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第一次人口普查為什么會在秦朝?古人又是怎么普查人口的?
古代社會,人口的興旺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國家的穩定繁榮。東漢前期,政治清明、國家穩定、經濟回暖,全國總人口可達五千余萬口;而到了漢末三國,受戰爭、瘟疫、災禍的影響,司馬氏統一全國之時,人口已經不足千萬。
漢末三國時期人口統計
所以,古代人口的變化,是與國家發展密切相關的。正因如此,歷代王朝都對人口普查極為重視。話雖如此,由于古代信息條件較為落后與閉塞,不少政權在人口普查這方面上,也是推陳出新,充分展示了古人的高超智慧。秦朝,是中國古代第一個封建大一統王朝。盡管它的壽命非常短暫,只有三十多年,但是它留下的不少制度與思想,都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漢承秦制,漢朝的不少制度,的確是直接借鑒秦代的。而說到人口普查,秦代歷史并沒有記載,但這主要線索,卻是在一個人身上,他就是漢初三杰之一的蕭何。在漢初三杰中,張良善謀略,運籌帷幄之中;而韓信善軍事,乃是一代兵仙,那看似平平無奇的蕭何,又憑什么能當上丞相呢?有一件事,便是蕭何身上的閃光點之一。漢初三杰畫像
據《史記·蕭相國世家》記載,公元前206年左右,劉邦攻入咸陽,正當大家都爭搶金銀財寶與女人時,只有蕭何一人,來到了秦朝'圖書館','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圖書藏之'。這就是蕭何的高明之處,內政后勤工作在他手中,劉邦進軍再無憂患。而蕭何也明白,這些珍貴資料,才是千金不換的寶貝。如此一來,劉邦大軍'具知天下厄塞,戶口多少,強弱之處,民所疾苦者'。這里提到的'戶口多少',證明了一點:秦朝時已經完成了對于全國各地的人口普查工作。只有這樣,才能讓劉邦在日后的作戰中處處掌握先機。《史記·陳丞相世家》也記載了一個故事:劉邦行軍,路過曲逆縣之時,便向御史詢問道:'曲逆戶口幾何?'后者這樣回答:'始秦時三萬余戶,聞者兵數起,多亡匿,今見五千戶。'劉邦、蕭何劇照
這一問一答,便透露出了兩則信息:一方面,蕭何之前獲取的圖書資料,上面有詳細的人口數據統計;另一方面,劉邦在掌握了這些資料后,并沒有過分依賴它,反而是有可能花費了一定人力,沿著秦朝人口普查的思路,繼續堅持下去。否則的話,御史不可能迅速便回答出曲逆縣的人口變動情況。史料中的推斷論證,只是一個方面;而從考古學的角度來看,長沙馬王堆中出土的古地圖,也同樣提供了類似線索。其中有張駐軍圖,以'里'為單位的標注旁邊,都明確記載著戶數。所以,從史料與考古的雙重推斷,不難得出中國古代的人口普查工作,早在秦朝便已經開始了。當然,秦朝能完成人口普查,很多人都不愿意相信。至于其中緣由,主要也有兩個方面:一是秦朝建國時間不長,但是人口普查,又是一項頗為繁瑣且耗時間的工作,秦朝在短時間內能完成這項浩大工程嗎?二是秦朝時期的信息渠道,是較為閉塞的,光是統一六國就花費了不少功夫,秦朝官員們,又是通過哪些手段來進行人口普查的?先來解決第一個問題,從秦朝表現來看,它是有足夠的能力完成這項浩大的人口普查工作的,原因有三點:首先,秦朝是最先改革戶籍制度的國家之一。早到什么程度呢?公元前375年,也就是秦獻公(十年)在位時期,就頒布了新出臺的戶籍政策。核心內容就是五個字:'與戶籍相伍。'意思是說,統計秦國境內的百姓,并為他們登記戶口,然后以戶籍為單位,將百姓分組編到一起。這樣一來,方便官府隨時調取戶口信息。十九年后,商鞅來到秦國,掀起了變法運動。井田制被廢除后,開始按人頭來收稅,'既收田租,又出口賦'。自此之后,秦朝的財政收入,便直接與人口數量相掛鉤了。既然人口數目尤為重要,那么秦朝歷代繼承人,都會按照這個戶籍制度繼續推行下去。'壯男壯女之數、老弱之數、官士之數',這些重要信息,都會成為秦國率先整理和搜集的一手資料。由此可見,秦朝不僅重視人口,而且在人口普查等方面上,有著長期經驗。當它統一六國之后,自然會將這些經驗推廣到全國,那么短時間內完成人口普查,也是非常有可能的。秦滅六國示意圖
其次,秦國加強了中央集權。借著上面這個邏輯繼續說,秦國要將本國的戶籍制度推廣到全國,會不會遭受阻力呢?在筆者看來,這些阻力是微乎其微的。作為第一個大一統國家,秦朝算是封建王朝的開端。正因如此,秦始皇的大一統思想,也是頗為突出的。'車同文,書同軌',又有統一全國貨幣,這些政策都加強了中央集權。秦朝三公九卿制
秦國還推行郡縣制,將全國劃分為了四十多個郡。而每一位郡守,大多都是中央直接委派,可以直達天聽。加之他們在地方上的權力,自然能很容易將中央下達的任務及時貫徹。從出土的秦簡來看,這些郡守是需要按時統計人口,并上報給中樞朝廷的。如此一來,戶籍制度自然能準確、高效地貫徹下去。最后,徭役制度的需要。縱觀古代戰爭,最大的戰利品不是財富,也不是糧食,看似是地盤,實際上則是地盤上的人口數。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