罹患風疾,其表現為多為邪氣伏內而情志宣發異常。史書也有記載北方君主罹患風病的案例,如漢趙國君劉聰自言“比得風疾,喜怒過常”。所以,此時的拓跋珪已經知道自己的病癥了,他除了服藥之外。還做了一系列的后事安排:第一、仿照漢武帝,為防止子弱母壯,誅殺太子拓跋嗣母親劉貴人。關于這一點,田余慶先生指出拓跋珪賜死劉貴人并非臨時起意,其間足有五年多的渲染時間。之后斷然殺妻立嗣,是基于自身病情惡化,并預計自己可能將不久人世的權力繼承安排。但太子拓跋嗣并不認同父親的做法,于是他逃到了外面,導致國中無儲君。第二、賜死了同族兄弟拓跋儀,為自己兒子掃除威脅。拓跋珪在臨死前賜死權勢滔天的衛王拓跋儀。拓跋儀在北魏建國過程中建有殊勛,是當時政壇重要人物,史載拓跋儀曾聯同勛貴穆崇意圖謀反。因此,為了避免自己死后的國家動蕩,拓跋珪選擇先下手為強。拓跋珪這一系列的操作,直接導致朝堂人心惶惶。但此時太子拓跋嗣出逃了,拓跋珪也即將去世,國中不能無儲君。于是,他將矛頭對準了自己的姨母和小兒子拓跋紹。3.死亡的導火索:欲像賜死劉貴人那樣賜死姨母,但功虧一簣,反被兒子殺害
關于拓跋珪是如何被自己兒子殺害的,《魏書》中記載如下:紹母夫人賀氏有譴,太祖幽之于宮,將殺之。會日暮,未決。賀氏密告紹曰:“汝將何以救吾?”紹乃夜與帳下及宦者數人,逾宮犯禁。左右侍御呼曰:“賊至!”太祖驚起,求弓刀不獲,遂暴崩。
從這段描寫可以看出,拓跋珪非常愛自己的姨母。他想在趁自己還沒死之前,殺掉姨母,防止后宮日后干政,但又一直“未決”。而姨母在懼怕之中向自己兒子救助。本就與父親有嫌隙的拓跋紹,眼見看到母親將死,直接暴起弒父。有人或許會問,史書記載的是拓跋紹姨母犯錯了,所以拓跋紹要殺他。但筆者在這里有所推測。究竟是什么樣的錯才會讓拓跋珪想殺掉自己的最愛的姨母?如果是姨母給皇帝戴了綠帽子,那即將要死的拓跋珪絕對不會心軟,以至于“會日暮,未決”,一直拿不定注意。除此之外,其他的錯誤還不足以致死。所以,筆者猜測,應該是太子出逃,拓跋珪想重新立儲君,而這個人選就是拓跋紹。按照之前的操作,就一定要殺掉拓跋紹的母親也就是自己的姨母。這是筆者認為比較合理的解釋。大概拓跋珪也想不到,自己的兒子會孤注一擲,反過來先殺掉自己的吧。其實,就拓跋珪娶自己姨母這件事,本身沒什么大不了。但由于后續出現了一系列意想不到的事情,所以才讓這件事顯得十分值得思考。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