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史上,隋唐是出名將最多的時期,歷代史家和書家都對這一時期的名將有所盤點,影響最大的是十八條好漢說,和四猛十三杰說,但前兩種說法也是版本眾多,說法不一。不過多種版本的說法都是依據(jù)《說唐》《隋唐演義》《興唐傳》里的記載,演義的成分過重,比如李元霸的雙錘就800斤,除了小孩外,估計沒有多少人相信,太夸張了點。今天小編就給大家盤點一下正史中記載的隋唐十大名將,并進行一個排行榜,希望大家喜歡。
這十位里首先不考慮李元霸,因為演義中他雖然最牛,但很遺憾,正史中查無此人,故而在這個正史隋唐十大名將排行榜中,元霸落榜。關(guān)于李元霸的權(quán)威解釋是,他是評書演義中根據(jù)人物原型李玄霸創(chuàng)造的藝術(shù)形象,而李玄霸作為李淵的三子,雖然比較聰明,但只活了16歲,并沒有名將身份。所以李元霸的戰(zhàn)神巨無霸形象在此只有被一鍵刪除,望霸迷們諒解!正史的名將中,羅士信和程咬金榮登本排行榜,兩位李氏猛將躍居前二,下面請聽小編詳說。
NO.10 單雄信
單雄信是個頗多爭議的人物,在本排行榜也是個另類,是僅有的三位沒有為李唐王朝效力過的名將之一。單雄信是曹州濟陰(今山東菏澤西北)人,他是以綠林好漢成名的那種,類似于俠客之類的人物,向以豪爽、俠義為人稱道,他同大名鼎鼎的徐世勣有八拜之交,也與秦瓊有深厚交情。
單雄信勇武過人,隋末與徐世勣一起加入翟讓的瓦崗義軍。李密為瓦崗之主時封單雄信為左武侯大將軍。他作戰(zhàn)勇猛,擅長使用馬槊,曾在瓦崗軍和王世充大戰(zhàn)中救過翟讓。公元618年,李密率領(lǐng)的瓦崗軍擊敗宇文化及后,受到王世充進攻。瓦崗軍敗,單雄信等降王世充,后徐世勣轉(zhuǎn)而投奔李唐,單雄信因其兄被李淵所殺,拒絕投李唐,王世充用單雄信為大將軍。王世充在起兵之初,也是頗得人心的,單雄信此時的選擇不是過錯。
武德三年(620年),李世民率軍攻打洛陽,單雄信率軍出戰(zhàn)。單雄信持槍縱馬直取李世民(一說單雄信要殺的是李元吉),徐世勣出現(xiàn),制止單雄信,單雄信退走。同年五月,王世充被李世民擊敗,舉軍投降。李世民下令將單雄信等一干將領(lǐng)全部處死徐世勣向李世民求情,希望可以免單雄信一死,但遭到拒絕。一說是單雄信拒不投降李世民。據(jù)傳在單雄信被殺前,徐世勣為了表示自己跟單雄信的兄弟結(jié)義之情,割下自己一塊肉給他吃下,單雄信吃下后慷慨赴死。
NO.9裴行儼
裴行儼是演義評書里裴元慶的人物原型。他是河東郡(今山西永濟)人,隋朝禮部尚書裴仁吉之子。原是隋將張須陀的部下,驍勇善戰(zhàn),有萬夫不當之勇。裴氏父子在討伐瓦崗軍中,雖然多有勝利,但卻屢遭監(jiān)軍御史蕭懷靜陷害。于是裴仁基、裴行儼父子殺死蕭懷靜,率領(lǐng)部眾投靠瓦崗寨,得到瓦崗軍首領(lǐng)李密的重用,裴行儼被封為上柱國、絳郡公。武德元年(618年),李密與王世充決戰(zhàn),裴仁基獻計分兵偷襲洛陽,但沒有得到李密的采納。
后李密被王世充偷襲,裴行儼雖奮力拼殺,還差點喪命,但仍無力挽回敗局。李密軍大敗,裴氏父子都被王世充俘虜。王世充因為裴氏父子都是驍將,很是禮遇他們,并把侄女嫁給裴行儼為妻。公元619年四月,王世充稱帝,任命裴仁基為禮部尚書,裴行儼為左輔大將軍。裴行儼每次攻戰(zhàn),都所向披靡,號稱“萬人敵”,為王世充立下不世之功。但王世充卻對裴行儼的威名倍感忌憚,對他很有些防范和猜忌。
裴氏父子對王世充大失所望,認為此人心胸狹窄,不可稱雄天下,于是聯(lián)合尚書左丞宇文儒童、尚食直長陳謙等數(shù)十人謀反。但事變快開始時,被將軍張童仁得知并向王世充告發(fā),王世充將裴氏父子等人全部殺死,并夷滅其三族。可惜裴行儼英雄命端,成為本排行榜除單雄信外,第二個沒有為李唐江山效力的。
NO.8 羅士信
羅士信是《說唐》中羅成的人物原型。羅士信(約600年―622年),齊州歷城(今山東濟南)人,他自幼勇猛過人,十四歲便跟隨隋朝大將張須陀征戰(zhàn)。期初張須陀見他年齡小,說:“你連穿盔甲都沒力氣,怎能打仗呢?”羅士信大怒,當即身披兩副甲,懸掛兩壺箭,飛身上馬。把張須陀給震了,便許其出戰(zhàn)。羅士信跟隨張須陀出戰(zhàn),勇猛無敵,屢立戰(zhàn)功。
公元614年,張須陀與起義軍盧明月交戰(zhàn),雙方對峙十數(shù)日,張須陀糧草用盡,準備撤兵時,羅士信請戰(zhàn),他跟秦叔寶聯(lián)合,率兵一千人偷襲盧明月的大營,縱火焚毀三十多座營寨,大破敵軍。張須陀戰(zhàn)死后,羅士信改隸裴仁吉麾下,后隨裴仁基歸降瓦崗軍李密,繼而又歸王世充。后因不齒王世充為人,才率部歸唐。王世充的侄子王道詢看中了羅士信的駿馬,向他索要。羅士信不給,王世充竟將馬奪去賜給王道詢。此舉讓羅士信對王世充失望。羅士信在各個階段,都表現(xiàn)英勇,是位人見人愛的猛將。但直到619年,羅士信歸唐,才真正找到明主。隨后他跟隨李世民征洛陽,平王世充,又征劉黑闥。在征劉黑闥時,因援兵未至,寡不敵眾,兵敗被俘,寧死不降,以身殉職,年僅23歲,令李世民非常悲傷,以重金贖回他的遺體,將他安葬,并賜謚號為勇。
NO.7蘇定方
蘇定方是被后世演義評書里最嚴重歪曲的人物之一,他往往被塑造成一個反面人物,為人奸詐兇狠,甚至是奸臣的形象。然而真實的蘇定方是一位歷史功臣,蓋世英雄,這里必須給予正名。蘇定方(592年—667年)名烈,字定方,冀州武邑(今河北武邑縣)人。他年少時便驍勇多力,膽氣超群。十五歲時便跟隨父親蘇邕征戰(zhàn)南北,經(jīng)常充當先鋒,屢立戰(zhàn)功。隋朝末年,天下重新洗牌,蘇定方先投奔河北義軍領(lǐng)袖竇建德帳下。武德四年(621年),竇建德敗亡后,投奔竇建德舊將劉黑闥,參與攻城略地,多次立下戰(zhàn)功。后劉黑闥兵敗被殺,蘇定方歸隱故鄉(xiāng)。直到唐太宗即位后,蘇定方才開始為唐效力。
所以他的戰(zhàn)功主要表現(xiàn)在對外族外敵的戰(zhàn)爭中。蘇定方一生以其非凡戰(zhàn)績和正直的人品深受唐太宗、唐高宗等的賞識與信任,多次被委以重任。他在征東西突厥、平蔥嶺、征百濟、伐高句麗等戰(zhàn)爭中,均有出色表現(xiàn)。唐朝的版圖向西開拓至中亞咸海,國境直抵波斯,向東延伸至朝鮮半島南部,成為歷史上版圖最大的朝代,他為大唐的開疆辟壤立下赫赫戰(zhàn)功。尤其是他隨李靖北伐東突厥時,在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夜襲陰山一役中,率兩百名騎兵捷足先登,攻破了東突厥首領(lǐng)頡利可汗的牙帳,為擊滅東突厥立下大功。此戰(zhàn)為大唐奠定了世界帝國的帝位。
NO.6 程咬金
程咬金(589年-665年),原名咬金,后更名知節(jié),字義貞,濟州東阿(今山東東平)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跟許多將領(lǐng)一樣,程咬金也是先加入瓦崗軍,后投王世充(由此看來,王世充前期還是很有人緣的),后降唐。同演義里的三斧子悍將不同,驍勇的程咬金,善于用槊作戰(zhàn)。公元610年,程咬金就組織了一支數(shù)百人的起義軍,后來歸附李密的瓦崗軍,得到重用,為內(nèi)軍驃騎之一。
程咬金被后世津津樂道的是舍生救裴行儼的經(jīng)歷。618年王世充與李密決戰(zhàn)時,程咬金率領(lǐng)內(nèi)騎扎營于北邙山上,單雄信率領(lǐng)外騎扎營于偃師。王世充襲擊單雄信營壘,程咬金與裴行儼前去救援,裴行儼被流箭射中,墜落馬下。程咬金舍命救援,連殺數(shù)敵,亂軍之中,抱起裴行儼,二人同騎一馬回奔。追兵用槊刺擊,程咬金身體被刺穿,遂回身折斷其槊,斬殺追兵,二人方免于此難。
后來李密失敗,程咬金跟單雄信、秦瓊等投王世充。王世充任命秦瓊為龍驤大將軍,程咬金為將軍,二人都得到重用。然程咬金和秦瓊厭惡王世充為人多狡詐,后投李唐。李世民重用二人,任命秦叔寶為馬軍總管,程咬金為左三統(tǒng)軍。此后,程咬金成為秦王李世民的親密追隨者,先后擊敗宋金剛、竇建德、王世充,并領(lǐng)左一馬軍總管。老程每逢出征,常常舉旗先登,屢建戰(zhàn)功,后被封為宿國公。后程咬金后也隨李世民參加了玄武門之變。程咬金比較長壽,戰(zhàn)功也多。后來他又參與了討伐西突厥和賀魯?shù)鹊膽?zhàn)爭,都立下戰(zhàn)功。跟演義里的笑死不同,程咬金是在家里去世的,享年77歲,隋唐戰(zhàn)將中不多的善終者之一。
NO.5 尉遲恭
尉遲恭(585年-658年),字敬德,朔州善陽(今山西省神池縣)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尉遲恭是與秦瓊齊名的大將,其人打鐵出身,面如黑炭,有神力,擅使鐵鞭,騎烏騅馬,是位不折不扣的猛將。期初跟隨劉武周反隋,屢立戰(zhàn)功。曾于619年與唐軍作戰(zhàn)中,大敗李世民。李世民佩服其才,經(jīng)過多次爭取,終于620年收服之。尉遲恭也對李世民欽佩有加,此后成為李世民的忠誠追隨者。他作戰(zhàn)十分勇猛,經(jīng)常單槍匹馬沖入敵陣,如入無人之境,他十分善于避開長矛,敵人的長矛一齊刺來,始終不能刺到他,他還能奪過敵人的長矛,回手刺殺敵人。
尉遲恭在后來的征戰(zhàn)王世充和劉黑闥等戰(zhàn)役中都立下不世之功。626年,李建成趁突厥入侵烏城之際,與李元吉二人密謀殺李世民,尉遲恭知道后,同長孫無忌通知李世民,并敦促李世民發(fā)動政變,后在玄武門之變中,尉遲恭親手殺死李元吉,再次為李世民立下奇功。李世民稱帝后,東突厥突然來犯,在倉促之際,尉遲恭臨危受命,在涇陽大破突厥軍,關(guān)鍵時刻,扭轉(zhuǎn)戰(zhàn)局。尉遲恭也比較長壽,74歲善終。
NO.4 秦瓊
秦瓊是評書演義里渲染最多的人物,當然也是正史里最為著名的將領(lǐng)之一。秦瓊齊州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初為隋將,先后在來護兒、張須陀、裴仁吉帳下任職,因勇武過人而遠近聞名。他的經(jīng)歷在隋唐英雄里最具代表性。也是(隨裴仁基)先投奔瓦崗軍,瓦崗敗亡后轉(zhuǎn)投王世充,因見王世充為人奸詐,又投奔李唐。投唐后隨李世民南征北戰(zhàn),是一個能在萬馬軍中取敵將首級的勇將。為李唐江山立下赫赫戰(zhàn)功。
但因其未參加后來的玄武門之變,所以只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末。也有一說是秦瓊也參加了玄武門之變,只是心軟沒有像尉遲恭那樣親手殺死李世民的兄弟而已。但因久經(jīng)沙場,渾身是傷。唐統(tǒng)一后,秦瓊久病纏身,于貞觀十二年(638)病逝。秦瓊是隋唐英雄里傳奇最多的人物,是義氣的代名詞。他的絕招殺手锏也是絕活或者一種超強手段的代名詞。
NO.3 薛仁貴
薛仁貴(614年-683),名禮,字仁貴。今山西河津人。相對于上面幾位,薛仁貴是一位純粹的唐將,他在貞觀末年才為大唐服務,也是本排行榜中沒有為李唐江山開國做過貢獻的三人之一。他的戰(zhàn)功主要表現(xiàn)在守衛(wèi)大唐和為大唐開疆僻壤方面。之所以排在第三,是因為他不僅驍勇善戰(zhàn),而且不打內(nèi)戰(zhàn),一致對外方面。薛仁貴征戰(zhàn)數(shù)十年,曾大敗九姓鐵勒,降服高句麗,擊破突厥,功勛卓著,留下了“良策息干戈”、“三箭定江山”、“神勇收遼東”、“仁政高麗國”、“愛民象州城”、“脫帽退萬敵”等典故。總之,他是大唐功勛卓著的名將的代表。
NO.2 李勣
大家知道,唐朝是李氏江山,李姓大將豈能不入榜?這不,就來了。李勣做為隋唐時期的著名將領(lǐng),是不可替代的一位。在演義里他被演化成徐茂公,是位堪比諸葛亮的謀略家和軍事家,但似乎不具備多高的武功。而在正史中,李勣是不僅能文,而且能武的一位絕世帥才。李勣也確實姓徐,原名徐世勣,就因其功勛特別大,李世民才賜其姓李,這在古代是莫大的榮光。
李勣(594年—669年),原名徐世勣,字懋功,曹州離狐(今山東省菏澤市)人。李勣早年加入瓦崗軍,為瓦崗軍的發(fā)展壯大立下首功,可以說沒有李勣,翟讓、李密的瓦崗軍就是個殼。隋朝名將張須陀曾率兩萬多人討伐瓦崗軍,翟讓驚恐之下,企圖逃走,李勣堅決予以制止。在他指導下,瓦崗軍采取誘敵深入、伏兵襲擊的游擊戰(zhàn)術(shù),將隋軍全部殲滅,張須陀也被殺死。瓦崗軍從而揚名天下,成為十八路反王的代表。事實上,后來李世民的主力王牌部隊基本上是以瓦崗軍為根底組建的,而沒有李勣就沒有這一切。
李勣為瓦崗軍李密的上位,為瓦崗軍招兵買馬,為瓦崗軍對付王世充等方面都起著決定作用,還有,他還是單雄信的鐵哥們,單雄信為瓦崗軍立過大功,都跟李勣分不開。李勣還具有非常長遠的戰(zhàn)略眼光,當瓦崗軍敗于王世充時,許多著名將領(lǐng)都降王世充了,可李勣斷然投奔李唐,避免走了一段彎路,這也是李世民對之另眼相看的一個原因。歸李唐以后,隨李世民南征北戰(zhàn),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平王世充、滅竇建德、伐劉黑闥,為唐朝的建立立下了不朽功勛;后來在滅亡東突厥、平定薛延陀、擊滅高句麗等重大軍事戰(zhàn)役中,都做出了重大貢獻。李勣一生歷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功蓋千秋。
NO.1 李靖
李靖(571年-649),字藥師,雍州三原(今陜西三原)人。在唐代的著名將領(lǐng)中,李勣和李靖并稱“二李”,不是李靖和李勣并稱,這有個順序。可見李靖的地位。你想知道李靖有多厲害,只要看看他兒子就可以了。想當年哪吒可是跟齊天大圣孫悟空斗過的啊,你想想啥概念。李靖一個人就被寫進兩部神話小說《封神榜》和《西游記》里,或者說,托塔李天王這個形象就是根據(jù)李靖塑造的。
閑話少敘,書歸正傳。李靖不但勇猛善戰(zhàn),而且善于用兵,長于謀略,堪比漢代韓信。他原為隋將,后效力李唐,為唐王朝的建立及發(fā)展立下赫赫戰(zhàn)功,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李靖毫無疑問是唐朝第一名將,無論戰(zhàn)功、能力、知名度,堪稱大唐第一軍神。唐玄宗時朝廷設置武廟,李靖名列武廟十哲,和韓信、白起、孫武、吳起等古之名將同列。
李靖在征王世充、平蕭銑、平定輔公祏、擊滅東突厥、遠征土谷渾等戰(zhàn)役中幾乎都是第一指揮者。尤其是在征戰(zhàn)東突厥的關(guān)鍵之戰(zhàn),陰山之戰(zhàn)中,他冒著抗旨不尊的危險,不服從李世民讓他接受突厥大汗投降的命令,執(zhí)意猛攻敵軍,取得了對東突厥的決定性勝利,奠定了大唐在世界上的霸主地位。
李靖的舅父韓擒虎便是隋朝四大名將之一,對他薪火相傳,他的兵法韜略原為家學淵源,他的治軍、作戰(zhàn)經(jīng)驗進一步豐富了他的軍事思想和理論,著有《李靖六軍鏡》等多部兵書,所以他不僅是名將,已經(jīng)是一位著名的軍事家了。
以上說這么多,是為了讓大家記住誰是真正的歷史英雄,不要被那些評書演義里的假象所迷惑,記住歷史,是我們的責任。不知大家是否認可?此排名僅為一家之言,若有不同看法,可留言理性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