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2021—2030年)》公布。《規劃》提出到2030年,我國要建成12億畝高標準農田,以此穩定保障1.2萬億斤以上糧食產能。“我國的國情是人多地少水缺,耕地質量總體不高,中下等質量耕地占70%左右,后備資源不足。穩住糧食安全,既要確保耕地數量,還要不斷提升耕地質量以及整個農田的綜合產能。”農業農村部副部長張桃林說,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是鞏固和提升糧食安全生產能力的關鍵。建設高標準農田,就是要不斷改善農田基礎設施條件,打造集中連片、旱澇保收、節水高效、穩產高產、生態友好的農田。如果按1畝高標準農田1000斤產量來計算,12億畝就能穩定1.2萬億斤以上糧食產能,這約占當前糧食總產量的90%,將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發揮極其重要作用。在農業農村部農田建設管理司司長郭永田看來,除了產出能力高,高標準還體現在多方面。一是農田質量高,二是抗災能力強,三是資源利用效率高。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底,全國已完成8億畝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建成的高標準農田,在節水、節電、節肥、節藥、節人工等方面均有明顯效果,畝均糧食產能一般增加10%至20%,畝均節本增效約500元。中國社科院農村所產業經濟室主任劉長全表示,高標準農田建設受到農民群眾普遍歡迎,各地也探索積累了不少豐富經驗。不過,在過去一個時期,高標準農田建設在資金使用、建設內容、組織實施等方面要求不統一。隨著建設的深入推進,集中連片、施工條件較好的地塊越來越少,建設難度不斷增大,建設成本持續攀升,資金需求大、籌措難。受此影響,一些地方高標準農田建設內容不完善、工程措施不配套,難以達到國家標準。此次《規劃》明確了高標準農田建設的田、土、水、路、林、電、技、管八方面內容。同時提出,綜合考慮建設成本、物價波動、政府投入能力和多元籌資渠道等因素,逐步提高畝均投入水平,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畝均投資一般應逐步達到3000元左右。“針對資金難題,財政部會同有關部門積極推動源頭整合,設立農田建設補助資金,提高資金使用效益。”財政部農業農村司副司長姜大峪說。《規劃》將高標準農田建設分成東北區、黃淮海區、長江中下游區、東南區等7個區域,提出各分區建設重點和分省建設目標。國家發展改革委農村經濟司副司長邱天朝說,在高標準農田建設的目標任務和區域布局方面,強調“兩個優先”,即集中力量在劃定的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區、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優先安排高標準農田建設,優先將現有或規劃建設的大中型灌區范圍之內的有效灌溉面積建成高標準農田。確保良田良用,不僅要建好,還要管好、用好。記者了解到,一些地方存在重建設、輕管護的問題,日常管護不到位,設施設備損毀后得不到及時有效修復,常年“帶病”運行,工程使用年限明顯縮短。部分地區存在建成高標準農田被占用問題,個別地區甚至出現撂荒現象。“對建成的高標準農田,不僅要完善農田設施的管護制度,還要將其劃為永久基本農田,實行特殊保護。”郭永田介紹,現在許多地方已經出臺了管護管理辦法,明確了相關的政策要求。農業農村部指導地方探索多元的管護資金籌措機制,地方通過政府補一點、經營主體拿一點、水價電價改革籌一點等多種方式,籌措了管護資金。有的地方實行經營主體自管模式,有的地方因地制宜實行委托專業化機構管理模式,還有的地方采取了購買工程設施保險的方式或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取得了很好成效。此外,高標準農田建設還是一項科技含量較高的工程。張桃林說,要在建設全過程,包括管理和后期的運營維護方面,加強技術創新,大力引進和推廣先進適用工程技術和裝備。希望早日形成良田良制、良種良法、農機農藝相融合與集成應用的格局。(記者 喬金亮)來源:經濟日報,原標題《鞏固提升糧食安全生產能力——12億畝高標準農田如何建成》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