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數:1620字,閱讀時間:約5分鐘
曾國藩語:“家運之興旺,在于和睦、孝道、勤儉。”
從古至今,一個家族要走向興旺,往往需要幾代人的努力與奮斗。曾國藩就告誡后人,一個家族是否能夠興旺,往往取決和睦、孝道、勤儉這三點:
《處世懸鏡》中說:“未有戾氣結焉,而家不衰敗者;未有和氣萃焉,而家不吉昌者。”這句話的意思是:沒有一個家族中人人有力氣,而家族也衰落的,也沒有一個家族和氣溫馨,而家族不吉祥昌盛的。
現實確實如此,試想一個家族,每天都有歡聲笑語,家里人一片祥和,互相敬愛,互相包容,在這樣的家庭中生活,不用有什么操心,遇到事情也有家里幫助,怎么可能不興盛。
相反的,一個家族每天輪罩在死氣沉沉的氛圍中,家里的人互相見了面連招呼都不打,互相抱怨,互相推卸責任,久而久之就會產生嫌隙,不僅影響自己的心情,還會影響身邊的人,從而使得家庭沒有溫暖,家不像家,最后導致家業失敗。
《紅樓夢》中,大觀園抄檢的時候,探春曾經說過一句話:“可知這樣大族人家,若從外頭殺來,一時是殺不死的,這是古人曾說的百足之蟲,死而不僵 ,必須先從家里自殺自滅起來,才能一敗涂地。”人常常犯一個錯誤就是,面對外部敵人的時候可以同仇敵愾,但是等到外部安定之后,內部就會出現問題。
一家人開始各有各的心思,家人之間從來不會互相體諒,也不互相幫助,表面的歡笑背后,實際上卻是互相的算計,那么無論多顯赫的家,最后都是會敗落的。
由此可以看出,真正讓一個家庭興旺的,并不是財富多少,而是家庭成員之間的和睦,常言道“家和萬事興,家人和氣一團,所有的力量都朝著一處使,做起事情來自然就事事順遂,最后得償所愿。
百善孝為先,一個家族要是最大的規矩就是“孝”。自古以來,不管朝代如何變遷,孝順老人的宗旨卻從來沒有變過,漢文帝親嘗湯藥、仲由百里負米、董永賣身葬父、黃香為父溫席……這一個個故事都是在教育我們要孝順父母,只有孝順父母的人才是一個值得托付的人,一個讓你要是連孝順自己父母都做不到,別人又這么會放心將事情交給你呢。
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孝順孝不單是物質上的孝,更在于精神上的敬愛。很多人總是感覺自己已經給了父母很多的錢了,為什么他們還不滿足,其實父母想要的不是那點錢,而是子女的陪伴。
希望你能?;丶铱纯矗退悴换丶遥瑫r常打個電話也是應該的,人老了就不在乎錢不錢的了,最害怕的就是孤單。還有的人,他們平時不陪伴在父母的身邊,對于父母的事情也不關心。等到了父母逝世之后,卻又大肆張羅,顯示自己的孝心,為自己贏得一個好名聲,這又怎么能算得上是孝順呢。
孝順是要傳承的,你孝順你的父母,孩子看見了,有樣學樣,將來就會孝順你,這樣孝順長輩的美德就傳承了下來,還何愁家族不興旺呢。
長存孝心,恪守孝道,傳承孝道,才是固家的根本。
古往今來,富貴的家庭皆歸結于“勤儉”之道;而很多家族的沒落,卻也源于一個“奢”字。曾國藩曾經說過:“勤儉節約,未有不興;驕奢倦怠,未有不敗。”
就拿紅樓夢來做例子,賈史王薛四大家族,是何等的榮饒富貴,但是最后沒落也是“忽喇喇似大廈傾倒”,還不是因為過于追求奢華生活所致。就拿賈家來說,夫人小姐的身邊,哪個伺候的丫鬟婆子沒有有十幾個,一天的開銷抵得上普通人家一年的收入。縱觀歷史,從國到家,興衰成敗,莫不如是。
只有能做到勤儉節約,才能保證家族的興盛。曾國藩就深諳勤儉之道,自己每天的飯菜只有兩三個菜,出門要輕車簡從,穿的衣服也都是自己的夫人親手縫制。不僅如此,教育孩子也是從小就要艱苦樸素,姐姐的衣服妹妹穿,家中女兒、媳婦穿衣打扮也不能太華麗。
曾國藩曾經在家書中寫過給“家儉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正是在這樣的家族教育下,曾家才名人輩出,百年不衰。
和睦是家族興旺的基礎,孝道是家族興旺的根本,勤儉是家族興旺的秘訣,做到了這些,何愁家族不興旺繁盛。
康震老師精選古詩詞
世間所有美好都藏在古詩詞里。
30位傳奇詩人的青春史,濃縮600年家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