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說:“不孝有三,無后為大”,雖然不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但直到現在,還有很多偏激的人,以此為由,批評反對孝道的宗教。其實孟子這句話,并不是說生兒子才算盡孝“身體發膚受之父母”,民間流傳更久的想法是“光宗耀祖”。一旦選擇作為出家人,以上幾點就很難做到。那么道教與行使孝道之間是否矛盾?
百善孝為先,不孝莫入道,每個人都應該履行自己的人生職責,父母生你養你,父母恩你報了多少?父母不同意肯定有原因的,相信一句話,你父母不是為了害你而不同意,是因為愛你而不同意。
有句話叫做寧勸十人還俗,不勸一人出家,有些極端,也有道理的,如果真想從事這條道路,不妨在生活中磨練自己,在紅塵中鍛煉自己,等自己心性成熟了,自然水到渠成。
道教講修道成仙,而仙道先從人道起,人道又以父母之道為先。
成仙多為孝子,不孝不足以成仙,而姓為血脈相承相認的符號,也是存有孝心的標識表記標幟。因此,道士出家一般都不改姓。
在說起道士在如何處理和家人的關系時,大多人都是很為難很無奈,自己喜愛老子道德經,信仰道,學習傳統文化。但是身邊人很少會有人理解。家人,鄰居,朋友,不一樣的眼光和犀利的話語瞬間把你打入地獄。未知的東西總是讓人害怕的排斥的。
父母大多是希望孩子平平安安,能過著讓他們覺得放心的安穩的生活。工作,結婚,生子,老去,代代不斷重復這樣。好像所有人都這樣的活著。沒什么不好,也沒什么不壞。夢想啊愛好啊都跟書本上的蒼白字眼一樣,高高在上,遠離現實。一旦說出口來就是面對著哄堂大笑。
可夢想并不會被磨滅,就像春天里的小草從地面上破土升起,慢慢生根發芽,朝著熱愛的太陽和這片土地虔誠膜拜。生而又生,誰也無法踐踏。
世界上就有那么一群人,或者從古至今代代傳承的就有那么一些人,無關國籍,地域,性別,年齡,學歷。突然有一天接觸了道。信仰道的心萌生了。弱小而又堅定。不斷茁壯生長。于是對身邊的人說,我要去尋道。這時候,有人支持,有人強烈否定。
年輕人喜歡修道,長輩們的強烈排斥。家庭與夢想之間,這似乎成了不可調和的矛盾。是要孝道做一個孝順孩子呢,還是去勇敢的追尋道?
在這一難關之下很多人內心糾結不已,這一步是踏出還是不出呢?但是因緣際遇,命運就是命運,改變再多也無法改變夙世因緣。最終還是要走上不同的路。
有些人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內心已經開始有了道的概念,道生天地,長養萬物。道法自然。并且堅定的認為自己就是信仰道。就像一個新世界大門向她打開了,這個門后面的世界浩瀚博大。
修道和家庭并不相互對立。出家修行不是跟父母朋友斷絕關系。
修道以后青燈古卷念經枯坐老死。那都是小說里的夸張化。反而正因為是修行人,更要懂的孝道親情的可貴。要關心孝養父母長輩,現在是信息時代了,要經常給父母打電話,一段時間的下山去看看父母親。現在交通也發達,天涯海角的地方也就幾天一個來回。如果可以的話,也讓父母朋友過來看看你。知道你在這里過的挺好的他們也就放心了。這樣你修道也安心。
道教是寬闊宏大,并不是食古不化,本來現在道士就夠少的了,還堅持太多過去的條框,豈不是要斷了傳承么?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機緣。有些道士寡欲食素打坐練氣堅守戒律清修,他們是讓人敬佩的。而有的道士下山弘道眾生活在世俗紅塵里修行,同樣值得讓人佩服。
大道三千小道多如牛毛,每個人都不盡相同。道教這個門是開著的,機緣到了出家,機緣到了還俗。有些人苦修在深山參悟天地,有些人結婚在世俗發愿賺錢供養道觀。眾生同而不同,這就是道。
出家不代表要放棄家人,相反 其實道教素有重視孝道的傳統。
早期經典《太平經》中明確提出孝的重要性:“天下之事,孝為上第一”,并且認為孝與壽并為天下最急迫的事情。“天地與圣明所務,當推行而大得者,壽孝為急。”眾所周知,追求長生久視是道教最鮮明的特色和最重要的事情,將孝壽并言,可見道教對孝的重視程度。
經常有人問,道教出家之后,還會孝養父母嗎?之所以會有此問題,是因為對道教的教理教義并不明確,錯把離開紅塵去修道當成是斷絕人間一切情緣。其實,修道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修孝道。
中國有一句著名的格言“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這句名言的意思是說,一個有愛心的人,應該把別人的老人,當做自己的老人尊敬侍奉;把他人的小孩,作為自己的小孩關照愛護。基于這種最基本的社會人倫關系,任何一種立足于中國本土的宗教,都需要去強調對父母的孝行。因此,出家人需不需要守孝道,這本不是一個值得討論的話題。
道教經典《太上感應篇集注》中說:“父母為五倫之首,孝親乃人道之先”。“立善多端,莫先忠孝,即成仙證佛,亦何嘗不根基于此。”意思說,孝敬父母是做人的第一道德質量。天下善事多多,第一最為重要的善事就是忠孝,這也是成仙證佛得道的根本。無論全真派還是正一派道人,或者是皈依弟子及信眾,都應該孝敬父母,尊敬長輩,和睦兄妹。畢竟,只有家和才能萬事皆興。
道教《行孝歌》開篇就說“自古神仙把道傳,孝道成為百行源”。父母的生育之恩、養育之恩、教誨之恩,重如山,深似海,大如天,做子女的無論怎樣反饋報答,都難報于萬一。道教《二十四孝圖》推崇的孝子賢孫,都是行孝盡孝的楷模。“在家敬父母,何必遠燒香”就是這個道理。對于父母老人,生養死葬、醫治病患、交流感情、常回家看看、噓寒問暖等,都是敬老孝老的好方式。世上沒有不孝順父母的道人,天上沒有不敬老愛老的神仙。
一個充滿孝道的出家修道之人,才能夠有善心,行善事。
天師道要典《想爾注》中說:“百行當修,萬善當著。”《抱樸子內篇》中說:“人欲地仙,當立三百善;欲天仙,當立一千二百善。”道教提倡善行,修道者對父母的孝當是人間大善。孝養雙親,是成人的根本。倘若一個孝養父母的常人都做不到,又何以去成為心有大道的超越智者呢?
凡是道教教徒皆有三皈依,分別是指皈依道寶、經寶和師寶。皈依三寶的終極追求,就是一心向道,趨福避禍,災難不及,得免生死,清凈無為,證無上大道。出家修道之人,成仙成道,成圣成賢,無不從三皈依起首。此三皈依中,皈依師寶,也即是皈依自己的師父。父母給你的是肉身,而師父給你的是法身、慧身。師要有道有德,也是修煉的指路人。皈依之后,用孝道之心,尊重自己的師長。聽從他的教誨,學習他的知識,不得輕慢自己的師長。在師父的引領下,逐步漸悟大道。
道教是一個慈愛眾生的宗教,其提倡的孝道并非僅僅限于自身的父母和師父,而是把其他有道之人都可以看作師長尊敬,對自己身邊的親戚朋友則要以身示范,引導他人通道、奉道、行道。這便是一名道人普渡眾生的表現。離開孝道,道教和任何宗教都不可能持之以恒地傳承下去。
眾人皆知,道教修煉的終極目的是得道成仙。道教先賢、清代劉一明大師諄諄告誡修道之人說:“欲學仙道之長生,必先修人道之孝行,人道未了,仙道難全”,“況夫孝者,德之基也,天之心也,地之程也,人之本也”,不孝者不能成人,又焉能成仙?
俗話說:“一人出家,九族受益”。弘法利生,出家者是舍小家而入大家,不僅教化一世父母,而且引導身邊的人和父母修行,也能讓身邊的人和父母得到身心上的滿意和凈化。
很多人誤認為道家弟子出家后,就不能結婚生育,很多人以此為借口,批評道教不講孝道,不講敦倫盡分。其實是因為,他們只是在狹隘的家族觀念以及宗法思想之下,才認為出家是大不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